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比较3种不同生态习性的桡足类摄食不同浓度的2种硅藻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f.minutissima)后,其2种抗氧化相关基因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所用桡足类分别为哲水蚤类的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安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annandalei)和猛水蚤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as).结果显示:低浓度的硅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安氏伪镖水蚤中MnSOD和GST基因的表达水平表现出显著的诱导效应,高浓度的硅藻则表现出抑制效应;而不论是低浓度还是高浓度的硅藻均能诱导日本虎斑猛水蚤中MnSOD和GST基因的表达.这表明不同类别的桡足类对硅藻的分子响应存在物种特异性.为评估哲水蚤桡足类对硅藻的影响是否具有适应能力,进而将哲水蚤类的安氏伪镖水蚤在摄食上述2种硅藻条件下连续培养4个世代,并对其每个世代中M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牟氏角毛藻饲喂的安氏伪镖水蚤中,第4个世代的MnSO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第1个世代;而小新月菱形藻饲喂的安氏伪镖水蚤中,后3个世代的MnSOD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第1个世代.由此推测安氏伪镖水蚤可以对2种硅藻产生遗传适应,并且适应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
三唑磷和乙酰甲胺磷对海洋桡足类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三唑磷和乙酰甲胺磷两种常用有机磷农药对婆罗异剑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急性毒性,报道了相关的24hLC50和48hLC50数据.其中三唑磷对婆罗异剑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6.844μg/L和16.26μg/L,而乙酰甲胺磷对婆罗异剑水蚤和日本虎斑猛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216.3 mg/L和76.54 mg/L.结果表明:对两种桡足类而言,三唑磷的毒性大于乙酰甲胺磷;桡足类对有机磷农药的耐受性具有种的特异性.据此提出使用农药的相关建议,指出应该严格控制三唑磷的使用,为近岸海区环境的质量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并为监测有机磷农药污染环境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厦门几种海洋浮游桡足类的食性与饵料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厦门10种常见浮游桡足类的食性可分为下列三类: 1.素食性:包括太平洋哲镖水蚤,小型拟哲镖水蚤,针刺拟哲镖水蚤,敏哲镖水蚤和尖宽镖水蚤.它们的饵料成分基本上反映了海区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情况,对饵料的选择性不大.素食者的口部附肢具有发达的刚毛,其摆动产生了捕食涡流。第二小颚伸向前方,共羽状刚毛形成密微的过渡纲,大颚咀嚼缘齿较多。呈臼齿状,具发达的硅质齿冠,用以磨碎硅藻的外壳. 2.肉食性:包括精致真刺镖水蚤和特氏歪镖水蚤.主要捕食小型桡足类.但饵料成份有显著两性差异.肉食者口部附肢的刚毛较少.第二小颚或颚足强壮,具长刺,是强有力的捕食器官,大颚缘齿少,尖锐,呈犬齿状,且无齿冠.但雄性真刺镖水蚤几不捕食,口部附肢退化. 3. 杂食性:这类动物又可分为二群:(1)以素食性为主的有瘦尾刺镖水蚤和太平洋纺锤镖水蚤.它们也以硅藻为主要饵料,但含较多的碎屑.共口部附肢兼备素、肉食性的特点.如大颚齿部分有齿冠.但较尖锐.第二小颚基肢是过滤器.内肢刚毛稍呈爪状,以适捕食.(2)以肉食性为主的真刺髻角镖水蛋的饵料成分有季节变化.它的口部附肢和歪镖水蚤较为相似,但第二小颚基肢是过滤器. 桡足类粪块长度随饵料成分而不同,素食者的粪块最长,杂食者次之,肉食者最短.饵料不同,粪块颜色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厦门港西海域冬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年2月在厦门港宝珠屿利用稀释法和饵料浓度差减法培养实验,同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对一种优势桡足类瘦尾胸刺水蚤(C en tropages tenuirem isThompson et Scott)的饵料贡献.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38%,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63%;瘦尾胸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和对浮游植物的清滤率分别为3.08 mL.ind-1.h-1和0.31mL.ind-1.h-1,摄食率分别为0.44μg.ind-1.d-1和0.24μg.ind-1.d-1.纤毛虫对此种桡足类的饵料贡献比为65%~95%.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冬季厦门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浮游植物和桡足类之间起着重要的营养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研究了3种海洋浮游微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存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实验以不同浓度的微藻投喂太平洋纺锤水蚤,测定了无节幼体发育到桡足幼体、桡足幼体发育到成体的时间和最终存活率,以及发育到成体后,在各浓度下,成体每天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适宜于作为太平洋纺锤水蚤生长、繁殖的饵料;摄食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lleri)的太平洋纺锤水蚤可以完成无节幼体到成体的发育,但牟氏角毛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牟氏角毛藻对太平洋纺锤水蚤产卵量和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只有在低细胞碳质量浓度(0.35μg/mL)时,成体产卵量和卵的孵化才正常,当牟氏角毛藻细胞碳质量浓度达到1.70μg/mL或更高时,该桡足类的产卵量下降,且没有卵能孵化出幼体,表明牟氏角毛藻显著抑制了太平洋纺锤水蚤的繁殖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20年,藻类对桡足类的有害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不同浓度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 formis)对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 borneoensis)的繁殖、存活及其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三角褐指藻对婆罗异剑水蚤世代培养的繁殖和幼体存活具有负面影响,各世代间婆罗异剑水蚤的繁殖率及其幼体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而投喂亚心形扁藻的婆罗异剑水蚤其繁殖和幼体存活无显著差异(p>0.05).且饵料中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显著影响桡足类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也显著影响桡足类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7.
