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南杉木萌芽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点试验观测和典型抽样调查,研究了豫南杉木萌芽林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杉木萌芽率随伐桩直径增加而下降,平均萌芽率可达90%以上;萌芽林生长与立地条件和原杉木生长情况有关,山区和丘陵立地条件为10立地指数以上;萌芽林生长前期快于实生林,但其树高、胸径、材积和生长过程与实生林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季节采伐试验,获得杉木伐桩休眠芽始萌发期,萌发量,萌发动态及越冬萌条生长状况的数据,经统计分析,揭示了采伐季节对杉木休眠芽萌发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确定了杉木林萌芽更新的适宜采伐季节和最佳采伐季节。  相似文献   

3.
杨树萌芽更新及持续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杨树萌芽更新特性生产纸浆、能源及刨花板等木材原料是一种轮伐期短、产量高、投资少的重要经营方式。笔从杨树萌条的发生形式、影响杨树萌芽更新能力的因子、影响萌条生长的因子、杨树萌芽更新林分的生产力及萌芽林分持续生产力的维护等5个方面阐述了杨树萌芽更新的技术和生产力的维护,杨树萌条的发生形式以萌芽条为主,根蘖条相对较少,且萌条大多成簇状分布;杨树萌芽更新能力与伐桩年龄、轮伐期长短1伐桩粗度、采伐季节  相似文献   

4.
杉木萌芽更新适于短轮伐作业,在实践中对其利弊尚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在苏南丘陵地区的长期试验,对萌芽林与实生林的生长、树干圆满度,树干基部弯曲根系分布与重量和更新费用作了分析比较,得出萌芽林无论在生长和干形上均不比实生林逊色,而投资却仅占实生林1/3,具有投资少,更新可靠,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文内还比较了伐桩萌条存留株数对高生长的影响,在去萌定株时以保留两株萌条者高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5.
巨尾桉萌芽更新不同密度处理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每个伐根保留萌芽条1株,2株和3株的方式进行巨尾按萌芽更新试验,以探讨不同留萌方式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生巨尾按萌芽林的胸径生长量(cm)序列为留萌1株(11.03)〉留萌2株(9.26)〉留萌3株(7.82),差异极显著;3种留萌方式的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但提高留萌密度有利于萌芽林枝下高和高径此的增加;林分蓄积量以留萌2株(121.584m3·hm^-2)的最高,分别比留萌1株和留萌3株的高37.59%和1.99%,适当增加留萌密度对于提高短周期按树萌茅林的蓄积量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施肥强度和更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对提升人工林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不同施肥强度和更新方式对杉木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达到优化经营杉木人工林的目标。研究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150 a不同施肥强度处理对总固碳量的影响依次是:60 kg/hm~2N120 kg/hm~2N30 kg/hm~2N0 kg/hm~2N,适宜的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如果过量会造成土壤"氮饱和"效应。杉木实生林生物碳储量要高于萌芽林,但萌芽林在水土保持、土壤养分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在萌芽林下补植阔叶树形成杉阔混交林是一种理想的固碳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杉木萌芽更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杉木萌芽更新繁殖结构--休眠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萌发机理、杉木萌芽更新的应用技术,以及萌芽更新的评价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伐根高度对巨桉二代萌芽更新效果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伐根高度-5cm-20cm范围内,萌芽更新效果差异不显著,但伐根太高则不利于萌芽条形成新的根系且易受风折。根据生产实际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巨桉采伐时伐根应在5cm左右为宜,伐根萌芽后,应及时培土抚育,人为辅助其形成新的根系。  相似文献   

9.
留杉栽阔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处理的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式中杉木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生物量分别是对照杉木的1.20倍、1.24倍和1.26倍。模式的生态系统营养元素贮量比对照的增加4.17%,其中氮、磷、钾增加尤为明显。细柄阿丁枫平均木枝条、根系(特别是细根)生物量及其所占比例均比杉木的高,且细柄阿丁枫早期稍耐荫。细柄阿丁枫是杉木低产林分改造或与杉木混交优良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Eucaly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下植物群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定量评价巨尾桉人工林下植物分布与更新方式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更新后5年,群落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均为植苗林〉萌芽林〉采伐迹地;草本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植苗林为最高,采伐迹地次之,萌芽林最小;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以萌芽林为最高,植苗林次之,采伐迹地最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林与植苗林草本层植物之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伐迹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明显低于萌芽林(P〈0.05),其余均无显著差异。3种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冠层透光系数、土壤孔隙度、坡向、速效磷对灌木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的影响,4个环境因子的叠加效应总共解释了3种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组成变异的90%以上;冠层透光系数、坡向、总氮/总磷、速效氮/速效磷、土壤孔隙度对草本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5个环境因子的叠加效应总共解释了3种群落之间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异的86%。【结论】微生境的变化导致了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下植物组成的变化;适度干扰(不炼山、不施除草剂、带状整地、带状抚育)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1.
对当年采伐的杉木伐桩作了不同遮荫处理的对比,观测不同遮荫处理下休眠芽初始萌发期、萌芽数及萌芽持续期与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关系。发现不同处理下休眠芽初始萌发期不同,萌芽数不同。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地表温度)是影响杉木伐桩上休眠芽初始萌发期的直接的主导因素,而光照仅是间接因素,进而说明光照刺激休眠芽萌发之说,对杉木伐桩上休眠芽萌发不适用。  相似文献   

