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文章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搜索引擎,以1900年~2017年间的745篇直接文献和14640篇间接引用文献记录为分析数据,运用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作为数据分析工具,对地方感研究的发展历程、重要主题及研究作者进行引文年轮环和共引网络图谱分析,绘制了国外地方感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展示了地方感研究的总体特征。运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方法,对地方感研究的维度构成、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等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发现:(1)地方感研究在总体发展特征方面表现为成果不断增多,20世纪60年代初步发展于环境心理和感知研究,引入地理学以来,围绕依恋、认同、环境、社区等主题进行研究;(2)地方感的维度构成主要分为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依赖等多个维度;(3)地方感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4)地方感的研究方法由单一的定量或质性研究逐渐向定量与质性相结合的多元化方法发展;(5)地方感的研究对象除了居民、移民、游客等群体,更加关注女性、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以及居民与游客的对比、居民与移民的对比等。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被试,通过半结构化的调查问卷,结合定量和质性分析方法,了解现有行政区划体系下居民对地方依附和地方认同的偏好尺度,分析其人口统计学差异,揭示地方感形成机制与居民地方感偏好尺度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地方依附的尺度偏好呈“倒U型曲线”;地方认同的尺度偏好随尺度递减而下降. (2)年龄、独生子女与否、民族、户籍、专业、入学前的住校时间都会影响居民地方感尺度偏好. (3)地方依附和地方认同作为地方感的从属概念,均包含了情感、认知和行为的过程,都可以采用认同领域的指导性理论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3.
从居民的情感需求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徐州市调研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住民与否、出行频率、邻里关系、对社区发展的关心程度与居民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社区认知程度、年龄、性别与居民满意度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教育水平、居民参与意愿与居民满意度存在显著的负向关联,单位社区的重组程度和老龄化程度影响了居民的主观能动性,社区参与的保障程度则进一步通过居民的地方感建立反映在差异化的居民满意度上.从突出居民需求导向,发挥社会资本效益,注重老龄设施完善,构建参与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治理建议,并强调多元社区的话语权重构和韧性规划路径探讨是未来社区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从对城市化内涵和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情况的认识入手,探讨了城市化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结果认为:城市化带动了社区体育时间和空间要素的发展,城市化加大了社区体育的管理难度,城市化对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及体育服务需求产生积极的影响,城市化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城市化有利于社区体育意识的培养.并提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运动偏好客观条件进行研究,指出:郑州市居民的客观条件即年龄结构、身高和体重对体育运动偏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影响居民体育运动偏好程度的强弱程度仅有4.5%,因此对影响居民体育运动偏好的因素分析应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视角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聚焦于识别地理环境如城市建成环境、社区居住环境等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但往往忽略居民幸福感在微观个体、社区、街道等不同尺度上的系统性差异.同时,以往研究侧重从统计显著性视角识别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缺少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集相对贡献的量化研究.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个主观幸福感的居民-社区-街道多尺度统计模型,同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在微观个体、社区和街道尺度上的差异进行系统建模,并将基于博弈论的Shapley Values方法引入多尺度统计模型,以量化不同影响因素集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对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在微观个体、社区、街道尺度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程度排序为个体尺度(约83.9%)>社区尺度(约12.1%)>街道尺度(约4%);居民对社区舒适性的感知作为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集,贡献了约39.7%的模型解释能力,约是个人家庭属性变量组解释能力的3倍.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讨论了新疆居民存款数量、受教育人数、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居民存款数量、受教育人数对生产总值有一定的正影响,当期的居民存款数量、受教育人数、生产总值都会受到前一期的居民存款数量、受教育人数、生产总值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旅游对民族社区居民民族认同形成机制并构建影响测量量表的基础上,以贵州省上郎德苗寨、西江苗寨、天龙屯堡和镇山布依寨为典型民族旅游社区,基于民族认同形成状态差异的视角,对旅游发展影响下的不同类型民族旅游社区居民民族认同程度进行测量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民族旅游发展影响的本民族社区居民族群感情及其民族心理的趋同化程度,将再次激发社区居民对自身民族知觉、身份、态度与行为的民族认同探求和民族认同承诺.旅游对复兴初期家庭主导型镇山布依寨、发展期社区主导型上郎德苗寨、停滞期企业主导型天龙屯堡和巩固期政府主导型西江苗寨居民民族认同影响类型依次划分为认同分散、认同排斥、认同延缓和认同获得.  相似文献   

9.
居民非工作活动和出行的结构方程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工作出行在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所占比重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结合上海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社区居民非工作活动和出行的作用机制进行建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都能对居民非工作活动和出行产生影响,但社区特征具有较强作用,而出行者个人属性和家庭属性的影响强度相对要小.个人特征中就业情况对居民非工作活动和出行影响显著,家庭特征中小汽车数量有较强的影响效应,社区特征中社区公共设施覆盖率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旅游地居民的相对剥夺感进行测评,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基于相对剥夺感的概念内涵,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水平测评指标体系,以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成都市明月村为例展开实证测评。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社会比较内容维度和参照群体两个方面,构建的相对剥夺感测评指标体系有助于改善已有研究的单维及单一题项测评局限,能够较好反映旅游地居民的相对剥夺心理感知。2)影响旅游地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水平是多方面的,在乡村旅游地治理中可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人力资本等方面疏解相对剥夺感,增强旅游地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相似文献   

