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苄基-4-甲氧羰基-4-苯胺基哌啶是合成芬太尼类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本文采用微波辐射技术,合成了1-苄基-4-甲氧羰基-4-苯胺基哌啶.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收率诸因素进行了考察,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辐射温度为120℃、辐射时间为1.5 h、辐射功率为30 W,反应时间从常规加热反应的36 h缩短到了1.5 h,降低了反应的危险性同时,提高了反应收率.  相似文献   

2.
陈余陆  汪明 《科技资讯》2009,(19):170-170
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利用aza-Wittg法合成5-氨基-2-苯氨基噻唑-4-苯甲酸乙酯化合物,通过1HNMR,EI-MS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苯、苯二酚和对苯■为原料合成文题化合物,在中间体4-烷氧基苯酚的合成中采用了相转移催化剂,产率由文献值30%提高到60%左右;对文题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液晶性能的测定;并利用产物配制出可供正性宾主效应彩色显示的混合液晶。  相似文献   

4.
以乙醇和水为介质,在常压微波反应条件下用L-半胱氨酸与邻-羟基苯甲醛合成L-2-邻羟苯基-噻唑烷-4-甲酸.讨论了微波功率和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微波技术可用于光学活性物质的合成,并显示出微波合成的简便、安全、快速、产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1-羟基哌嗪合成工艺的研究,确定了4-乙基-1-羟基-2,3-双氧哌嗪的合成路线。用正交试验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产品收率可达74.38%。通过熔点测定、IR和1HNMR分析等手段,对4-乙基-1-羟基-2,3-双氧哌嗪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苄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甲酯为原料,经过加成、环合、脱羧等反应合成了1-苄基-3-甲基-4-哌啶酮.对原料配比、反应温度、溶剂、催化剂等条件进行优化,探索出甲醇钠作为缩合剂的反应条件,总收率由文献值60.65%提高到66.75%,简化了合成工艺,节省了原料和成本,利于工业生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7.
γ-丁内酯需求及合成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春  唐亚文  李刚  周涛 《甘肃科技》2007,23(11):95-97
文章综述了γ-丁内酯的国内外市场情况、合成技术的研究开发进展动态,并对具有竞争力的三种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针对联苯胺作为合成染料的重要中间体已被确认为致癌物的情况,以对硝基氯苯为原料,经磺化、缩合、还原,合成了一种无致癌性并取代联苯胺的双胺化合物染料中间体4-氨基二苯胺-2-磺酸,利用红外光谱、差热和氢谱核磁对其性质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4-氨基-1,2,4-三唑-5-酮银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方法用4-氨基-1,2,4-三唑-5-酮(ATO)水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合成制得。结果得到灰白色固体粉末状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和表征,推测其结构为[Ag(C2H4N4O)(H2O)]NO3。结论反应条件温和,生成了新物质。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合成(+)-4-(2-甲基丁基)-4′氰基联苯(CB15)的新方法。从丁醇、对氯苯胺、苯、左旋戊醇、三苯基膦、三溴化磷、1,3-二氯丙烷、金属锂、氯化镍等原料出发,合成了所需的中间体及膦镍催化剂,并应用此法进行了光活性戊基与联苯环的偶联反应,继而合成了CB15。总产率为18%。由于反应条件简单,步骤较少,原料立足国内,因此适合于工业化生产。还对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作了讨论,并提出了膦镍络合物催化对氯联苯与格氏试剂偶联可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间-二溴甲基苯与辛可尼定在EtOH—DMF—CHCl,混合溶剂中回流6~7h,得到溴化α,α′-双辛可尼定-m-二甲苯,产率70%.将其用于催化查尔酮与丙二酸二乙酯的Michael加成反应,获得了最高产率70%,最大e.e%值为89%的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以季戊四醇、三氯化磷、液溴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制备2,2-二溴甲基-1,3-二[2-溴-3-氯丙基-2-氯-3-氯丙基磷酸酯]丙烷阻燃剂的最佳条件,并测定了新型氯溴代烷基阻燃剂的物理性能。在最佳合成条件下,产品的粗收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室从上海地区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能使甘油转化产生1,3-丙二醇的细菌,经过初步筛选和GC-MS分析鉴定,得到一株转化率较高的菌株,随后对其发酵条件和培养基成分进行初步的探索,确定了较为优化的培养基配方.此菌株的甘油转化率达到47.3%.  相似文献   

