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遗产旅游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缅怀和体验方式,《遗产旅游》一书从供求关系出发,对遗产的内涵、特征、分类等基本属性及实际运作和有效管理进行论述。聚焦该书的启示,我国虽然遗产资源丰富,遗产旅游效应明显,但遗产地在宏观管理、细化管理、民众权益、遗产解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及其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集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一体,拥有全球唯一的三江并流奇观、举世罕见的峡谷群、多处地质遗迹、壮美神奇的高山丹霞及喀斯特景观、全球最为壮观的雪山群和低纬冰川、秀丽神妙的高山湖群以及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等优势旅游资源,但同时地质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生态环境带幅窄且稳定性差,又属于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旅游资源环境十分脆弱。合理利用遗产旅游资源,必须有科学研究为支撑,法律法规为依托,科学管理为手段,旅游规划为指针,以生态旅游和科考科普旅游等低耗损产品为主打,以极高的遗产保护意识为动力,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旅游扶贫相结合,多方齐动,推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遗产型景区以遗产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地域空间进行遗产展示并为游客提供其独特的遗产旅游体验,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特性.近年来,随着各类危机事件在遗产型景区频发及其对遗产地产生的巨大影响,遗产型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为尽可能降低危机事件对遗产型景区造成的负面影响,使遗产型景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九寨沟"10.2"事件,揭示其在应对危机事件上存在的问题,得出遗产型景区应对危机事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为案例,将旅游减贫视为一种治理途径,分析并回溯遗产地3种旅游减贫计划实施的机制与过程,力图呈现并比较旅游减贫带来的乡村遗产地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旅游减贫是遗产地治理的一种形式,是在治理主体、治理技术、社会响应以及治理过程中生产出并由话语、知识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权力主体之间形成了稳固的结构,多元主体在遗产地治理过程中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状态。第二,遗产地治理按照主体的治理理性和遗产旅游产业角色的不同,可分为工具型、对象型和共轭型。第三,遗产地治理呈现文化权力“再中心化”的趋势,政府在场和第三方监督是保证权威治理体系下遗产地治理效能的核心。结合“世界遗产文化”与乡土文化,使用遗产地能够接受的治理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升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质量,促进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对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提供合理建议。研究选用5个潜变量,20个显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AMOS软件对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体验质量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文化因素、服务因素、互动参与性对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体验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影响,今后,可从深入融合文化因素、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体验形式、增强互动参与性等方面着手,促进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红色建筑;结构方程;体验质量  相似文献   

6.
世界遗产珍贵而珍稀,以世界遗产为旅游资源的旅游活动在全国迅猛发展。然而在世界遗产地发展旅游,为遗产地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旅游者的增长迅速,旅游设施的修建扩建给遗产地的资源环境、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以张家界为例,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发展对世界遗产保护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遗产监测是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应对反应性监测和持续稳定对遗产地进行监管,对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监测体系进行系统性构建研究。构建的监测体系包含6大监测要素,31个监测模块,100多个监测指标,涵盖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多方面;构建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资源环境监测与信息保护管理平台,以期更好地实现对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及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自然遗产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通过直观、便捷、智能、互联的多元应用,实现对自然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监测、遗产影响因素监测,促进对赤水丹霞自然遗产的监管、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运河旅游开发成为旅游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出发,为运河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首先分析了国内外运河旅游的研究现状和重点,然后以无锡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为例,运用ROSTCM6软件从旅游景观、旅游线路、旅游环境、设施与服务等方面分析游客对景区的感知和印象,以此为基础形成无锡运河旅游产品开发ASEB战略矩阵.最后,对无锡运河旅游开发提出策略和建议:构建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健全遗产保护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整体营销,打造大运河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三江源区为例,建立智慧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对权重的比较,发现自然环境是生态脆弱地区发展智慧旅游的最大制约因素.研究认为生态脆弱地区并不应该按照传统模式发展智慧旅游,而应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旅游资源实体"搬"到互联网上,提供部分免费的旅游内容体验,以期在宣传、营销旅游目的地的同时,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解说系统在世界遗产地旅游中具有向游客传递世界遗产地价值、减少资源的破坏、缓解世界遗产地客流的压力、间接管理工具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地解说系统还未被重视。因此,可在提高对世界遗产地解说系统的认识、加强解说人员的培训、丰富旅游解说媒介、完善景区解说硬件设施、设计突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能使世界遗产能世代传承,对遗产地进行保护与管理非常重要。