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将25例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内科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血浆置换疗法.观察肝性脑病不同病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NH3)、凝血酶原子能活动度(PTA)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3%,对照组达4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疗效安全可靠,早期应用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ISS)-血浆置换(PE)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4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内科综合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PE疗法,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NH3)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好转率68.42%,对照组36.1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显著,早、中期治疗效果更好,较为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对解放军总医院4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79次血浆置换。比较了血浆置换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常规变化等。经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提高(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针对在肝功能衰竭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时部分血浆由白蛋白稀释液联合羟乙基淀粉所替代可达到的效应进行观察。随机选取7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腹胀、乏力改善,生化指标(胆红素、胆碱酯酶、白蛋白)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上升,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为现今血源不充足,在血浆置换疗法临床应用上,血浆成为其广泛推行的限制因素。应用白蛋白稀释液联合羟乙基淀粉替代部分血浆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液净化联合康复者血浆治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患者的疗效.方法:2例COVID-19重型患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给予呼吸支持、抗病毒、抗全身炎症反应等综合治疗,同时进行人工肝血液净化和康复者血浆输注治疗,2例COVID-19患者均行1次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并输注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200 mL.观察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氧合指数(PaO_2/FiO_2)等指标变化及肺部病变吸收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IL-6、CRP、NLR明显降低,前白蛋白(PA)明显升高,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逐渐降低,氧合指数明显改善,肺部病灶逐渐吸收.结论:PE+CRRT联合COVID-19康复者血浆能明显抑制重型COVID-19患者细胞炎症因子水平,促进疾病康复,是治疗COVID-19重型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肝病患者采用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法与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通过体外循环代替肝脏解毒,促进肝细胞再生,使患者肝功能在正常内环境下逐渐修复。结果:通过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成功治疗肝患者高达103例,肝患者治愈好转率由31.2%显著上升至66.4%,肝病患者体内的血浆内毒素和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意识障碍消失或明显好转,能显著延缓和有效控制肝患者病情,为等待供体赢得时间,降低肝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临床护理是人工肝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护理能有效提高人工肝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持续推进优质护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朱爱利 《甘肃科技》2006,22(6):191-192,108
重型肝炎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临床病,病死率可高达80%~90%[1],各种类型肝炎均可以引起重型肝炎。近年来开展的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广大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了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进行血浆置换术中,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作者给出了使用血浆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HB)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6例HB患者在检测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谷胺酰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AFP)水平和血氨水平]同时进行胃镜检查和Hp感染情况检测.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Hp( )组79例和Hp(-)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素、谷胺酰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水平和血氨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总胆素、谷胺酰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Hp( )组AFP水平和血氨水平显著高于Hp(-)组.结论:Hp感染可能是HB患者AFP和血氨升高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探讨肝性脑病患者联合应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乳果糖灌肠的疗效。共选取78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起始自2016年1月,截止到2019年12月期间,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分成2组实施研究,即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前者应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后者联合乳果糖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血氨、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清醒时间。观察组94.87%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的治疗有效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氨水平及肝功能指标下降显著,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1.81±0.48)d,显著短于对照组(3.45±1.10)d(P0.05)。针对肝性脑病患者,联合应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和乳果糖灌肠治疗凸显优势,能降低血氨水平,促使患者的肝功能得以显著改善,使得患者得以尽早清醒。  相似文献   

10.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治疗后14d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同时记录2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Ⅲ评分;观察2组14d死亡率。结果:治疗组于治疗14d后上述检测指标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组APACHEⅢ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14d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较对照组死亡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白蛋白等四项指标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指标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等四项指标对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全自动血凝仪测定30例正常对照及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的ALB,PT,TBIL,TBA。结果 血清 ALB,PT,TBIL,TBA在肝硬化时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清ALB,PT,TBIL,TBA可以为肝硬化的诊断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17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其分成正常组与疾病组,疾病组中依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分成轻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根据临床、心肌酶学、心电图又将疾病组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组和非急性冠状动脉病变组,将各组的血清TBIL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组血清总胆红素显著高于疾病组(P<0.01),血清TBI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和范围呈负相关(P<0.01),急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对冠状动脉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检测15例OJ患者手术引流前及引流后第2、5、10日血浆中抗凝物质蛋白C(PC) ,凝血因子vW因子 (vWF)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GMP-140)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术前PC水平OJ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vWF及GMP-140明显增高(P<0.05)。术后vWF及GMP -140随PC的上升而下降并渐恢复到正常。OJ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与肝损害、内毒素血症有关。及早胆道引流有助于消除高凝状态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变化特点,对76 例哮喘患者按维医体液论进行辨证分型(其中异常黑胆质型哮喘组30 例,非异常黑胆质型哮喘组46 例),并与健康对照组89 名进行对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 和CD62P、内皮素(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凝血4 项指标,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D62P、ET-1、PAI-1 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D62P、ET-1、PAI-1 水平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t-PA 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下降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FIB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FIB 含量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 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偏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 时间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最短,其次为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研究表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和纤溶功能都发生紊乱,提示异常黑蛋质性哮喘处于血栓前状态,且这种状态较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用三种工艺提取鼠尾藻多糖,获得 ST_1、ST_2和 ST_3三个样品。提取物每日445mg/kg5%浓度,连续十天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 S180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4.55%、55%和50%,其中 ST_2及 ST_3抑瘤效果均见显著(P<0.05及 P<0.01).提取物 ST_3对荷瘤小鼠血浆巯基水平有明显作用,连续10天腹腔注射提取物 ST_3,能使血浆内 SH 基含量降低29.59%—35.45%(P<0.01)。提取物 ST_1和 ST_3对荷瘤小鼠血浆A/G 比值有显著作用,提高了血浆内球蛋白浓度,用药组 A/G 比值较对照组低22—26%.提取物 ST_1对荷瘤小鼠压积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有一定影响,用药组 SOD 较对照组低30%.  相似文献   

16.
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分别测试了电解质0.2MEt4NBF4的碳酸丙稀酯溶液在铂电极和玻璃碳电极上的电化学稳定窗口,结果表明,试电解质在玻璃碳电极上更稳定。通过电化学聚合在玻璃碳电极上分别合成了聚噻吩、聚-3-甲基-噻吩和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并通过循环伏安对三种导电高分子的掺杂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比较三种导电高分子在电化学掺杂/去掺杂过程中的掺杂电位、可传递电荷、掺杂度和电荷捕获度可知,对于其掺杂电位,PT〉PMT〉PEDT;而对于去掺杂电荷和掺杂度,PEDT〉PMT〉PT,这表明PEDT是更有应用前景的超电客器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运动对肥胖儿童血清脂联素、瘦素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肥胖儿童40名,随机将其划分成急性运动组和对照组,急性运动组每天进行一次急性运动,对照组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任何运动。结果:急性运动组实验后体重、BMI、腰臀比、臀围和实验前相比呈显著性降低(P<0.05),体脂率、体脂重、腰围和实验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后急性运动组体重、臀围和腰臀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BMI、体脂率、体脂重、腰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急性运动组实验前后TC、LDL、HDL和LDL/HDL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运动组实验后TG与实验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后急性运动组LDL、HDL和LDL/HDL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急性运动组TC、TG和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急性运动组实验后血清脂联素明显升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后急性运动组血清脂联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急性运动组瘦素实验后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后急性运动组受试者瘦素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运动能够增加肥胖儿童血清脂联素,降低其瘦素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