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国副热带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6?2007年(无2004 年) 11 年 6?8 月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与很好时、空完整性的静止卫星红外亮温(TBB) 资料, 给出了我国副热带地区(94 °?124 °E, 24 °?36°N) 夏季的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该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存在 3 个活跃中心: 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原及云南北部部分区域, 云贵高原东北部的云南、贵州交界区域以及广西北部区域, 浙江、福建与江西大部区域。深对流活动与地势分布、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月际和候际变化特征, 深对流活动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发展特征。江淮流域的候变化特征清楚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梅雨期降水和二度梅降水。深对流活动 日变化演变表 明川西高原、云贵高原、浙闽地区等不同地区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这种深对流活动的日变化传播特征与区域地势分布密切相关。我国副热带地区存在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类 日变化特征深对流, 但不同地区同类型日变化深对流也具有不同的日变化特点。川西高原、云贵高原与浙闽地区深对流日变化都为单峰型, 但川西高原与云贵高原深对流 比浙闽地区持续活跃时间更长。四川盆地东部、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区域都属于双峰型深对流活动区域, 但 四川盆地东部深对流活动主峰在 日出前( 22 UTC) , 不同于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在 日落时段( 09?10 UTC) 的深对流活动主峰。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6—2007年(无2004年)11年6—8月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与很好时、空完整性的静止卫星红外亮温(TBB)资料,给出了我国副热带地区(94°—124°E,24°—36°N)夏季的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该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存在3个活跃中心: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原及云南北部部分区域,云贵高原东北部的云南、贵州交界区域以及广西北部区域,浙江、福建与江西大部区域。深对流活动与地势分布、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月际和候际变化特征,深对流活动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发展特征。江淮流域的候变化特征清楚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梅雨期降水和二度梅降水。深对流活动日变化演变表明川西高原、云贵高原、浙闽地区等不同地区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这种深对流活动的日变化传播特征与区域地势分布密切相关。我国副热带地区存在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类日变化特征深对流,但不同地区同类型日变化深对流也具有不同的日变化特点。川西高原、云贵高原与浙闽地区深对流日变化都为单峰型,但川西高原与云贵高原深对流比浙闽地区持续活跃时间更长。四川盆地东部、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区域都属于双峰型深对流活动区域,但四川盆地东部深对流活动主峰在日出前(22UTC),不同于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在日落时段(09—10UTC)的深对流活动主峰。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变化、快速城镇化和人类活动使得极端气象灾害的影响加剧.极端降水是形成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分析降水极值特性是研究洪水的一种必要且有效的手段.以湖西浙西区96个站点2006—2012年的日降水数据为例,选取极端降水量(R95P)、一日最大降水量(RX1D)、最大连续五日降水量(RX5D)、降水强度(SDⅡ)和强降水日数(R10,R20和R50)七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降水极值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极端降水量在湖西区北部呈现较高值,降水强度在浙西山区和湖西山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呈现较高值,其余五个指数均显示,地势较高的浙西山区极端降水指数相应较高.进一步对丹阳、金坛、溧阳、宜兴、安吉和湖州六个代表站1961—2015年的降水极值分析,利用广义极值分布(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Distribution,GEV)和广义帕累托分布(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GPD)两种极值模型进行分布拟合.研究发现,GPD的拟合效果优于GEV,各个站点的分布模型参数也有差异,对两种分布下不同重现期的极端降水量值进行对比,为风险防范和工程设计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汛期和非汛期的对比结果显示极值统计模型参数也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阈值和尺度参数上.对于特定季节尤其是暴雨多发期的极端降水事件,建议利用汛期的降水极值进行统计模拟,有助于更好地刻画降水极值特性.  相似文献   

4.
茭白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尤以江、浙为多。是夏、秋季上市的主要蔬菜之一。水田、水沟、河旁、浅水池沼皆可种植,产量较高。供食用的肉质茎洁白、柔嫩、美味可口,含有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矿物质、糖分等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份。但栽  相似文献   

5.
陈冬晓  顾平  石昌雪 《科技资讯》2014,12(23):114-114
近年来,中国的风电建设迅速发展,但是陆上风电场受到土地等众多因素制约,且目前逐浙饱和,近海风电场越来越成为风电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近海风电场具有风能资源丰富、利用率高、风速较高且持续性较长,电量产出较高,不受土地的限制,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南宋浙学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史、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以往的有关研究虽然对此作了很重要的资料积累、某些学术思想史梳理和概括,却还有许多不足.我们有必要通过厘清若干思想学术史上的是非和模糊之处,探求南宋浙学独特的思想内涵、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挖掘出南宋浙学及整个浙学中所蕴含的根本性的"本土性问题"及问题意识和解决方案,揭示其所具有的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和普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断层碎屑分布的分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浙江丽水盆地边缘断层碎屑分布的统计分析,发现断层碎屑的分布具有分形几何的特征,不同力学性质的断层,期碎屑分布的分维不同,断层碎屑分布的分维包含了断层构造演化的信息,揭示了浙闽碰撞带碰撞后期的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8 个啤酒大麦品种配置的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针对株高等8 个农艺性状,依据配合力效应对亲本和组合进行了评价,并且对这8 个农艺性状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矮秆早和浙皮1 号是较好的矮秆亲本,91282 和91272 具有分蘖力强、长穗和粒大的特点,甘木二棱和浙皮1 号是较好的多粒亲本;Schooner×浙皮1 号、矮秆早×91272 、91282×甘木二棱是丰产性状较好的组合;主穗长和株高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比其它性状较高。  相似文献   