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如何通过保护与管理,实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证遗产地价值永续利用;同时也阐述了保护遗产地地方文化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皖南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2 0 0 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 ,掀起了一轮皖南古村落遗产旅游热潮 ,由此带动了以遗产地旅游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及其相关经济发展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问题 ,文章着重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宏观背景,通过分析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区遗产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中国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旅游发展战略。主要包括:遗产旅游品牌打造战略、境内外市场拓耕战略、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创新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点—轴—带—面"发展战略、旅游新业态培育与提升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以及支持保障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系统论的观指出影响武陵源自然遗产地的管理绩效评价的因素包括:影响社会绩效的社区居民满意度、游客体验满意度、员工工作满意度因素;影响经济绩效的旅游经济、旅游就业、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影响生态绩效的生态效率、生态表现、生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永定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地为研究案例,以游客网络游记和在线评论以及官方传播文本为样本,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运用词频统计功能提取网络游记游客感知与官方网站传播的旅游形象高频词,构建社会关系与语义网络,对比分析游客感知与官方网站传播的旅游形象.研究发现,网络传播的永定旅游形象可归纳为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氛围、历史文化、旅游设施和服务、旅游体验、旅游宣传与保护和旅游资源评价7大主题;游客感知的土楼形象与官方传播形象存在差异;土楼、永定、客家、文化、遗产等地方性特色词汇是官网和游客对永定土楼旅游形象的高度概括.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最大的来源。确定影响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为中国旅游产业制定低碳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基础。【方法】结合分解分析法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导致重庆武隆世界遗产地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结果】分解分析揭示了旅游产业规模效应和交通结构是导致遗产地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距离因素和排放因子则是导致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对突变前发生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提升、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变是影响旅游地交通碳排放变化的重要潜在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分解方法的突变检验方法可用于揭示一些影响旅游产业碳排放潜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历史街区是城市重要的遗产资源,是城市旅游、文化以及商业开发活的源泉。实证研究表明,审美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历史街区的核心价值,外来旅游、学习与就业者最为关注审美体验,商业投资者更关心经济体验,本地居民关注环境体验与娱乐休闲体验,而城市管理者则看重形象体验价值。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应根据不同目标顾客群的价值认知偏好与体验需求差异进行价值定位并实施精准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西北五省、西南四省为主要研究范围,以该区域的4A、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期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指导。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域景区空间分布现状及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旅游景区资源类型多样,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比重较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程度不高,西南四省的旅游景区密度大于西北五省,虽然西北五省的旅游景区资源也相对丰富,但是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配套设施建设等因素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发展建设不均衡、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碳排放最大的来源。确定影响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可为中国旅游产业制定低碳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基础。【方法】结合分解分析法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分析了导致重庆武隆世界遗产地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结果】分解分析揭示了旅游产业规模效应和交通结构是导致遗产地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距离因素和排放因子则是导致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对突变前发生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提升、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变是影响旅游地交通碳排放变化的重要潜在因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分解方法的突变检验方法可用于揭示一些影响旅游产业碳排放潜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马降龙村落”为案例地,通过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同一遗产地内,处于不同空间区域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地剖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同一遗产地内部,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在:核心区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各项公因子综合得分要明显高于缓冲区居民;影响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最重要因素是体现“空间”差异性的“核心区/缓冲区”变量;旅游业对村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促进是影响居民旅游发展支持态度和社区满意度的主要因子. 旅游业参与制度的不公平性和村庄发展的不平衡则是造成马降龙村落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存在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