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建立以投入产出表为基本框架的多目标优化经济模型和三维人口模型,两者通过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相耦合,前者给出适应产业部门均衡发展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后者给出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的劳力供给,由供求之差决定迁移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仿真结果给出经济发展动态轨线和相应的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为互相对照,文中给出了两种模型解法。  相似文献   

2.
徐敏 《河南科学》2010,28(9):1200-1204
对南京市1993年至2008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日趋协调,但产业结构总体就业效益水平不高.同时提出了关于促进南京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东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结构性及人口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广东省不同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状况、人口文化素质及全省各年度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进行比较后认为:全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程度仍然居高,劳动力的产业间、区域间流动近年来遇到阻力,珠三角和山区及东西两翼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人口素质变化已出现明显分异。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水平互为因果,因此这种分异加大了缩小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根据1952~2010年我国主要年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相关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等指标,找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等方面对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提出促进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统计年鉴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两个指标对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非协调的,针对这种不协调的状况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比较分析了1995—2010年吉林省四平市综合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城市化水平关系,从人口、产业结构和就业共3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四平市综合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1)四平市综合城市化水平15年来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2)四平市城市化人口主要为市内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这是四平市呈现“虚城市化”的主要原因;(3)四平地区工业发展的较好大环境和资源基础对综合城市化水平贡献较大,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第二产业;(4)四平市就业结构为“一、三、二”模式,就业结构较落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口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结构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了1978-2010年的有关数据,运用产业结构偏差系数、就业均衡系数和城镇化率来分析广西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不高,具体表现在城镇化率不高,就业结构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劳动就业压力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美国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人口就业结构变动的分析,认为其就业结构变动平缓,且就业机会增长迅速,同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进而对人口就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机制进行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中国未来人口就业与发展战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错位系指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不一致性。三峡区域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中,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但由于种种原因,就业结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为此,试图运用产业结构错位分析方法,分析三峡区域产业结构错位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产业结构错位幅度、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流动人口的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能有助于优化我国生产要素的地域和空间分布,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流动人口在城镇空间的集聚对城镇造成了震荡和冲击,诱发城镇经济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冲击和震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或正在演化为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流动人口的聚集有助于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按贡献分配就是将劳动与其他非劳动因素统一于生产要素,根据各生产要素的社会贡献来进行分配.这一分配原则既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桃楸群落是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典型类型之一,分布在海拔700~1 400 m的阳坡.根据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种群不同龄级结构设置两个样地,通过对胡桃楸种群每木必测,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不同的生境条件分析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种群结构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中幼树和中龄树所占比重大,表现为稳定型种群,种群个体数目基本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2)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高径级种群趋于稳定,种群具两个死亡高峰,中龄树种群的死亡率高达80%,这是由于中龄树个体较多,在共同的生境条件下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群落树种互相竞争影响下,死亡率较高;(3)龄级分布与微地形的关系密切相关,坡度在30°~40°范围中胡桃楸种群龄级分布较广泛,海拔高度在800 m~1 000 m范围中胡桃楸种群各龄级分布广泛,幼树和中龄树数量多,而在其它海拔高度范围中受土地利用类型和生境条件的影响,分布的龄级数目少.  相似文献   

14.
赤水桫椤保护区桫椤种群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14个样地资料的分析,研究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年龄结构,确定其空间格局类型和年龄等级,编制其静态生命表,进而绘制出桫椤种群的分布图和存活曲线图,以期弄清桫椤种群特征的动态变化,从而确定影响种群特征的因子。通过分析指出水分与热量条件是对桫椤种群特征影响最大的因子,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期望促进对桫椤的管理,实现其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98~2003年中国人口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法建立由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等17个影响人口增长的关联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及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中国人口系统结构进行关联分析,以期找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我国人口系统的建模、预测、决策、规划、管理和控制提供了的依据,以便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运算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女性人口、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其中,15~49岁的育龄妇女、农村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3个因素对总人口和年净增人数影响最大.本文中国人口系统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较符合中国人口的实际情况,为中国人口发展与控制的管理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状况进入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阶段,利用抚养比作为测算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指标,测算出了重庆市已经处于人口红利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重庆市在人口红利阶段人口结构对投资及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人口结构对投资存在影响,在人口转变过程中,重庆市应该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7.
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计划、 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以及促进湖北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等提供科 学决策依据。 在城市-城市群-省域多级尺度特征上, 结合地统计方法、 空间自相关分析、 分段回归模型等, 提出了一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多尺度动态模拟流程方法。 利用此方法, 在武汉市-武汉城市圈-湖北省 3 个 尺度上, 对湖北省 1990 ~2010 年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动态模拟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 20 年来, 武汉市人 口持续向中心集聚, 依旧处于城镇化早期阶段, 且其人口格局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结构带; 在 3 个地理尺度 上, 人口空间分布均有表现为明显的集聚特征, 随地理尺度的扩大, 人口密度梯度趋于平滑。  相似文献   

18.
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在长白山头道白河上游捕捞北方条鳅样本846尾,对其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捕捞群体的体长为2.2~14.6 cm,平均8.8 cm,以10~12 cm体长组和2~4 cm体长组的数量最多,两者所占的比例合计达75.3%,呈明显的双峰型分布格局.雌性和雄性群体的体长组成相似;捕捞群体的总体性比接近1∶1,但不同体长组的性比不同,个体小者(体长小于8 cm)雌性所占比例较低,个体大者(体长大于13 cm)雌性所占比例则明显偏高;春季迁移过程一般是大个体在先,小个体在后.  相似文献   

19.
依据吉林省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吉林省劳动力人口增长变化趋势对就业、失业以及非经济活动人口现状的影响,认为目前吉林省的失业率还处于较高水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必要的措施来改善当前吉林省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20.
磨矿分级过程的混合智能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具有非线性、多变量、参数时变、边界条件波动等综合复杂特性的磨矿分级过程,基于物料平衡理论建立球磨机与泵池的动态模型,结合机理模型与经验知识建立有用功率TSK(Takagi-Sugeno-Kang)模型来确定粒度选择函数,给出旋流器分级经验模型,并基于径向基网络(RBFN)计算溢流浓度和对溢流粒度分布误差进行补偿,研制了可进行磨矿分级过程动态仿真的混合智能模型.用某铁矿选矿厂二段磨矿闭路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在旋流器给矿控制量和新给入矿浆流量、浓度、粒度波动下,模型的仿真结果与磨机有用功率实际值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