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a-石英晶体和无手性物质间由Moody提出的有效势所产生的宏观力,发现这种宏观力是手性依赖的.根据a-石英晶的非简单群P3-21的表示,分析宏观力表达式中的矩阵元.结果表明,a-石英晶体中价电子的不对称分布和选择定则不能使这种宏观力相消为零.因此得出结论,存在一种新的宏观力,可能使等效原理破坏.最后讨论它的量级.  相似文献   

2.
用差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分子裂缝1-3对D/L.氨基酸甲酯的手性识别性能,测定了主客体间的结合常数(k)和自由能变化(△G°).结果表明,裂口分子主体对所考察的客体分子显示良好的手性识别作用,其对D-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劫力为氢键,范德华力等的协同作用.讨论了主体与客体间形状、大小匹配和几何互补等因素,对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对实验结果与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生物手性起源和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手性起源是很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β电子和手性分子的非弹性散射导致的左右不对称性,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手性放大效应和聚合过程中的手性放大效应.如果原始生命并非发生于极低的温度环境,必须考虑非纯手性的可能性,手性的纯化和生命的进化相平行.这一假设可从沉积岩的碳同位素记录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手性分子聚合的合作理论,给出了各种手性参量的关系.证明生物前进化存在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大手性能量和小立体选择性的模式,其手性只能通过化学反应镜对称的自发破缺产生;二是小手性能量和大立体选择性的模式,其手性可通过弱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5.
关于有机化合物立体异构体的数目问题,人们通常认为:当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n个不同的手性碳原子时,该分子具有2^n个立体异构体.这种说法普遍适用,但对于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则略显不妥.笔者认为:当化合物仅由手性碳原子的存在而导致立体异构时,其立体异构体的数目为2^n个,但当分子中同时含有n个不同的手性碳原子和其他可以产生立体异构的因素时,其立体异构体数目则多于2^n个,本文通过一些具体实例阐述了该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L-氨基酸为手性源,在文献[8]的基础上进一步合成了几种含有多个手性中心的手性咪唑(鎓)环蕃,并进行了结构表征.在碱性条件下,L-氨基酸和乙二醛、甲醛经过缩合反应生成(S)-2-(咪唑-1-基)羧酸钠,进一步酯化为甲酯后继与丙二胺经过胺解反应制得开链手性双咪唑二酰胺.开链手性双咪唑丙二酰胺与二溴化物在高稀技术和无水条件下季铵化,制得了目标分子。  相似文献   

7.
手性氨基酸尾式卟啉锌配合物对氨基酸酯的手性分子识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手性氨基酸尾式卟啉锌配合物对氨基酸酯的手性分子识别罗国添刘海洋黄锦汪彭小彬计亮年(中山大学化学系,广州510275)关键词氨基酸尾式卟啉锌配合物,氨基酸酯,手性识别分类号O614.241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氨酰t-RNA合成酶对氨基酸表现出极为专...  相似文献   

