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以庐山风景区为例,实证分析了旅游者地方感对旅游者忠诚度的影响,并探讨了旅游者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风景感知维度、社会人文感知维度及旅游功能感知维度与情感依恋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旅游者对庐山的情感依恋程度对其满意度和忠诚度产生直接影响,自然风景感知维度、社会人文感知维度、旅游功能感知维度主要通过情感依恋维度影响着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旅游者满意度在情感依恋维度与忠诚度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伊宁市前进街为案例地, 通过地方依恋相关的定量分析, 结合质性访谈和Mapping绘制, 对前进街居民认知的生活世界构成展开实证研究。依据地方依恋主成分分析, 得出20道问卷题目和5个主成分(情感联结、社会联结、环境感知、生活体验和工作联结), 量表整体结构良好,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鉴别度。基于生活世界理论内涵, 进一步得出由情感联结、社会联结和物质联结三维度构成的生活世界?地方依恋模型。该模型与文化景观遗产研究中价值特征要素相结合, 能够强化对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和动态管理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以通道县9所小学为案例,选取学生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在对访谈文本数据逐级扎根编码的基础上,提炼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并阐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生传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学校传承的过程中,学生传承人的传承行为受传承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的共同影响;传承态度由工具态度和符号态度共同构成;主观规范由学校强制规范、同学示范规范、学生个人规范、父母示范规范共同构成;知觉行为控制由自我效能感、外部控制力共同构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景观基因理论,还为推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学校传承提供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刺激-情感-行为理论为基础,从乡村性感知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模型.利用南京市江宁区游客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检验了乡村性感知、地方依恋及环境责任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村性感知可分为社区参与感知、地域条件感知、乡村文化感知、农业经济感知和乡村景观感知5个维度;环境责任行为可分为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和主动型环境责任行为2个维度;(2)乡村景观感知与乡村文化感知不仅直接影响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且通过地方依恋、环境责任态度的中介作用实现,而社区参与感知和农业经济感知仅通过地方依恋、环境责任态度间接影响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3)乡村景观感知是乡村性感知各要素中驱动游客主动型环境责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尽管国内地方依恋研究年限较短,但是从论文数量和经费来源来看,近些年来地方依恋的研究呈良好的发展趋势,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地方依恋也由定量研究为主转向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本文对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者对影响地方依恋的原因、地方依恋维度、形成机制和聚类、地方依恋的影响、地方依恋的应用五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的四个展望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选取受城市化影响不同的3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不相关t-检验法对3个社区居民地方感强弱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研究表明,城市化可以明显影响社区居民的地方感,但是居民地方感的强弱与社区受城市化影响的强度并非完全成反比,同时城市化对居民地方感的熟悉感、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3个维度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调查访谈发现居民居住时间长短、社区环境等是城市化中降低居民社区地方感强度的原因。结论可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拟定和选取了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测评的潜变量和相应的测量变量,并基于陕西,甘肃两地丝绸之路世界遗址点景区的游客调研数据对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评价维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丝绸之路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二阶五因素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影响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的因素并非是由资源主导,而是综合因素共同导向;遗产地旅游设施服务水平、遗产资源品质、遗产解说、活动参与感知以及遗产地环境氛围均显著影响旅游者体验质量,且以旅游设施服务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聚焦于具有丰富参赛经验和重要社群影响力的资深跑者群体,通过运动依恋、地方依恋、赛事质量感知和社群依恋等多个潜变量构建了城市马拉松赛事重复参赛意愿的影响路径分析模型。模型丰富和拓展了赛事与跑者心理依恋的研究维度和内容体系,分析结果与对策建议为提升城市马拉松持续吸引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洞见。研究结果表明:1.运动依恋、社群依恋和赛事依恋是重复参赛意愿的直接驱动因素;2.城市地方依恋对赛事依恋有着较强的正向影响,并以赛事依恋为间接路径影响重复参赛意愿,形成了部分中介效应;3.资深跑者赛事质量感知对赛事依恋有着重要影响,并间接影响重复参赛意愿;4.资深跑者的社群依恋对跑者的重复参赛意愿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最后,论文提出从赛事供给、社群建设、特色展示和情感连接等方面提升跑者重复参赛意愿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在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黄山景区游客重游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对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子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地方依恋和满意度对黄山景区游客的重游意愿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地方依恋对游客的重游意愿正向影响的直接效应最大.2)风险规避对该景区游客的重游意愿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3)旅游偏好和自我发展动机对该案例地游客的重游意愿没有直接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依恋理论中的几个热点课题,包括依恋理论中内部活动模型的概念,对依恋类型的测量,依恋的文化差异和依恋的世代间传递等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胡平等(2003)的研究结果提出一些看法,认为对依恋的测量应该是采取维度性的,而不是离散的范畴性的方式,中国儿童的依恋类型与国外研究的差异可能不是由于文化和家庭抚养环境而引起的,而是由于依恋的世代间传递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化景观是过去或现在旅游活动的结果,通过研究它可以了解该地区人们过去或现在的相关旅游活动,使得当前旅游文化景观的构建有所借鉴.