11.
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对梯田影响”、“歌舞表演因子”、“服饰与精神信仰”、“节庆习俗”等9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的作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对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行为研究、治理结构演化和跨尺度协调三方面评述社区行动研究方法, 并以北京郊区宏福苑社区(H 社区)的垃圾分类实验为例, 考察参与式的社区行动对塑造居民行为的实际效果, 包括居民的实际参与度、习惯建立过程以及居民对各种社区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反馈, 探讨经济激励和场所营建对行为引导和环境意识内化的不同影响。通过与其他采用相同技术系统, 但治理机制不同的社区实验效果进行对比, 反思实验过程中地方治理机制的营造过程, 指出重塑地方治理机制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的关键。在此基础上, 阐述社区垃圾分类行动与城市废物管理系统、产品生产消费系统之间的跨尺度协调问题, 分析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与地方社区行动相结合的可能途径。从可持续生产消费模式转型的角度, 总结社区行动研究方法在参与式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研究通过CGSS2012的调查数据验证了个体与警察互动经历、社区邻里关系、社区参与对警察信任的影响。在个体层面,民众对警察的信任程度因性别、年龄、民族、户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异,民众与警察的交往经历影响其对警察的信任程度;社区层面,社区团结影响居民的警察信任,参与社区活动与公共事务能够增强居民的警察信任,和睦的邻里关系也有助于提升居民的警察信任程度。  相似文献   

14.
以贫困地区雪峰山区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借鉴MOA(动机-机会-能力)模型从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和参与能力三方面构建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机制.结果表明:参与机会显著正向影响参与能力,并与参与能力共同影响参与动机,间接作用于社区参与;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和参与能力均对社区参与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其中参与能力对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影响最显著;雪峰山区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主要为积极参与,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3个层次中,处在第二层次上.因此,要积极整合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各要素,构建包含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认同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为一体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机制,激发参与动机,保障参与机会,提高参与能力,促进自我发展,实现社区参与层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区增权理论,创新性地构建以旅游社区心理所有权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模型,探讨社区增权、旅游社区心理所有权、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支持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实证研究,揭示社区增权的四个维度影响居民支持乡村旅游开发态度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增权是影响居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心理、社会增权正向影响旅游社区心理所有权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旅游社区心理所有权部分中介经济、社会增权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完全中介心理增权与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同居民态度关系的探索性研究,推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促进社区增权。  相似文献   

16.
杨世箐 《科技信息》2010,(26):40-41
本文通过在四川3个极重灾区的抽样调查,研究灾后社区归属感的现状。结果发现:总体上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重塑状况较为理想,但由于时间不长,仍存在许多不足,且不同地区社区居民归属感有较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交往空间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产生,社区归属感的营造是城市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典型回汉混居城市——银川进行社区归属感满意度调查,用ArcGIS进行空间表征分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交往空间对银川市社区归属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川市归属感强度由大到小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影响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子是运动休闲空间和宅间交流空间,居民社区归属感淡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身场地、入户门厅等交往空间的缺失.在此基础上,阐明银川市社区交往空间对归属感的影响机理:银川市区位差异明显,环境优美、物业高端的社区归属感愈强;开发商提供传统的交往空间而忽略业主的主观感受,使居民归属感淡化;密集的居住结构,使社区居民关系疏离.  相似文献   

18.
选取"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感知"、"居民满意度"3个结构变量,依托社区参与理论、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SCI)、旅游开发居民满意度TD模型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居民满意度结构关系模型。借助构建模型与因子分析结果,对贵州省镇远县铁溪乡村旅游地居民满意度结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铁溪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程度能够影响其"满意度"与"忠诚度",影响关系为正向,影响效果为"明显",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程度越高,满意度愈大;旅游地"社区参与"通过影响居民"旅游影响感知"进而影响其满意度的效能不高,影响关系为正向,但影响效果为"不明显";铁溪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程度整体上对于其满意度影响较大,影响关系为正向,其中居民"正面旅游影响感知"对满意度影响显著,"负面旅游影响感知"对满意度影响效能较小。基于研究结论为铁溪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曾庆华 《科技信息》2008,(20):212-212
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与发展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所处的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2、城市社区居民的素质与需求因素的影响;3、当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4、城市社区体育俱乐部自身管理水平因素的影响;5、立法因素的影响;6、市场因素的影响:7、传播媒介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对乡村社区主体角色类型细分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社区角色评估体系,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相对化处理的权重计算法,分析社区角色地位对乡村社区发展旅游的影响程度.以石家庄西部山前地区为对象,选取区域内的9个乡村社区旅游开发中的角色类型总人数、参与旅游人数、投资金额、人均收入、资源占有面积、受教育程度、参与旅游公共事务比例等7个指标,对乡村旅游地开发的社区角色地位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石家庄西部山前乡村旅游地社区参与的主体角色开始凸显,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普遍提高,但社区居民角色发挥不均衡,各个社区的政府角色引导机制不足,社区组织角色分配不均,社区矛盾与冲突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