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是大学生的自我理解。在现代性社会中,面对市场化和价值观的多元选择,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心理辅导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育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感情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意识是作家对现实文化的一种体认,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作家以显在的文学层面展示自我文化身份意识的一种方式。以社会文化转型期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既可窥见作家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坚守,又能获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审美性及社会性启发。  相似文献   

4.
虚拟情境的出现对身处于大学这一场域下的大学生们的身份建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的评议,不同的社会视角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网人关系观"。"网人排斥"与"网人重叠"的观念并不能彰显大学生身份建构中的"网人关系",虚拟世界的身份建构并不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的"认同之舞",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植根于自身的情境之中的,这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课题作了探讨,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生理与心理等5个方面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社会转型期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5点策略。  相似文献   

6.
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大众文化变得日趋多元化,电视传媒、网络传媒、电信传媒、纸质传媒等共同构筑的大众传媒时代使大众消费主体的审美阈限获得了极度拓展和提升,同时也带来了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审美理念的革新,社会性别的转换除荣格所说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情结之外,更包含深刻的传统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语境的原因以及对身份认同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雷蒙德·卡佛是美国当代优秀短篇小说家,其小说人物异于标准式样的美国英雄.其作品集中表现了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男性经历的身份危机,是对传统男性身份的巨大偏离,是当代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变革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体制转型"与"观念转型",从而构成了我国教育系统变革与教育问题诱发的最主要的社会背景。教育问题特指教育系统中出现的病态或失调现象。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具有多重性,可能是教育系统病态的表现,可能是教育进步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也可能是教育发展进程中必要的代价。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六类:结构性、跨时空性、过程性、伴生性、失范性和失误性教育问题。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为伴生性、失范性和失误性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后者则依赖于三方面达成共识:最基本的切入点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教育资源的整合、最根本之道则需依靠推进社会整体系统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传统社会规则失范与新型社会规则欠缺并存,一些不良因素乘虚而入,并渗透到大学校园,使大学生诚信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八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基于身份认同的动机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动机和目标追求的依赖于情境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它认为人们会以一种与某种情境下被启动出来的身份相一致的方式来行为。人们采用某种行为或不采用某种行为, 受到经由环境启动而出现的身份感知的影响。然后, 综述在该理论指导下的相关研究进展情况。最后指出, 未来研究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身份类型和不想要的未来身份对大学生学业结果的影响以及某些认知能力与人格因素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蕊 《科技信息》2007,1(17):33
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冲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表现,探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身份疆界说为切入点,从社会性别和社会阶层的视角,探讨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中的主人公玛丽恩从一位迷人的女人变成一位迷途的女人,再从一位迷途的女人回归成一位迷人的女人的人生历程,从而揭示了女性在由拓荒时代向商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期中求生存的窘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越来越引起国内高校的重视,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及必要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工具支持。文章引入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结合自身参与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培养大学生作为公益创业者的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的教学策略,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及工具,并探讨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及其对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杜亚辉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185-188
当前大学生党员对自身身份认同度不高,原因在于成长环境的剧变,政治信仰的空心化,党史与理论知识贫瘠以及人文精神的失落,可以从制度革新、重建社会伦理、改变教育实用主义传统、加强党史学习以及开展人文精神寻思等方面着手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16.
卢洋  张芬  李加轩 《科技信息》2014,(1):103-104
为解决毕业生结业难问题以及大学生人力资源闲置与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全国许多地方陆续实行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基于句容市红旗社区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本文剖析了大学生村官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以及影响自我认同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莫言早期形成自我文学风格的阶段,以及后来将作品推介给西方主流文化媒体阶段,译者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译者的角色身份为我们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方法,译者用自己的翻译行为实现了他对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和集体身份的认同,译者与作者共同努力,缔造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现象。  相似文献   

18.
作品避开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写了日常生活中一对情人的爱情体验,来表达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份的焦虑。主人公对爱情生活体验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身份的遗失,自我的失落。主人公尚塔尔对身份的矛盾心态折射出作者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尚塔尔对身份的矛盾和焦虑心态也是昆德拉复杂心态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顾成敏 《开封大学学报》2010,24(1):39-41,47
古希腊罗马的公民身份的本质在于公民对国家的政治责任与义务,近代公民身份则以个人权利为基础,近代以前公民身份的享有是不完全尤其是不平等的。现代公民身份追求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和普遍平等性。两千多年来,尤其是数百年来,公民追求平等公民身份的斗争和实践推动了人类自身的解放和社会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党章关于"党的性质"和"入党条件"的修改,表明党在坚持入党的共性标准的同时,突破身份,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在当前高等教育扩张式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时期,面对数量迅速增加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除了把握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的"正、负标准"之外,还应该依据大学生群体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点,明确和把握与大学生党员个性身份相符的标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考察、检验大学生是否"达标",把更多类型的优秀大学生凝聚到党组织中来,为党组织和党的事业增添活力,贡献青春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