旅游文化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无疑促进了人文地理学文化景观主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以秦皇岛市为例,通过探究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认为不受干预的自然环境、元文化及旅游者的需要是影响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主要因素,而旅游文化景观是以达到旅游者需求与可持续性为准绳,通过自然环境与各文化协调及文化整合构建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搜索引擎,以1900年~2017年间的745篇直接文献和14640篇间接引用文献记录为分析数据,运用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作为数据分析工具,对地方感研究的发展历程、重要主题及研究作者进行引文年轮环和共引网络图谱分析,绘制了国外地方感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展示了地方感研究的总体特征。运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对地方感研究的维度构成、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发现:(1)地方感研究在总体发展特征方面表现为成果不断增多,20世纪60年代初步发展于环境心理和感知研究,引入地理学以来,围绕依恋、认同、环境、社区等主题进行研究;(2)地方感的维度构成主要分为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依赖等多个维度;(3)地方感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4)地方感的研究方法由单一的定量或质性研究逐渐向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多元化方法发展;(5)地方感的研究对象除了居民、移民、游客等群体,更加关注女性、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以及居民与游客的对比、居民与移民的对比等。  相似文献   

13.
以福州市福道为例,探讨游憩者涉入、地方依恋及幸福感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假设、构建模型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游憩涉入对地方依恋及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游憩涉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基于研究结论,从游憩者涉入和地方依恋两个角度对城市休闲绿道的建设与管理提出迎合游憩需求、创新休闲体验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宿中的主客互动方式极大影响了旅游体验和民宿产业的发展.以网络文本为原始数据,采用扎根理论构建出以物品互动、行为互动、信息互动、情感互动为主范畴的主客互动维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旅游者对主客互动方式重要性的感知及其差异.研究发现:旅游者对民宿中主客互动方式重要性的感知度较高,其中信息互动最为重要;女性旅游者较重视信息互动,年轻旅游者更重视物品互动和情感互动,年长的旅游者和高收入旅游者更关注行为互动;独自出行、与朋友结伴、与家人结伴、跟团出行的旅游者比差旅出行、情侣出行等其他方式出行的旅游者更关注行为互动.最后为民宿经营者优化互动方式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何陈华 《科技资讯》2010,(17):208-208
本文探讨了依恋理论和临床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依恋理论在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三条建议:在无意识中影响患者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感情交流增加患者的依恋,针对性的医疗方案,并通过案例更直观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已经成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研究者对其概念的内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都尚未达成共识.鉴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明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明晰了概念间的关系.研究指出:地方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包容性概念,包括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是2个相关但各具独特内涵的概念,研究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地方依恋会影响地方认同,二者都有助于地方感的构建.文章最后指出,未来研究中应该从概念构建上突出地方本身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研究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空间上应区分地方感的不同空间尺度,时间上则应强调地方感研究的动态观点.  相似文献   

17.
依恋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解母子关系的情绪联结的基本框架,也为理解情绪和依恋的内在表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信息加工的研究思路。从依恋理论中的内部活动模型的概念出发,介绍了内部活动模型的几种理论观点,并对依恋类型与对情绪事件记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这些研究包括使用实验室制作的材料,自传体记忆,和情绪启动的方法,结果表明,依恋的类型与情绪事件的记忆存在一定的相关,但儿童依恋与对情绪事件的记忆的影响可能和成人依恋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以福建省岩前镇为案例,构建了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地方依恋二维模型,采用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的调研方法,分别采用Amos和SPSS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与其所居住的城镇与农村存在着地方依恋,表现为对小城镇满足其生活所需及生存环境要求的功能性依恋(地方依赖),以及伴随着记忆和温情的情感依恋(地方认同);小城镇农业转移人口的地方依恋主要因素为:生活经历与时间的积淀,农业转移的程度,土地流转的方式以及环境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依恋与共情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依恋均与共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依恋与共情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包括两者谁影响谁、两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以及不同依恋对共情影响的差异.文章探讨了认知神经科学对两者关系的解释以及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并提出未来研究可从拓宽依恋对共情影响的研究范围、增加其他调节或中介变量来建立模型、区分状态与特质依恋对共情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四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终身体育研究的现状,根据体育心理学、社会体育学、学校体育学等理论,利用演绎法从影响个体实现终身体育的因素出发,构建三维理论模型,该模型由内部动力维度、能力维度和资源维度三个维度构成,并对维度各部分的组成、逻辑关系等作出详尽的阐述,以加深对终身体育的理解,并进一步充实终身体育的理论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