9.
对浙江松阳火山构造洼地附近玉岩萤石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矿床主要产于上侏罗统磨石山群大爽组和高坞组火山凝灰岩的断裂构造中,空间分布上具有以燕山期侵入体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等特点。结合浙西地区萤石矿床同位素和包裹体测温等资料,认为矿床为典型的浅层低温热液矿床。矿床的成因与火山洼地周围具有大量的环状断层有关。浙西南地区燕山期的火山活动频繁,可为该区萤石矿的形成提供能量、热量、成矿物质来源及容矿空间,具有比较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运用GIS-ESDA分析框架研究了浙江省研发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结果表明:浙江研发产业呈弱集聚格局,且集聚度不断减小;热点区、次热区数量逐渐减少,且逐渐由浙西南向浙东北转移,而浙西南一直为冷点区;增长的集聚现象不显著,其增长的热点区分布与上述热点区格局比较相似;研发产业总体空间差异不断降低,且影响整个空间尺度因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差异日益减小,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逐渐增强;从各方向发展趋势看,东南-西北、东-西方向维数较高且逐渐提升,而其他方向日益下降,其中东北-西南方向差异最大.最后从集聚效应、创新环境及技术势差等3个方面分析其驱动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河北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北省分布有104种蕨类植物,归23科38属.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具有过渡性,特有现象明显.和其他地区相比,该区系物种丰富度较落后,与山东区系关系最为密切,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关系渐远,而与广西和山西关系最为疏远.以上特点与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相吻合,符合所处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现知保护区有蕨类植物20科、37属、95种2变种。优势分布科有蹄盖蕨科、鳞毛蕨科、水龙骨科等,它们是该区蕨类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系分布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卷柏属、耳蕨属、瓦韦属、铁角蕨属、鳞毛蕨属为优势属。本区系单种属多,起源古老,科属结构较简单,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并与温带区系有着较强的联系;属的分布以温带成分为主,同时也表现出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种的分布以中国特有分布为主,温带分布次之。这些区系特征与本区古老的地质和优越的的水热条件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汤欢  薛跃规  伍明凤 《广西科学》2014,21(5):534-540,549
【目的】广西老虎跳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本底还不清楚,旨在通过研究,进一步丰富该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资料,促进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该保护区的植物资源。【方法】通过野外标本采集、调查,室内整理、鉴定,对该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保护区蕨类植物共有37科,69属170种。热带科与温带科比例为12∶1,热带属与温带属比例为3∶1。属于东亚分布及其变型的属共有8属,其中,4属为中国-喜马拉雅变型,1属为中国-日本变型。【结论】该保护区少种科、属数量多,区系热带性质明显,蕨类植物区系具有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4.
莫菲  杨龙  陈训 《贵州科学》2005,23(3):56-59,45
贵州喀斯特地区蕨类植物现已发现28科,73属,257种(包括7变种,3变型,1杂交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属划分为15个类型(变型)。本区系热带分布属占62.13%,温带分布属占10.61%,具有过渡性。以水龙骨科、鳞毛蕨和铁角蕨科为主体,仍属于耳蕨-鳞毛蕨区系。  相似文献   

15.
贵州草海水生维管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草海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丰富。共有水生维管植物57种,包括蕨类植物3种,种子植物55种,分别隶属于23科34属。其中,挺水植物31种,漂浮及浮叶植物10种,沉水植物16种。包括世界分布类型19属,热带分布类型成分6属,温带分布类型9属。该湖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表现出一定的温带性质。比较了草海湿地与国内其他3个湖泊的区系相似性,各湖泊与草海相似性系数的大小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理化环境等因素都有关系。通过分析认为,草海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近20多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水体污染对其物种组成造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有14属、59种,半数以上的种属于短肠蕨属或蹄盖蕨属,单种属比例明显偏高.浙江省蹄盖蕨科植物分布广泛,从属和种的数量来看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多于中部、北部和东部地区.浙江省单种属中除安蕨属在省内山地丘陵均有分布外,其余6属分布范围很狭小,只分布在浙西、浙西南和浙南地区.蹄盖蕨科植物在海拔400~900m之间物种最多.  相似文献   

17.
老岭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区系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2年,对河北省秦皇岛境内老岭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老岭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59种,隶属14科、23属。对该区蕨类植物种类与生境特点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其区系特点。  相似文献   

18.
河北蕨类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北省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布有104种蕨类植物,归23科、38属,种类不太丰富;地理成分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特有现象明显;与北京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山西、黑龙江,与陕西秦岭、河南鸡公山也有一定联系,与云南独龙江关系疏远.这几个特点与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相吻合,符合其所处的温暖干旱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9.
经过实地调查和整理资料,初步发现历山自然保护区有药用蕨类植物31种,隶属于12科17属.对该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药用部位、药用价值进行了报道,以期为该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浙江水龙骨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浙西南的分布种类最多,热带性分布属的成分占优势,省内以附生型为主,其资源丰富,有不少种类为常用中药及民间广泛使用的草药。因此,合理开发利用这类野生植物资源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