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国内外对出租车研究,多集中于对其本身运营与管理关注,局限于对交通运输行业内具体应用范畴的探讨,而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视角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基于实时动态数据,对出租车空驶时空特性及成因研究更无涉及。研究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深圳为例,运用交通学科方法,采集FCD,进行要素筛选、特征提取、聚类分析、归纳统计等,得到深圳特区出租车空驶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GIS-T平台,绘制出租车空驶分布图,选取出租车空驶现象严重区域国贸CBD作为案例地。通过对其时空特性分析,研究点、线、面交通拥挤制约关系,路网结构导致空驶出租车滞留,罗湖枢纽"五位一体"换乘改造影响,金融、商业、写字楼、酒店、住宅密集分布影响等成因,找出解决办法。出租车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交通量构成比例较大,对城市交通供需平衡有较高的敏感性。采用FCD提取出租车空驶特征,是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这种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的方法,引入大量实时动态数据的量化细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定性判断方式,对于提高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创新,也是运用动态数据研究城市交通地理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的发展给国家或地区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旅游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收支平衡、赚取外汇,但同时也会产生瓶颈效应等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旅游还会对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居民生活方式、民族传统文化等带来一定影响。此外,旅游对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如对土壤、地下水、空气、植被等形成一定影响。文章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有关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旅游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是近年来我国发展相当迅速的一门产业。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游客的增多、游客需求的多样化和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应日益增加,旅游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游山玩水、观光度假,商务会展、科普教育、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美食、工矿企业参观等凡是对游客有吸引力,而又合乎国家法规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都纳入到了旅游资源的范畴当中,甚而成为了主要的旅游吸引物。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鼓风机自动控制的应用,经典控制方法与程序设计相结合,提高控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已经成为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研究者对其概念的内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都尚未达成共识.鉴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明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明晰了概念间的关系.研究指出:地方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包容性概念,包括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是2个相关但各具独特内涵的概念,研究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地方依恋会影响地方认同,二者都有助于地方感的构建.文章最后指出,未来研究中应该从概念构建上突出地方本身的独特性和典型性,研究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空间上应区分地方感的不同空间尺度,时间上则应强调地方感研究的动态观点.  相似文献   
6.
三峡旅游空间拓展影响下湖北恩施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旅游空间的拓展将形成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此范围内的区域如何抓住机遇与三峡旅游内涵扩充接轨、更有效地发展本地旅游业成为这些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湖北恩施地区在原来三峡旅游区域中是一个旅游弱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三峡旅游空间拓展的大环境影响下,有望成为三峡旅游腹地的旅游中心之一.对恩施旅游在湖北和三峡旅游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及其旅游吸引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恩施旅游的吸引体系及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动性”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全球秩序中,流动性及其所衍生的人类诸多新的生存方式逐渐成为解开全球化运转机制问题的密码,西方人文地理学对于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世纪60、70年代乃至90年代,以计量化和"利益"导向性为主要研究范式的交通地理学和当代城市地理学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于"流动"问题的反思,认为空间的流动具有更丰富的意义,而不仅是时空成本的测算,随之推动了"新流动性范式"的转向与发展,促进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融合.通过梳理和分析西方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流动性问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的主要议题总结为:以汽车、自行车、机场和火车站为代表的流动性实践与空间意义的塑造;以"身份意义"、"关系生产"、"权力博弈与协商"为代表话题的流动性过程中社会关系与文化意义的建构等内容,重点阐释了这些议题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西方人文地理学流动性研究的特征和局限.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复杂的现实社会背景出发,展望了国内人文地理学流动性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科技与旅游结合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旅游业的行业构成来看,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行业包括5个组成部分接待餐饮业、交通业、旅行社业、吸引物业和旅游地组织业。这5个行业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的服务。作为旅游生产力要素科技创新的基本领域,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创新是旅游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有关文献基础上,选取华南师范大学15名有一定典型代表性的海外留学回国科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和调研样本。通过对他们的定性研究和数据资料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他们对学校提供的便利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认同度较高,对物态的校园景观和标识物认同度较低;他们对严格、严谨、明确的职业和从业规范认同度较高,对针对性强、操作性好、效率更高的管理制度也更加认同;他们更加认同国(境)外目的单纯、简洁明快的社交传统习惯,更加认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行为;他们思维中的文化认同方式具有所留学或访学国家(地区)的烙印,更加认同相互尊重、学术自由、着眼长远等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里仁洞村为案例地,重点关注乡村通过信息网络以全新的经济地位嵌入全球竞争,在此背景下其乡村性的建构与重构,并尝试剖析信息时代下乡村地方性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淘宝村"的出现凸显了全球信息网络对传统乡村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全球乡村"新型经济体的形成."淘宝村"与发展乡村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共同组成了国内乡村重构的第3种模式,乡村在信息网络的帮助下已然成为新的发展极,挑战着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中的霸权地位.在全球化与互联网对乡村性的重构处于持续的动态过程中,传统乡村的生产方式及村民的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村民对乡村的理解趋向多元化,逐步发展出全球视野,对个人的事业观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为乡村文化带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