8.
在手性药物研究过程中,绝对构型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随着计算方法的发展和软件的进步,利用不同的理论方法鉴定不同类型的手性分子的立体结构成为可能。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手性分子的特征旋光值和旋光色散计算、手性分子矩阵方法中的特征值计算、电子圆二色谱计算、振动圆二色谱计算,将这些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进行比较,能够很好地确定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目前,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交叉验证同一分子的立体结构,已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模式。此外,利用简化模型用于计算也是一个关键和普遍的方法。首次详细分析了使用简化模型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介绍了新的“构象对”的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手性分子研究的过去、结合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介绍了手性分子研究的现状,分析展望了手性分子研究的未来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光敏手性偶氮苯分子Azo-o-Bi的螺旋扭曲力常数(β)及其变化量(Δβ)与液晶清亮点之间的关系。将光敏手性偶氮苯分子Azo-o-Bi与不同的向列相液晶主体E7,HTG135200-100,HNG715600-100配置成具有光敏性的胆甾相液晶,测量Azo-o-Bi分子在不同胆甾相液晶中的β值及Δβ值。通过分析不同胆甾相液晶的差热扫描量热(DSC)曲线,研究手性剂的β值及Δβ值与液晶清亮点间的关系。发现液晶的清亮点越高,手性剂的β值及Δβ值越大。这是由于液晶清亮点越高,其所对应的有序度参数越大,液晶分子排列的有序程度越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从而导致光敏手性剂对向列相液晶产生的螺旋扭曲力及其变化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11.
用差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新型裂口分子1-3对D/L-氨基酸甲酯的手性识别性能,测定了主客体间的结合常数(kα)和自由能变化(△G°).结果表明,裂口分子主体对所考察的客体分子显示良好的手性识别作用,其对D-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识别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为氢键,范德华力等的协同作用.讨论了主体与客体间形状、大小匹配和几何互补等因素,对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影响,并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对实验结果与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正烷烃分子间的作用包括各向同性的色散力和各向异性的色散力.后者是相邻分子的定向作用.本文讨论了体系的内聚能和定向作用能的计算,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正烷烃液面分子占据面积.结果与其它方法计算值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手性分子与核磁共振(NMR)谱图之间的关系,为手性化合物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举例分析,阐述手性分子与NMR谱图之间的关系.如毗邻一个手性中心的亚甲基中的2个质子化学位移并非等价,-CH2-基团实际上是-CHaHb-结构.此方法可以用来确定ee%(对映体过量)值.结果 给出了应用手性衍生试剂、手性溶剂化试剂和手性位移试剂来确定ee%值的方法;此外,对手性螺环化合物的1H NMR谱图也进行了讨论.结论 对于手性分子与NMR谱图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为通过NMR谱图表征手性分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超分子化学的概念,说明超分子体系形成的动因是分子间(尤其是选择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而选择性分子间力的存在又是分子识别现象发生的前提.产生选择性分子间力的原因是分子中原子群体或基团的电荷效应和空间效应.选择性分子间力和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的关键所在.引用近期文献对超分子化学促进化学研究前沿领域发展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对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前景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以实例从手性碳原子的定义和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特点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如何判断某一些分子有无手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波圆波导测量系统,在8.5~11.5 GHz 频段内测量了螺旋结构手性材料的手性参数.研究了手性掺杂体的螺径、螺距和线径对手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螺旋体结构参数的变化,有Cotton 效应出现. 实验结果为手性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客体分子的圆二色性,研究了β-环糊精对DL-酪氨酸的立体选择包结行为以及体系pH和时间对立体选择包结行为的影响.确认β-环糊精具有选择包结L-酪氨酸的特性,且随体系pH的增加而增强.并认为β-环糊精的这种特性是其分子中手性化合物D(+)-吡喃葡萄糖单元和客体分子的不对称静电场总体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进行手性分离的研究越来越多,因此手性固定相的合成也就成了该项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问题.在手性固定相的合成中氨丙基硅胶作为手性固定相的键合基体,其性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性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分别利用国产和进口分装的氨丙基硅胶作基体,合成结构完全相同的手性固定相,结果表明进口的氨丙基硅胶合成的手性固定相的性能优于用国产氨丙基硅胶合成的手性固定相,并论述了可能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信息如何在分子间传递是一类重要科学问题.手性非线性放大现象(又名士兵长与士兵效应,the sergeants-and-soldiers effect)是手性信息在分子间传递并放大的现象,由少数手性分子(士兵长)"指挥"大量非手性分子(士兵)形成具较强手性信号的组装体.这种特殊的手性传递效应被广泛应用于不对称催化、手性药物拆分、分子组装等领域,并与手性起源密切关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多种有机手性分子器件虽已研制成功,但其内在的物理机理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手性分子的圆二色性精细结构、手性诱导的自旋选择效应等是有机手性分子研究的核心。为设计基于手性的新型有机功能器件提供理论指导,考虑有机手性分子螺旋势场诱导的自旋-轨道耦合,围绕分子的光电特性及其调控展开了系列研究。根据光致跃迁理论,得到手性分子的光吸收谱和圆二色谱,发现光吸收峰发生劈裂,圆二色谱由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共同贡献。此外,从极化子输运的图像解释了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效应的来源,并利用其电输运特性,设计了手性异质结器件,发现其手性电阻可达7%,整流比达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