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较了多代杉木萌芽林强度间伐并补栽细柄阿丁枫(留杉栽阔)和保留杉木多代萌芽林(对照纯林)两种模式C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留杉栽阔模式C库总量为163.25 t/hm2,比纯林模式C贮量(139.38 t/hm2)增加了17.13%.土壤层C贮量在整个生态系统C贮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留杉栽阔中的土壤C贮量比杉木纯林有了明显的增加(27.73%);另外,留杉栽阔后乔木层C贮量也有所提高,从杉木纯林的64.73 t/hm2增加到留杉栽阔后的68.99 t/hm2.因此可以看出,留杉栽阔经营模式可以增加杉木林生态系统的C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2.
对杉木多代连栽地营造的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多代萌芽林(杉木纯林)两种模式碳贮量和碳吸存的差异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库总量为133.845 t.hm-2,比纯林增加了6.54%,其中活植物体部分碳库和土壤碳库分别为78.919 t.hm-2和54.926 t.hm-2,分别占碳库总量的58.96%和39.78%.混交林乔木层10~11年碳净固定量为10.686 t.hm-2,折算成CO2为39.182 t.hm-2,是纯林的1.11倍.因此,与多代连栽杉木林对比,营造杉阔混交林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培肥地力,增强生态系统碳吸存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试验区刺槐、柳杉等4个主要造林树种林分生物量及生长特性的研究,认为各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组成中,刺槐、水杉干的生物量比重较大,而杉木、柳杉的枝叶生物量比重相对较高,其干与枝叶生物量比分别为3.5∶1;2.8∶1、1.4∶1和1.2∶1。各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量年平均增长量以柳杉最大,杉木、水杉次之,刺槐最低,分别为刺槐(2.47T/hm^2)的2.38,1.78和1.73倍。根系生物量结构中,刺  相似文献   

4.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都是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占了干土质量的85%以上.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2.62%~51.78%,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更为严重.2种林分的大于2.0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0.25~0.5 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低,在大团聚体中呈现出随粒径增加,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下降,下降是由各粒径团聚体碳质量比减小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杉木采伐迹地人工促进萌芽更新造林试验,采取杉木采伐后采用林地清理、复置施肥、抚育除草、人工补植措施,促进杉木萌芽更新方法,与自然萌芽林作对照。结果表明:人工促进萌芽林比自然更新林幼林林相整齐,顶端优势明显,树高出60cm-80cm,胸径粗1.2一-1.8cm,经济效益提高50%。  相似文献   

6.
肉桂幼林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对林龄1~4 年的肉桂幼林进行生物量及营养元素测定, 研究肉桂幼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 (N、P、K、Ca、Mg) 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表明, 肉桂幼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4 年生肉桂幼林生物量达到16 361.4 kg/hm 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9 284.5 kg/hm 2·a, 平均林分净生产量为4 090.4 kg/hm 2·a; 林龄增加, 树叶、树枝、树干的组成比例增加, 树根和干皮则呈下降趋势; 各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 其次是K 和Ca, P和Mg 最低; 各营养元素贮量在树叶最高, 树干最小; 85% 以上营养元素集中在树叶、树枝、干皮和树根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细柄阿丁枫扦插生根适宜的生长调节剂配方,了解其扦插生根机制,从而提高扦插成活率,建立其扦插繁殖技术体系。【方法】采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IAA、NAA和GGR)的4种质量浓度(150、300、500和800 mg/L)处理3年生细柄阿丁枫实生苗嫩枝进行扦插试验,以清水处理(CK)为对照,对插穗生根进程、生根性状(生根率、平均根数、平均根长)、生根进程中营养物质(可溶性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含量和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进行动态测定。【结果】(1)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细柄阿丁枫扦插生根时间和生根性状具有极显著影响;(2)所有处理方法中,以300 mg/L NAA浸泡插穗2 h处理的扦插生根效果最佳,比CK提前12 d生根,生根率(78%)、平均根数(16.8条)、平均根长(4.27 cm)为CK的3.4倍、6.2倍和4.6倍;(3)插穗生根进程中营养物质含量和氧化酶活性各指标峰值或谷值出现的时间与不定根开始发生或大量发生的时间高度契合,这种节奏性的变化反映了生根进程与生理代谢之间的协同性。(4)300mg/L NAA处理枝条显著提高了氧化酶活性,加快了可溶性蛋白的积累速度和淀粉及可溶性糖的消耗速度。【结论】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快了营养物质的合成与代谢进程,提高了氧化酶的调节能力,所以加快了生根进程,并促进扦插苗生根。  相似文献   

8.
结果表明:26龄杉木纯林群落生物量平均为183.89t/hm2,其组成层次的生物量分配序列(%)为乔木层(93.60)>枯枝落叶层(6.14)>灌草层(0.26)。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量为6.62t/hm2·a,低于中心产区;平均木单株年平均净生产量10.93kg/a,高于中心产区,揭示现有林分密度偏小。26年生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为20.7m和24.0cm,其干材生物量平均达61.5%,适宜培育杉木大径材。  相似文献   