中小型桡足类是河口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24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桡足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等特征进行了研究.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桡足类分别出现60和40种,以河口和近岸类群为主.根据表层盐度变化将珠江口分为Ⅰ、Ⅱ、Ⅲ区,桡足类种类分布具有显著的河口特征,枯水期和丰水期盐度均为Ⅲ区Ⅱ区Ⅰ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桡足类种类数与盐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10 809.05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1 371.20ind/m3),且在2个水期均以Ⅰ区丰度最高.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和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在2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其空间分布亦与盐度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盐度是影响珠江口中小型桡足类种群结构的关键非生物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对硫磷胁迫下锰对中华米虾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对硫磷胁迫下,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锰对中华米虾(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硫磷对中华米虾的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5.00,8.20,6.83和4.60 μg/L.中华米虾有锰组和无锰组在不同质量浓度对硫磷(0~4.60 μg/L)的胁迫下,SOD活力受到明显影响,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料中添加有适量锰(150 μg /g)的实验组米虾SOD的活力要高于对照组米虾SOD的活力.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锰可提高中华米虾SOD的活性,有益于提高虾体抗氧化的能力,增强虾体对环境胁迫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9.
于2015年对抚仙湖不同湖区的浮游动物群落与水体环境特征开展了逐月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8种(轮虫21种、枝角类5种及桡足类2种),优势种包括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多肢轮虫(Ployarthra dolichopter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方形网纹溞(Ceriodaphnia quadrangula)、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和温中剑水蚤(Mesocycbps them ocyclopoides Harada)等.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全年变化范围分别是1.3~53.2ind·L-1和3.05~306.12μg·L-1;同时,浮游动物的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的逐月变化范围较大(1.02~2.19).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逐月变化明显而空间差异较小,水温、钙离子、磷酸盐浓度等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产生了较强的驱动作用,而浮游甲壳动物丰度与个体大小的逐月变化明显并受鱼类捕食压力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0.
浮游动物对重金属的累积及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于吸收法的测定结果表明,厦门海区几种常见浮游动物的主要重金属含量因种类而异,含Zn量30.40-291.4μg/g.dw含Cu3.620-37.62μg/g.dw,含Cd最低(0.025-1.38μg/g.dw).经一定时间培养的中华哲水蚤的累积Cu量随水体Cu浓度的增大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Cd含量则几乎不变,中华哲水蚤粪块含Cu量的比用作饵料的三角指藻高2.7-29倍,ECd含量略低于藻.桡足类可从粪块中排除相当部分进入体内的重金属,这对海洋环境的金属下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厦门湾的伪镖水蚤科(Pseudodiaptomidae G O Sars,1902)1个新种——郑氏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zhengi GuoWang,sp.nov.).形态上,新种雌性腹部各节光滑无小刺、生殖节的侧前端和生殖厣的前端各具1排长刺,与海洋伪镖水蚤(P.marinus Sato,1913)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两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COⅠ)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差异为22.4%~23.7%.模式标本(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采集于厦门湾)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实验生态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种浮游硅藻对底栖桡足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发育时间以及成体持续产幼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虎斑猛水蚤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这2种浮游硅藻并完成其整个世代的发育和成体的繁殖,但是不同藻类对该种猛水蚤的影响不同.总体来说,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是日本虎斑猛水蚤整个发育阶段以及成体繁殖期间良好的饵料;低浓度(含碳量0.03μg/mL)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也是日本虎斑猛水蚤成体繁殖期间的良好饵料,但该藻在较高浓度(含碳量≥0.17μg/mL)下虽然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存活无抑制作用,对其发育和繁殖却均产生抑制.此外,与牟氏角毛藻相比,投喂相同高浓度(含碳量8.50μg/mL)的中肋骨条藻后,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各期发育时间延长、持续产幼数降低,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碳酸化和盐酸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由二氧化碳和盐酸引起的海水酸化对几种桡足类的急性毒性,计算了24和48 hLC50(以pH值表示).结果表明:二氧化碳酸化条件下,几种桡足类的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85~6.49和pH 5.93~6.69;盐酸酸化条件下,24和48 hLC50分别为pH 5.02~5.69和pH 5.25~6.12.裂区设计方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酸化对桡足类的毒性显著高于盐酸酸化的毒性.此外,各种桡足类对海水酸化的耐受性具有高度的种类特异性:营底栖生活的日本虎斑猛水蚤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其他浮游性种类;在营浮游性生活的种类中,植食性种类(中华哲水蚤)对酸化的耐受性要高于杂食性和肉食性种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海水酸化对桡足类生理生化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虾塘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97年3月至1998年6月期间,在广东省珠海、深圳和廉江龙营围等地方的虾塘进行浮游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虾塘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有小长腹剑水蚤(Oithonanana)、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i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捷氏歪水(Tortanus derjugini)、琉球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 royi)、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海洋伪镖水蚤(Pseudoiaptomus marinus)、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larva)、短尾类幼体(Brachyuralarva)和各种桡足类的幼体(Copepoda larva).浮游动物的非优势种类有圆囊箭虫(Sagitta jabarensis pathansali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模式有瓜猛水蚤(Onycholamptus mobammed)、孔雀唇角水蚤(Labiadocera dubi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usgibber)、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左突唇角水蚤(Labidocera sinilobata)等种类.属于甲壳类动物的猛水蚤例如模式有瓜猛水蚤,由于以虾塘动物尸体为食,则有可能因摄食患白斑病死亡的对虾而感染上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成为WSSV的自然宿主.  相似文献   

15.
