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3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鼎湖山森林群落分析——Ⅳ、相似性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应用物种相似性测定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鼎湖山厚壳桂群落进行梯度分析,说明了厚壳桂群落随海拔高度梯度变化的情况,以及较高与较低海拔两个生态组合的差异.并对鼎湖山、黑石顶、粤北鸡公坑等地共10个群落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10个森林群落的相互关系及其某些群落的发展动向.同时还对分析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九龙半岛城门大围森林群落分析——Ⅰ.外貌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龙半岛城门大围的森林群落是以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等为优势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个保存得较完整的低地林的代表类群.本文研究分析了该森林群落的区系组成、外貌、结构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亚洲热带,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cordata(Burm.f.) 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而非190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并于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80年代末到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模糊聚类、相互平均排序及R型主分量分析,对香港岛13个森林群落及其组成物种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模糊聚类是一种可行的数值分类方法;二维的相互平均排序能很好地反映各森林群落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物种在森林群落中的分布关系;R型主分量分析则能直观地表明香港岛森林群落中优势种与伴生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简述关于植物区系成分以及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讨论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在开展特征植物区系成分地带性分化以及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三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两个均匀度公式,研究分析了九龙半岛城门大围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城门大围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Simpson 指数为8.551、Shannon-Wiener 指数为4.64、PIE 为0.925,客观地反映了物种多样性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增加的这一生物地理学现象.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蕨类植物区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属华夏古陆华南地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地史上,直到第四纪始与广东大陆分离,面积约为32,200平方公里,位于20°10'—18°9'N,111°4'—108°35'E 之间,地处热带,年均温达24°—28℃,年雨量达1800—2000mm,植被茂密,植物区系古老而复杂.蕨类植物区系亦极丰富,据《海南植物志》记载有43科114属354种及8变种.现经进一步研究,巳达373种及9变种,约占海南维管植物的11%强,全国蕨类植物的14%;种密度为1.15/百平方公里,远大于0.027/百平方公里的全国蕨类植物种密度.本文分析研究了海南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并探讨了海南蕨类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东鼎湖山森林群落的小气候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近年来曾对广东鼎湖山亚热带森林群落的小气候进行了一些间断地观测,根据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获得下列一些结果: 1.华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内的光条件与旷地相较,无论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的差异,林阴下的光强度仅及旷地的1—20%,同时在光谱成分上红光的比例增强。而林内光点强度除与从树冠隙缝到地面的距离成反比外,并与光点直径(或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2.华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内的温度条件,无论是夏季或是冬季,其平均值均低于旷地,而不同于一般教科书所指的“林内温度夏季低于而冬季高于旷地”的规律性。 3.华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内的湿度条件,无疑地均优于旷地,同时,林内绝对湿度的日变化曲线多呈单峰型。 4.华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内的小气候与旷地相较,其特点是:弱光、低温、高湿,变幅小而较稳定,大气温度的垂直梯度变化规律与旷地相反。唯马尾松群落的小气候特点即类似于旷地。 5.华南亚热带不同森林群落小气候条件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状态。马尾松群落由于种类组成和结构上的简单和稀疏,其小气候特点则类似于旷地,而其他群落则由于种类和结构上的复杂,而创造了有异于旷地的独特的小气候条件。因而,对亚热带森林群落小气候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1.红树喜生於没有浪潮直接冲激而富淤泥的海滩上,不同的种类对沉积鹽土有不同的要求,如白骨壤可以广泛生长在沙滩和石隙。有些可以在潮水淹没不到的地方生长如木欖、海漆等。至於桐花树较喜欢生长於河流出口处。2.雷州半岛的红树群落属於马来亚的类型,但种类简单,属于红树科的种类只有木欖(Bruguiera conjugata)、红茄苳(Rhizophora mucronata)、秋茄树(Kandeliacandel)和角果木(Ceriops tagal)。其他科的有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欖李(Lumnitzera racemo-s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和金蕨(Acrostichum aureum)。此外尚有所谓半红树的种类。一般植株亦矮小,最高不过6米。种类简单而矮小的原因是由於雷州半岛已是红树林在北纬分布极限的边缘,温度年较差大,低温的持续时间较长所致。3.红树植物的形态结构有三个不同的类型。具呼吸根的以白骨壤为代表,具支柱根的以红茄苳及秋茄为代表,具板根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研究植物群落这门学科的名称使用极为混乱,本文比较研究了现代较为通用的“地植物学”、“植物社会学”、“植物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及“植物群落学”等名称,认为“植物群落学”是最适当而确切的名称。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对象应包括栽培植物群落,企图把植物群落学研究局限于“野生”群落及否认栽培植物群落也是植物群落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是错误的。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内容、在现代可划分为群落结构、群落生态、群落演替、群落分类及群落分布等五个主要方面。所谓“群落生理学”“群落生物学”及“群落遗传学”等内容的划分是不合乎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