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汽车保险杠碰撞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保险杠低速碰撞试验规范的要求,应用ANSYS/LS-DYNA软件进行汽车保险杠碰撞数值模拟仿真,得到变形、速度、加速度、碰撞力等特征参数,低速碰撞仿真中获得的这些参数可以作为保险杠结构设计的参考依据.利用台车进行保险杠的低速碰撞试验,对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之间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仿真和试验结果都表明简易型保险杠在低速碰撞过程不能充分发挥其缓冲吸能作用并且发生压渍失效,而改进设计后的缓冲吸能式保险杠具有较好的吸能特性和耐撞性能,在发生低速碰撞冲击时能很好地起到保护汽车其他元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汽车车身碰撞性能的有限元仿真与改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碰撞仿真理论的指导下,以某型号小客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并按照国家汽车安全法规CMVDR294的要求进行了整车正面碰撞试验的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与试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对发动机罩及其铰链进行结构和材料两方面的改进设计,改善了发动机罩的变形吸能模式,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全面评价整车结构的耐撞性能,建立了整车偏置碰撞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偏置碰撞的数值模拟分析,计算了车身变形及其吸能特性。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对前纵梁和前轮罩进行结构改进设计,提高了其吸能能力。  相似文献   

3.
小型客车车架前纵梁碰撞性能的模拟仿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改进小型客车正碰撞性能,建立了小型客车车架前纵梁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软件中显示积分算法模块对小型客车做了正面碰撞刚性墙的碰撞仿真试验.得出了对所设计的前纵梁在不同截面形状、不同材料以及不同厚度等设计方案,在不同车速下前纵梁碰撞变形和吸能效果的仿真实验结果,最后从中选出好的设计方案.前纵梁碰撞性能模拟仿真试验表明,运用该软件模拟汽车零部件碰撞,优化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车辆正面碰撞的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轿车为对象,建立含乘员约束系统整车有限元模型.在LS-DYNA环境下,将整个模型划分为36万个壳单元进行正面碰撞过程数值模拟.对碰撞过程中能量转移、耗散、主要结构的吸能效果、乘驾假人的变形损伤指标进行了分析.将仿真分析结果与碰撞试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估,验证了含乘员约束系统的整车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含乘员约束系统的汽车碰撞模型及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较真实地反映出实车碰撞的状况和结果,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汽车侧面碰撞有限元仿真建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整车碰撞仿真是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有效方法.应用美国ETA/VPG及LS—DYNA软件,按照欧洲侧面碰撞法规ECER95,对国产某轿车汽车侧面碰撞车身抗撞性能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文中介绍了整车有限元建模及侧面碰撞仿真的方法及经验,分析了材料与焊点的模拟方式、时间步长、刚体、自接触的定义等对计算结果有影响的建模因素,并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碰撞结果进行对比.通过仿真和试验结果的比较,车身变形、加速度波形以及车体的运动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文中汽车侧面碰撞仿真的建模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侧面碰撞人体伤害以及车身侧面抗撞性能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六角弹簧管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采用SolidWorks,Hypermesh和LS-DYNA仿真软件,建立吸能装置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应用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当配重块质量为1.5t,时速为50 km/h,汽车正面碰撞时吸能装置的效能.仿真结果表明,六角弹簧管汽车碰撞吸能装置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汽车纵...  相似文献   

