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1 毫秒
1.
当前,我国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道路及交叉节点的拥堵界定及拥堵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交叉口及路段拥堵概念的提出,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提出适合我国城市交通运行特征的交叉口及路段拥堵界定方法。对交叉口及路段服务水平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实例研究了典型交叉口的延误仿真评价,并对交叉口与路段拥堵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交通运行的评价和改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百度地图提取西安市实时路况数据,借助Arcgis软件,运用广义G统计量、热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的交通拥堵进行研究,力图揭示其拥堵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西安市的交通拥堵呈现出明显的时空特征,拥堵的时间规律主要受工作日通勤、节假日外出等因素的影响;拥堵的空间规律主要受城市功能分区、商圈分布、路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了利用实时路况数据研究城市交通拥堵时空规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城市交通拥堵频繁.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城市交通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城市交通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发展的相对滞后造成城市交通拥堵频繁.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城市交通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城市交通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马雁 《创新科技》2013,(9):24-25
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一大问题,郑州市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郑州市交通拥堵的现状以及造成的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交通拥堵传播规律与消散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是深入理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规律,从而制定科学的管理控制策略.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交通拥堵基本概念,以及城市交通拥堵传播规律与消散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城市交通拥堵传播规律与消散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拥堵传播模型,分析突发事件所导致交通拥堵传播规律,交通需求增长所导致拥堵瓶颈识别,提出动态拥堵消散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据仓库的城市交通拥堵疏导数据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疏导管理决策中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及异构性出发,为实现对各种数据和信息的汇总和综合,提出了城市交通拥堵疏导管理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探讨了该体系结构建立中的数据抽取与转换,元数据、中央数据库与数据集市,数据访问与分析等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通过主题,维度,粒度及分割等概念的引入,着重研究了该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组织与数据模型的建立,从而为城市交通拥堵疏导管理决策提供一个统一、综合的数据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2005—2014年天津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城市交通拥堵状况进行系统仿真模拟,并从宏观角度分析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对城市交通拥堵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城市交通需求增长速度过快且城市交通供给无法与之相匹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来抑制小汽车的出行需求,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其中单双号限行政策的实施效果最为显著.基于模型仿真结果,提出了合理限制机动车的拥有和使用,科学规划城市交通布局,大力促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积极倡导市民文明绿色出行等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山地城市交通系统抗震水平,针对山地城市交通网络的特性,探讨地震灾害下山地城市交通系统的各影响因素组成,建立了系统中各影响因素间的接口关系;运用系统工程中系统结构分析方法,计算震害条件下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结构的布尔矩阵,进而揭示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状态及各要素的结构层次关系,构建地震灾害下山地城市交通系统结构模型.通过采用DEMATEL方法,分析各影响因素相互之间关联强弱,确立了各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影响度,原因度)及其在系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心度),为提升山地城市交通系统抗震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拥堵收费政策作为需求管理政策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有效的调节小汽车的使用成本,帮助政府管理部门纠正这种扭曲的资源效益分配模式,建立更加高效和公平的城市交通系统.通过对典型城市实施拥堵收费的城市经验分析,研究拥堵收费政策的原理,总结出拥堵收费政策实施的基本原则,能够为我国各城市研究和实施拥堵收费政策提供极为有效的参考.城市公共政策研究中,采用基于各城市发展历程政策的时空分析和对比研究,能够有效地界定政策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政策的借鉴和移植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越发严重,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大量关于城市交通拥堵界定与判别的基础上,基于模式识别理论中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设计提出一种"畅行"、"一般拥堵"及"严重拥堵"道路拥堵三分类研究模式。以南京市虎踞路这一城市主干道路段为算法实例研究对象,结合实测采集和Vissim仿真拥堵交通流数据,借助Matlab实现设计算法的城市道路拥堵分类和判别,实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分类和检测效果,表明设计算法应用城市拥堵判别是可行的,且可以进一步优化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拥挤问题,利用规划实践和方法论,提出了要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必须注重城市水平与道路交通的协调发展,以及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交通和环境保护的一体规划,文中给出了交通基础各子系统相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和城市综合规划概念模型,同时,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本身的规律,提出了科学的交通管理理论,指出了运用高科技成果来改善交通困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城市道路网络的拥堵状况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层次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理论构建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以层次分析为准则,从微观层、中观层、宏观层等方面建立道路交通拥堵三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一致性判别矩阵界定道路交通拥堵评价因子综合权重,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了道路交通拥堵的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对道路交通拥堵评价区间进行阈值确定,将道路交通拥堵评价集界定为严重拥堵、中度拥堵、轻度拥堵、较为畅通、畅通等5个等级.以2016年上海市20个交通小区的道路交通拥堵数据为样本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The traffic flow is interrelated to traffic congestion, the big traffic flow directly results in traffic congestion of some section.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overseas traffic accident,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raffic,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was used to predict traffic accident, and an improved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according with Chinese the situation of a country was proposed. The urban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was simulated under the particular situ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improved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can fit the urban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very well and have high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拥挤机理的经济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大城市交通拥挤的机理进行剖析,认为城市交通拥挤与开发商追求土地区位巨大的级差效益有关;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道路交通设施作为公用物品的外部效应导致拥挤的必然发生;最后,运用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对交通拥挤问题及涉及交通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及时对城市道路拥堵情况进行预测,缓解通行压力、降低能源损耗,通过一种结合Spark与阴阳对优化随机森林的模型预测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利用阴阳对优化算法对随机森林进行参数调优,选取决策树个数和分裂属性个数最优解,以此建立阴阳对优化随机森林(Yin-Yang-pair optimization random forest, YYPORF)城市道路拥堵情况预测模型,并通过Spark实现了YYPORF模型的并行化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基于Spark的YYPORF准确率达到95.58%,较传统随机森林提高了3.17%;加速比达到2.83。可见,所提出的模型预测性能更优,可为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