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对当年采伐的杉木伐桩作了不同遮荫处理的对比,观测不同遮荫处理下休眠芽初始萌发期、萌芽数及萌芽持续期与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关系。发现不同处理下休眠芽初始萌发期不同,萌芽数不同。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地表温度)是影响杉木伐桩上休眠芽初始萌发期的直接的主导因素,而光照仅是间接因素,进而说明光照刺激休眠芽萌发之说,对杉木伐桩上休眠芽萌发不适用。  相似文献   

2.
杉木萌芽更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杉木萌芽更新繁殖结构--休眠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萌发机理、杉木萌芽更新的应用技术,以及萌芽更新的评价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杉木休眠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杉木是针叶树种中萌芽力很强的树种之一。其1年生的初生茎就着生休眠芽(亦称潜伏芽)。本文对杉木休眠芽着生的位置、生长、分枝和死亡的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的观察与研究,并讨论了造林时与此有关的栽植深度和萌芽更新时的伐桩高度。  相似文献   

4.
杉木人工林自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利用不同栽植代数杉木工林根际土、非根际土及杉木各器官浸提液进行杉木种子发芽试验,研究杉木人工林自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根际土及非根际根土中均存在抑制杉木种子萌发的物质,随栽植代数增加抑制作用更趋明显;杉木各器官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也有抑制作用,其中以杉木叶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杉木林下常见植物对杉木种子发芽则表现为低促高抑效应,说明杉木人工林存在自毒作用,这可能是杉木连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杉木采伐迹地人工促进萌芽更新造林试验,采取杉木采伐后采用林地清理、复置施肥、抚育除草、人工补植措施,促进杉木萌芽更新方法,与自然萌芽林作对照。结果表明:人工促进萌芽林比自然更新林幼林林相整齐,顶端优势明显,树高出60cm-80cm,胸径粗1.2一-1.8cm,经济效益提高50%。  相似文献   

6.
人工栽培雷公藤水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浸提的方式对人工栽培雷公藤的生化物质进行提取,通过杉木种子发芽实验进行生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栽培雷公藤的水浸提物在高浓度下能够抑制杉木种子的萌发和生长,但是在中、低浓度下对杉木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有可能为雷公藤与杉木合理混交密度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3代杉木林采伐迹地营造杉木火力楠混交林(5:2)并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10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结构和水分性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朝好的方向转变,土壤养分贮量和供应强度有所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增强,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8.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生产力与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在杉木采伐迹地上开展了杉木火力楠混交林(1:1和1:2)和杉木纯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1:1和1:2混交林生长快于杉木纯林.经方差分析可知,混交林与纯林之间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1:1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1:2混交林,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杉木纯林.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枝>叶>根>根桩,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密度低于杉木纯林林地土壤,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9.
栓皮栎,杉木和火炬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及pH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步研究了南京林业大学下蜀林场栓皮栎,杉木和火炬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状况及土壤pH的差异,结果表明三个树种根际土壤全氮含量都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无机氮的季节变化是栓皮栎根际无机氮含量皆高于非根际土壤,杉木和火炬松根际土壤无机氮含量积累或亏缺或与非根际土壤接近。三个树种对土壤pH的影响是:栓皮栎根际土壤pH大于非根际土壤pH,杉木和火炬松则是根际土壤pH小于非根际土壤pH。  相似文献   

10.
林地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省杉木连栽林地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多数酶活性春季开始上升,夏、秋季达最高,冬季下降至最低;同时,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与杉木年阶段发育有密切关系,杉木生长发育最旺盛季节,需要养分最多时期,土壤酶活性也最为活跃;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年均动态表现为一代杉木林>二代杉木林,或三代杉木林。  相似文献   