14.
以五氧化二磷、二溴新戊二醇为原料合成了5,5-二溴甲基-2-羟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己烷,采用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等分析方法进行表征,确定了结构.用该化合物与三聚氰胺反应,合成了含氮、溴、磷的膨胀型阻燃剂二溴新戊二醇磷酸酯三聚氰胺盐,并将其用于对聚丙烯(PP)的阻燃,实验结果表明,当阻燃剂与聚丙烯质量比为3:7时,离火后0秒自熄且不滴落,膨胀性好,具有很好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15.
Two new chiral calixarenes were synthesized by condensing 1,3-bis-chlorocarbomethyl-calix[4] arenes with (1S, 2S)-2-amino-1-(4-nitrophenyl)-1,3-propanediol, a by-product from antibiotic industry,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1H-NMR, MS-FAB, and elemental analysis. The1H-NMR spectra show that those molecules assume a cone conformation in solution.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Zi-Qiang Science Found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Biography: He Yong-bing, (1945-), male, Professor, research directio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相似文献   

16.
以葡萄糖为底物,利用分别固定化的酵母Candida krusei ICM-Y-05和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ZJU 5205串联发酵生产1,3-丙二醇。实验结果表明,由C.krusei发酵而得粗甘油只需经简单离心后即可被K.pneumoniae所利用。将C.krusei包埋于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中,并于气升式反应器中发酵,所得发酵液直接流入固定床反应器,同时向固定床反应器补充微量元素,发酵培养经NaCS/PDMDAAC生物微胶囊包埋的K.pneumoniae,产物即为1,3-丙二醇。三批次发酵实验结果表明,1,3-丙二醇/葡萄糖的最终摩尔转化率为0.295。  相似文献   

17.
以氢化诺卜醇为原料,经氯铬酸吡啶(PCC)氧化合成氢化诺卜醛,再由氢化诺卜醛与乙二醇、1,2-丙二醇和1,3-丙二醇分别发生缩合反应,合成了氢化诺卜醛乙二醇缩醛(2a)、氢化诺卜醛1,2-丙二醇缩醛(2b)、氢化诺卜醛1,3-丙二醇缩醛(2c),其结构经 FT-IR、EI-MS、1 H NMR、13 C NMR 确认,3种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以枇杷炭疽病菌(Cd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油茶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水稻纹枯病菌(hizocitonia solani)、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莴苣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为实验对象,开展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mg·L -1浓度下,3种化合物对6种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化合物2c 对辣椒疫病菌抑菌率达到100;,化合物2b 对水稻纹枯病菌抑菌率达到98.78;,化合物2a 和2c 对油茶炭疽病菌、2b 对莴苣菌核、2c 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乙酸对1,3-丙二醇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克雷伯氏菌发酵生产1,3-丙二醇过程中,乙酸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初始培养基中加入微量的乙酸能够提高1,3-丙二醇的产量,但乙酸的添加会影响菌体生长,造成发酵液的菌体吸光度A下降。通过实验确定了乙酸的最优添加质量浓度为0.6g/L,此时1,3-丙二醇质量浓度为8.46g/L,转化率为0.62;在此浓度乙酸初始培养基中添加1.2g/L葡萄糖作为辅助底物将甘油转化率提高到0.66。  相似文献   

19.
以微生物连续发酵生产1,3-丙二醇为背景,研究了非线性动力系统及其参数辨识问题.首先根据发酵过程的特征和动态行为,在底物甘油过量的条件下,考虑了细胞内甘油与1,3-丙二醇的浓度变化,改进了描述微生物连续发酵过程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分析并论述了该非线性动力系统的主要性质;其次以平均相对误差为性能指标,建立了参数辨识最优化模型,并用粒子群算法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适合描述主要产物1,3-丙二醇的动态行为,但用来描述副产物的浓度变化率不够精确.  相似文献   

20.
综述微生物转化法生产1,3-丙二醇(1,3-PD)的研究进展,包括发酵菌种和发酵工艺等.生物转化法生产1,3-PD与化学法相比,具有选择性好、转化率高、分离纯化简单、无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等优点.要使生物转化法生产1,3-PD能与化学法竞争,在提高1,3-PD发酵生产水平的同时,必须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生物柴油副产物废甘油为发酵底物生产1,3-PD,可大大降低1,3-PD生产成本,同时解决废甘油高附加值利用的问题,延长产业链.但存在的问题是废甘油成分复杂,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