2002-09-10-2003-02-26期间6次采样,对厦门高崎3口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变动、生物量变化及水平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桡足类是虾池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实验期间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平均密度基本相同,分别为(59.0±26.1)(个·cm-2)和(51.1±31.8)(个·cm-2);桡足类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0±6.2)(个·cm-2)和(1.5±1.0)(个·cm-2).整个实验期间2个类群的数量,养殖区表现为养殖前期(大约2个月内)激增,之后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对照区表现为比养殖前期更长的期间内增长,特别是桡足类,在整个养殖期间近乎呈现为逐步增长的趋势.养殖区和对照区中,线虫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9.43±4.18)(μg·cm-2)和(8.17±5.09)(μg·cm-2);桡足类的分别为(11.93±12.36)(μg·cm-2) 和(2.93±2.07)(μg·cm-2).两大类群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  相似文献   

16.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对日本沼虾进行低氧(2±0.5mg/L,8h)胁迫和常氧恢复(7±0.5mg/L,2.5h)处理,通过测定能量代谢及抗氧化体系的相关酶活及其中间代谢产物的浓度,讨论低氧胁迫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机理及其抗氧化响应机制。结果显示: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肌肉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7±0.2mg/L);肝胰腺和肌肉中糖原含量及精氨酸激酶(AK)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和肌肉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显著升高(P0.05)。恢复常氧阶段,肌肉中乳酸含量逐渐降低至常氧水平;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糖原含量及精氨酸激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仍显著降低(P0.05);肝胰腺和肌肉组织GST活力逐渐下降,接近正常水平。结果表明:除进行氧代谢外,低氧胁迫和常氧恢复状态的机体也需要进行无氧酵解和磷酸精氨酸代谢为自身供能。日本沼虾抗氧化系统受到低氧胁迫的影响,机体脂质过氧化程度升高,说明机体受到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8.
九龙江口桡足类两新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1979年2月至1983年4月,在九龙江口调查浮游动物期间,发现桡足类哲水蚤目(Calanoida)两新种,李少菁对其中一种在1964年曾暂定名为隆哲水蚤Acrocalanussp.。现将这两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以一种从荒漠结皮中分离的典型蓝藻--爪哇伪枝藻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2、10和25 ℃(对照)进行低温处理,并向低温处理的藻培养物中添加0.2 g/L蔗糖和0.2 g/L葡萄糖,测定低温胁迫和外源糖对伪枝藻生物量、光合活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胞外多糖分泌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处理相比,低温胁迫导致伪枝藻生物量和光合活性的显著降低,细胞内可溶性蛋白呈现明显增高.同时低温处理导致伪枝藻膜脂的过氧化伤害,即丙二醛含量的大量增加.添加外源糖处理时发现,蔗糖和葡萄糖有利于提高伪枝藻对低温胁迫的耐受性.研究还发现,经过48 h、10 ℃低温适应处理的伪枝藻骤然降至2 ℃时,出现胞外多糖的大量分泌.研究结果表明糖类物质可能对于提高伪枝藻的低温胁迫耐受性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为更好地理解荒漠结皮蓝藻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厦门海域真刺唇角水蚤mtCOI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对厦门海域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Giesbrecht)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基因(mitochondrial COI,mtCOI)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3个雌性个体的mtCOI基因片段序列,序列的长度为709 bp,其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23%、37%、15%和25%.三条核苷酸序列经比较后,得到其遗传相似性(i-dentity)为99.29%,共有15个差异位点,核苷酸差异均为颠换(transversion)类型.比较了厦门海域真刺唇角水蚤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角水蚤科(Pontellidae)6个种的mt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索引号AY145428、AY145429、AB206443、AB206444、AB206445、AB206446),其同源性为87.34%.文中讨论了上述7种桡足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