11.
<正>试验研究了Ⅰ-69杨采伐后母桩的萌发特性、不同因子对母桩萌发的影响及萌条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在胸径为8~20cm时采伐的母树根桩都有较强的萌条力,但母桩树皮厚度大于0.06cm时,萌条力有下降趋势;地下萌条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因而除萌时应尽量保留;萌条的速生期在7月至9月中旬,成单峰增长形式;从培育材种的目标来看,除萌时以保留两根优势萌条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机械损伤对不同繁殖方式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的影响,并从内源激素代谢角度阐述其萌蘖机理。【方法】以具有不同萌蘖能力的杉木020扦插苗和020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分析基部损伤和去顶处理对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影响的基础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一步测定了杉木无性系萌蘖高峰期枝叶、基部韧皮部、根尖等不同器官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及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差异,并采用Pearson法分析萌蘖能力与内源激素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杉木萌蘖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去顶和基部损伤处理杉木020扦插苗和020组培苗无性系萌蘖高峰期均为7月,去顶处理杉木无性系萌蘖能力显著高于基部损伤处理,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随着幼苗的生长,杉木无性系枝叶IAA含量增加,GA3含量下降;去顶处理有利于杉木幼苗枝叶及根尖ABA的积累,基部损伤处理有利于韧皮部及根尖CTK的积累。【结论】机械损伤条件下,杉木根尖和枝叶中的IAA、ABA和GA3内源激素含量较高。杉木无性系萌蘖数与机械损伤不同处理呈显著正相关;萌蘖数与GA3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IAA、AB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林木养分的季节变化及养分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于1988年在枫树山林场浮东分场林龄和立地条件不同的杉木人工林中采集针叶样品分析 N、P、K、Ca、Mg和S浓度以探寻杉木人工林的营养特性、养分的季节变化动态及不同养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幼、壮、中龄林不同生育期养分的季节变化规律相似。针叶N、P、K、Mg和S浓度均为生长初期最低或较低,幼林针叶全氮及幼、壮、中龄林针叶全磷、全钾和全硫均在第一个生长高峰期(6月中旬)达到最大值,壮、中龄杉木针叶全氮及幼、壮、中龄杉木针叶全镁则在第二个生长高峰期(9月中旬)达到最大值。速生期杉木针叶全钙较低,尤其是第一个生长高峰期,初期和末期较高或最高。杉木植株氮、磷代谢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氮、硫代谢相互促进。钾、钙、镁营养之间存在显著的颉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杉木萌芽更新适于短轮伐作业,在实践中对其利弊尚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在苏南丘陵地区的长期试验,对萌芽林与实生林的生长、树干圆满度,树干基部弯曲根系分布与重量和更新费用作了分析比较,得出萌芽林无论在生长和干形上均不比实生林逊色,而投资却仅占实生林1/3,具有投资少,更新可靠,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文内还比较了伐桩萌条存留株数对高生长的影响,在去萌定株时以保留两株萌条者高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探讨了植物动力2003对水稻秧苗苗高、绿叶数、叶挺长、总根数、白根数、分蘖数、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等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植物动力2003的水稻秧苗粗壮,分蘖多,根系发达,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理老化程度杉木外植体的组培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12株28年生杉木树冠上取条,嫁接在1年生实生苗根系上作为复壮母株,用同一株树的基部萌条杆插苗作为对照母株,上述2种母株经过几次在地面下切割,使其重新萌条和长出根系,然后用新的萌条作外植体进行组培试验,即第1组材料,同时,直接从10株20年生杉木上采取上部萌条作外植体进行同样的组培试验为第2组。共进行了9次继代培养,用成对样本T检验法比较同一无性内两种外植体的差异用成组样本T检验法比较两组无性系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成树上部侧枝外植体的芽分化数量、嫩梢数量、嫩梢长度、生根率、根长等性状均始纳税极显地低于树干基部萌条和经复壮处理的外植体;复壮外植体与基部萌条的差异在最初的3次继代培养中仍然存在,但在以后的继代培养中消失了,谤些结果表明,嫁接、切割、生根和组培对杉木有明显的复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洋口林场杉木林生物量的年变化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根据32株不同年龄、不同胸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物量数据所作回归分析,评选出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最密切的方程。据此,估算出不同年龄杉木林分及各器官生物量。比较了不同年龄林分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分析了不同年龄杉木的平均净生产量、年间净生产量和针叶的净同化率,得出19-20年为该林分数量成熟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