12.
杉木休眠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杉木是针叶树种中萌芽力很强的树种之一。其1年生的初生茎就着生休眠芽(亦称潜伏芽)。本文对杉木休眠芽着生的位置、生长、分枝和死亡的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的观察与研究,并讨论了造林时与此有关的栽植深度和萌芽更新时的伐桩高度。  相似文献   

13.
采伐剩余物活植被对尾巨桉萌芽更新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伐根覆盖与不覆盖试验研究表明,伐根覆盖对尾巨桉萌芽条生长没有影响,但对萌芽力有极大的影响。伐根覆盖处理的萌芽率仅69.4%,6个月时保存率仅60%左右,而不覆盖的萌芽率和保存率可高达90%以上。覆盖与不覆盖间的伐根萌芽条数、桩均条数及萌芽率等萌芽力指标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因此,伐后萌生前的林地清理以采用伐根不覆盖为宜,即伐后不炼山并将伐根周围40cm~50cm范围内的采伐剩余物及杂草清理干净,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萌芽更新效果,同时又省工、省钱。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江西省遂川县火烧迹地杉木萌芽更新林杉木种群和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属于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杉木群落林下维管植物种类较少,有24科31属37种,木本植物为优势类群,占植物总种数的70.27%;群落林下植物属的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总体来看,群落林下植物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该研究为杉木次生林的经营管理、自然植被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自然受精的方法对4对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在水泥池进行孵化和培育,结果培育出1.2-1.5cm的鱼苗42000尾,培育至4-6cm,成活率85.2%,共35800尾。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并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纯林)两种模式C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留杉栽阔模式C库总量为163.25 t/hm2,比纯林模式C贮量(139.38 t/hm2)增加了17.13%.土壤层C贮量在整个生态系统C贮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留杉栽阔中的土壤C贮量比杉木纯林有了明显的增加(27.73%);另外,留杉栽阔后乔木层C贮量也有所提高,从杉木纯林的64.73 t/hm2增加到留杉栽阔后的68.99 t/hm2.因此可以看出,留杉栽阔经营模式可以增加杉木林生态系统的C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17.
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对于准确计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仪器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各器官碳含量范围为456.91~502.60 g/kg,各器官平均碳含量大小为:叶(494.32 g/kg)干(484.75 g/kg)根(475.39 g/kg)枝(473.92 g/kg)。灌木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41.23 g/kg,草本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03.37 g/kg,凋落物层的总体平均碳含量为414.52 g/kg。不同龄组杉木萌芽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4.58~31.55 g/kg,同一龄组内,随着不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同一土层深度内,中龄林碳含量最低,成熟林碳含量最高。该研究可为杉木林的固碳机理研究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郑峰 《海峡科学》2014,(9):50-52
随机区组试验表明:深山含笑在Ⅱ类地杉木林人工干扰形成不同半径人工林隙中早期更新生长情况,其生长量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R10、R7、R5和R3.26,9a生的平均总树高、胸径、每公顷蓄积分别达到:R10为7.94m、8.53cm、27.5358m3,R7为6.46m、7.43cm、17.35m3,R5为5.26m、5.58cm、8.2151m3,R3.26为4.66m、4.42cm、4.6983m3,可见R10能适应深山含笑幼树更新需求.  相似文献   

19.
利用森林的再生作用,当林木达到一定成熟期。立即采伐利用,然后通过人工造林或天然更新,培育下一代森林。通过采育结合,及时更新,每年将成过熟的林木采伐下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使生态环境维持良好状态,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就如何合理的采伐及更新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种群的高度结构、胸径结构、冠幅结构和空间点格局,采用分异指数(TH和TC)量化了种群个体间高度和胸围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海桑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6~14m;50%~60%个体的TH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个体胸径集中分布在5~20cm或15~30cm;46%~62%个体的TC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冠幅结构受密度、个体对空间竞争等的影响较大,冠幅直径与种群密度呈现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海桑种群属于增长型,其存活曲线呈凸型.通过自然扩散形成的海桑种群趋于集群分布.海桑人工种群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自然更新和扩散,这将有利于增加海桑人工种群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