7.
吸能盒在低速撞击情况下的仿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吸能盒的低速正面碰撞试验为例,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由壳单元组成的吸能盒有限元模型,应用LS-DYNA软件进行了正面碰撞的模拟,结果与试验以及理论数据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根据试验和仿真结果,确定了吸能盒结构耐撞性方面的影响因素,以此改进吸能盒耐撞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汽车碰撞中车身主要吸能构件之一的典型截面的薄壁梁进行了动态仿真.介绍了动态显式有限元技术的基本理论,指出了薄壁梁构件仿真的关键技术,即接触碰撞算法和焊点的模拟,着重讨论了对焊点的处理情况,并在自主开发的程序中完成了整个仿真计算,最后将有限元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应用该算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梁的屈曲变形情况,算法的有效性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通过非线性结构有限元方法 ,研究安装于某车型上的套筒式吸能转向系统在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的响应及对乘员的保护作用 .建立了套筒式吸能转向系统的几何数学模型、解析数学模型以及计算模型 ,应用PAM -CRASH软件计算分析了该转向系统在胸块撞击下的受力情况 ,并与其台架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满足一定精度后 ,将该套筒式吸能转向系统模型安装于整车计算模型 ,进行正面碰撞的模拟 ,以研究该套筒式吸能转向系统在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的响应及其对乘员伤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八边形逐级吸能梁的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八边形截面逐级吸能梁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方法.建立了八边形逐级吸能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台车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制订并进行了一系列不同壁厚的八边形逐级吸能梁碰撞仿真,利用仿真结果建立八边形逐级吸能梁的耐撞性回归方程,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遗传算法,以八边形逐级吸能梁壁厚为变量,对该吸能梁耐撞性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获得一组耐撞性较好的八边形逐级吸能梁设计方案,并将优化方案用于车架耐撞性改进.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该八边形逐级吸能结构变形吸能均匀,能够更好地达到碰撞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t检验法优于格拉布斯检验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犯第一类错误(将真当假)的概率相同的情况下,t检验法比格拉布斯检验法犯第二类错误(将假当真)的概率小,即t检验法的检验功效更高。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数字电路测试中对测试资源管理方法通用性的需求,以测试泛环境ABBET(A Broad-Based Environment for Test)资源管理软件接口和IEEE1445标准为基础,采用面向信号的测试资源管理方法,构建了虚拟测试资源模型,论述了虚拟测试资源模型的基本组成.在数字电路测试中,通过使用虚拟测试资源模型来隔离测试软件和硬件设备,使ATS中仪器和信号通道的变化与测试软件的开发及使用没有关联性,从而实现测试软件对仪器访问控制的通用性.以实际电路板为被测对象,对基于虚拟测试资源模型开发的TPS(Test Program Set),选取两套不同厂家的数字电路ATE设备作为运行的硬件平台,测试结果表明:TPS可以运行在不同的ATE上,实现了测试资源管理方法的通用性,提高了数字电路TPS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Nuclear test     
《Nature》2007,448(7152):387
  相似文献   

15.
Mutagen tes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 S Sommer 《Nature》1990,346(6279):22-23
  相似文献   

16.
为对混合料的数值化试样进行间接拉伸数值化测试,采用X-CT(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扫描混合料试件,分别计算出集料、沥青、空隙的体积组成,建立了试样的三维可视化模型;采用自行编写的程序,实现了由三维可视化模型向三维数值化模型的转化,建立了基于实际试样真实内部微细观分布的数值化试样,并对其进行间接拉伸测试模拟。引入应力集中因子指标对各种应力状态进行评价,实际应力分布结果与弹性理论解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反映试样的三维分布状态,由于集料和空隙分布的随机性和不均匀性,实际试样的最大应力分布不再服从弹性理论解的分布状态,空隙的存在同样对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起着非常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自动化性能试验及标定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提高发动机台架试验的自动化水平 ,开发了发动机自动化性能试验及标定试验系统。该系统的设计参考了国外先进系统的设计思想 ,在硬件集成方面 ,采用 GPIB(general purpose interface bus)接口总线将系统功能扩展 ;通过在系统中集成电控发动机标定开发装置 ,可实现电控发动机自动化标定试验。在软件系统设计方面提出了试验流程编辑器、模拟通道动态配置及采集通道动态配置等设计方案。在系统的设计中突出了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该系统现已投入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氦气试验回路和热气导管性能试验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HTR-10)的热气导管和它的同轴外壳,连接肩并肩分开布置的反应堆和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管内、外分别流过从堆芯底部到蒸汽发生器的高温氦气(700 ℃或950 ℃)和反向的低温氦气(250 ℃或300 ℃),它的热性能试验将在氦气试验回路上进行。描述了氦回路和热气导管试验段的技术特征。氦气试验回路由氦回路系统、冷却系统、氦净化、贮存和压力调节系统、氦中痕量杂质的取样分析系统、参数测量、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组成。热气导管试验段具有三层套管式结构,内设氦气内加热器,试验热气导管和冷、热氦混合器,在被试热气导管内外形成700℃和250℃或950℃和300 ℃的加压氦气反向流动环境,用来研究的HTR-10热气导管的高温热性能和在运行工况下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试题库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考试中教师出题、组卷和发改卷等繁重的工作量和学生在考试中必须受时间,地点等诸多限制所带来的不便。结合当前硬件价格普遍下跌与宽带网大力建设的有利优势,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基于B/S模式的在线考试系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此,我们ASP应用程序及所支持的相关数据库MicrosoftAccess进行了部分实践。发现它运用方便、操作简单,效率很高,虽然现阶段我们只实现了在线考试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部分)和在线评分考试内容的功能,但是它实现了真正的无氏化考试,满足任何授权(可由管理员指定)的考生随时随地考试并迅速获得成绩,不在受传统考试的限制,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20.
Passing the test     
Goldston D 《Nature》2007,449(7161):3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