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亚洲热带,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cordata(Burm.f.) 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而非190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并于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80年代末到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笔架山公园的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其现存植被主要包括人工次生林植被、园林植被和园地植被等几大类,其中人工次生林植被包括南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针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等,并可进一步分成13个群落类型。对13个人工次生林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工林占优势,物种多样性低,群落层次不明显.多数群落处于演替前期。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定样地定位调查的方法,研究深圳湾福田3种红树植物桐花树A 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伐后萌枝更新对伐迹地早期群落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伐后4年时,3种红树植物平均萌生枝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桐花树(12.4)>白骨壤(5.4)>秋茄(4.4);桐花树的萌生率最大(72.73%),其次为秋茄(67.42%),白骨壤最小(20.77%)。滩涂潮位可能影响红树植物的萌生率,不同潮位滩涂上的红树植物萌生率为:内滩>中滩>外滩。红树植物萌生植株较人工种植植株的存活率高,且生长速度较快,表明萌枝更新对砍伐后早期红树林群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此外,红树植物种类自身的生理生态差异可能是影响萌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5.
深圳福田红树林害虫及其发生原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报道1994和1999年福田红树林害虫,其它昆虫及蜘蛛的调查结果,1994年在红树林采到昆虫96种及蜘蛛7种,其中天敌昆虫37种,占已知种类的35.8%;1999年采用昆虫53种及蜘蛛5种,其中天敌昆虫13种,占已知种类24%,对地林造成为害和具有潜在危害的种类也有所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H1994=2.47,H1999=1.64,J1994=0.54,J1999=0.42,D1994=16.1,D1999=9.37,分析结果显示,1999年红树林生态环境比1994年急剧恶化,这是红树林害虫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近年来遭受特大虫灾的北部湾沿海红树植物白骨壤上采集害虫标本,测定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I(COII)基因序列,并与采自深圳湾白骨壤上的害虫标本以及相关类群的COII 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来自北部湾与深圳湾白骨壤的虫源均为瘤斑螟属Ptyomaxia, 而不是细斑螟属Oligochroa.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为纠正以前普遍认为广州小斑螟引发我国红树林特大虫灾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近年来遭受特大虫灾的北部湾沿海红树植物白骨壤上采集害虫标本,测定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序列,并与采自深圳湾白骨壤上的害虫标本以及相关类群的COⅡ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来自北部湾与深圳湾白骨壤的虫源均为瘤斑螟属Ptyomaixa,而不是细斑螟属Oligochroa.分子系统发育分析为纠正以前普遍认为广州小斑螟引发我国红树林特大虫灾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在广东内伶仃岛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3种类型环境"坡地、低洼地、水泽地"设立15个样地,每个为10 m×10 m,各样地分别喷洒不同药量(0.0005~0.3 g/m2)的森草净,经过一年的持续观察,结果表明0.01~0.1 g(有效成分)/m2的森草净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森草净对样地的草本植物有一定的影响,对藤本植物基本无影响,除几种含有乳汁的敏感植物外,对木本植物影响较小;森草净施药前后相比较,样地物种多样性恢复较好,整体上施药后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菟丝子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薇甘菊的防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菟丝子属CuscutaL 为旋花科的寄生草本 ,该属的一些种的种子是中药药材。种子有休眠特性 ,在土中寿命很长 ,温度、湿度和种子在土壤中的深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田野菟丝子C .campestris千粒质量为0 5 6 8g ,种子所贮藏的养分只能维持幼苗短期的自养生长。种子繁殖和断枝繁殖是菟丝子属植物繁殖的重要途径。在暖温带地区 ,菟丝子属植物在冬天下雪后枯死 ,靠成熟种子越冬 ,翌年春天萌发 ,并侵染寄主。广东沿海的田野菟丝子的枝条可安全越冬。菟丝子属植物的寄主广泛。田野菟丝子在广东有分布 ,但未成灾。田野菟丝子在外来恶性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上易寄生 ,导致薇甘菊死亡 ,这一特性有可能应用于大面积控制薇甘菊危害。实验表明 ,用田野菟丝子断枝直接寄侵野外生长的薇甘菊不易成功 ,而用种植于营养袋的大豆作为田野菟丝子过渡寄主 ,然后用已在大豆上寄生的田野菟丝子作为寄侵源来控制薇甘菊的生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薇甘菊种群幼苗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3个群落中的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群幼苗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个薇甘菊种群的幼苗具有相似的年龄结构 ,均是高龄苗多于低龄苗。种群 1有比种群 2和种群 3更多的高个体。 3个种群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叶的生物量最大 ,而根和茎所占比例在各种群间则稍有不同。薇甘菊幼苗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死亡集中在 3- 5月幼苗生长较快的季节 ,揭示这其间的某些环境条件极可能是其生存的限制因子 ,或这段时期是幼苗对环境条件最敏感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