9.
杉木多世代连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在南平溪后安曹下的杂木林、1代、2代及3代杉木人工林中设立标准地,对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及随杉林多代连栽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及连续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下降,土壤大部分全量部分全量养分含量减少,土壤供肥和保肥能力下降,导致杉木林分生产力下降,这是杉木连栽后衰退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黑石顶地区中高级植被类型的划分,包括5个植被型10个群系:(1)暖性针叶林,包括马尾松群系、杉木群系、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2)常绿阔叶林,包括阿丁枫+米椎+水栗-黄果厚壳桂群系、粘木+小叶胭脂群系、阿丁枫+米椎+水栗-苦竹群系、阿丁枫+网脉山龙眼群系;(3)暖性竹林,仅有万山爆竹林一个群系;(4)常绿阔叶灌丛,仅有桃金娘+岗松+鼠刺-芒草群系;(5)禾草草丛,仅有芒草+黑莎草群系.并借助有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了比例尺为1:100 000的植被型、群系分布图。  相似文献   

11.
雀茸毒蛾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翌年3月下旬成虫羽化。林间试验表明,选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或是50%辛硫磷1000倍液或是20%氰戊菊酯3000倍液喷雾,均有较好的效果。在大发生初期采用油烟剂防治,在一般发生年份应用白僵菌防治幼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杉木栽培利用历史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至迟自东晋(有可能自东汉)开始栽植杉木。在南末之前大多是零星栽植。自南宋开始,出现成片造林。主要产区早期在皖、赣等中原腹地,后来转移到闽、湘山区。在栽培技术方面,初期多用野生苗移植,后来少数地方育苗造林,而大部分地方用插条方法造林,经长时期演化,形成了以炼山、插条、稀植间作为特征的一整套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三明林区 ,杉木病害有 2 2种 ,病原 2 9种 ,真菌性病害占主导地位。人工杉木纯林发病率高且重于混交林 ,以叶部病害和枝干病害为两大主要病害类群。杉木炭疽病危害最大 ,远远超过其余种类病害。近期 ,病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主要取决于人工杉木纯林的增加幅度和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杉木,檫木,柏木等林分下土壤微量元素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调查分析了皖南等低山丘陵地区杉木,檫木,柏木不同林分下12个样土壤剖面的微量元素(铜、锌、铁、锰、钼)状况,分析了其有效含量,并调查了各林分的林木生长状况。通过生态系列比较法。初步探明了不同林分下各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其与混交方式下的差异。指出在林地土壤富含有机质的情况下,某些林分下土壤中个别微量元素的有效量仍较低,甚至处于临界水平之下,可能存在铜、锌、钼不足的问题和铁、锰富集现象,同时认为混交可改善  相似文献   

16.
杉木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福建省南平市花岗岩母 林地上,应用生态系列法对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待人接物不同林分年龄的系列杉林样地土壤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连栽对土壤容重和孔隙状况的影响主要在林分的中龄林时期。随着载植代数的增加,土壤容重趋于增加;对于幼林和成林,由于受整地、抚育和林下植被的恢复及枯枝落叶的分解,不同栽植代数对土壤孔隙状况的影响不甚明显;不同载植代数对土壤水分性能的影响主 表现在中龄林和成熟林时期。表层土壤的持水能力一般随栽植代数增加而下降,土壤的渗透性能超于降低,地位指数愈高,这种下降趋势愈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整理了危害我国杉木的害虫名录(一),计7目47科110属151种。其中昆虫纲( Isecta)146种,包括直翅目( Orthoptera)4科10种、等翅目( Isoptera)3科27种、半翅目( Hemiptera)14科49种、鳞翅目( Lepidoptera)20科57种、双翅目( Diptera)2科2种和膜翅目( Hymenoptera)1科1种;以及蛛形纲( Arachnida)蜱螨目( Acarina)3科4属5种。并列出每种害虫的中名、学名和分布省份,为杉木害虫的监测与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杉木缺硼症的诊断和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光镜检查、电镜分析、易地栽培、嫁接试验、探索性防治试验以及元素分析和施肥诊断等手段,证明了发生在邵武杉木上的被称之为“大头病”的病害是一种由于缺硼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对不同地方发病圃地发病率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指出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少的酸性土容易发病,发病季节的高温、干旱使病害发生更加严重。杉苗稚冠比测定结果表明较低的根冠比与杉木缺硼症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 N1, N2, N3),增加氮量分别为0、60 、120 和240 kg·hm-2·a-1。通过3 a监测发现,2005年各处理的年凋落量分别是2 427.50、2 238.10、2 286.66和2 599.50 kg·hm-2,2006年凋落量分别是1 008.83、1 164.10、1 147.30和976.47 kg·hm-2,2007年凋落量分别是1 557.85、1 445.60、1 595.85和1 555.85 kg·hm-2。从3 a的试验时间来看,凋落物总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高氮处理(N3)前期提高凋落物量的作用比较明显,但随后逐渐表现为抑制作用;中氮处理(N2)逐渐表现为增加凋落物量的作用,低氮处理(N1)作用不明显。不同水平的氮沉降处理对凋落物各组分存在不同影响, N2处理对增加叶凋落物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N1和N3处理表现为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均表现出降低枝和皮凋落量的作用,但对落果和碎屑物有显著的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