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通过对收集到的英汉语中的文学语体、科技语体、口语语体的英语原文及其汉语译文共八篇语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现英语中的替代衔接手段出现频率低于其在汉语中的出现频率,这一点可以从汉语的名词性替代词"的、者"的起源找到解释,同时也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所谓"形合"和"意合"也是相对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探讨了替代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转换新解     
李平 《科技咨询导报》2013,(31):254-254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给翻译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也要求译者具有相当的能力水平。英语重形合,而汉语则重意合。有人还很形象地将英语比作树形结构,而汉语是竹形结构。语言哲学家皮尔士和奎因早起提出了"语言意义的不确定论",而提出"化境说"的钱钟书先生也曾谈到:"语言文字鬼黠如蛇,合离兼别,其故莫祥,成俗相因,积重难返。"这都告诉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该文旨在解读对转换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3.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现实同构,刻意重复所致的各种修辞格就是其典型体现之一.基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认知原则,辅以象似性中的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句式象似性等,来就因重复而产生的回文、花园路径、夸张、排比、连珠、双关等手法的产出和理解进行认知语用阐释,能更好佐证言语确实与现实同构.  相似文献   

5.
英语是形合型的语言,但不乏意合的形式。状性主语是英语语言里一种意合现象之一。通过对英语状性主语进行了界定,探讨了英语状性主语的类型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英语状性主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环式与线性"、"整体与分析"、"感性与理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自中英文化形态、民族心理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也导致中英语言在语句、结构、词义上的不同。为此,要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在英语语言认知中应注意其文化性、本源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着重分析了"吃食堂"类动名结构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汉语编码机制的密切相关,另外还从社会发展变化、语言的可接受性和约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吃食堂"类语言形式成活的其它因素,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发现其变化规律:具体语言现象易变,但该语言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编码机制所凝固成的句法结构形式却是不易改变的,这一规律对于认识和分析汉语结构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龚丽霞 《科技信息》2010,(23):I0007-I0008
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宁夏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但不能熟练地运用于具体的语境中;他们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只能说明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不一定能够准确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经常会出现附会生硬、不地道、甚至是词不达意的尴尬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使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统一起来,达成一致。利用精读课这个平台,加强英语专业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流技能的训练,以便使其"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协调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一致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合格英语教师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不可译”中的“可译”潜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述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对不可译性的定义及所持观点出发,分别介绍了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两个层面上的举例分析得出:"不可译"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文化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可译"潜势,而且文化层面上的可译潜势要比语言层面上的可译潜势大得多。  相似文献   

10.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思维表现于语言之中。汉英两种思维及其语言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汉民族思维倾向于内向性,汉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意合。英民族思维倾向于外向性,是一种综合一分析型语言,重形合。  相似文献   

11.
杨海明 《科技信息》2011,(21):356-356,213
所谓"五防"是指:防止误分、误合开关;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接地线(或合上接地开关);防止带接地线(或未拉开接地开关)合隔离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等五项电气误操作。根据《广东电网公司防止电气误操作闭锁装置技术规范》对于"五防"的基本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2.
柳明月 《科技信息》2010,(20):126-126
在各种人类语言中,成语被认为是最具魅力的一类语言之一,对它的运用程度的高低通常是测评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列举及阐述英汉成语中较具代表性的例子,借此来系统分析英汉成语中的隐喻的一些特点:在结构上,成语的本体争喻底都已变成了背景化的内容,成语中的字词同样具有可变更性;在语义上,成语已经成为一种规约化的语码,成语已经变成了"死喻";在认知方面,成语认知遵循"关联理论"中的"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13.
翻译并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转换,而是需要经由中介对象的间接转换。翻译首先要把原语言转换为非语言符号,即语指对象,然后把语指对象转化为翻译语言。因而,翻译思维首先要辨异,以避免两种语言完全直接"对等"转化,导致望文生义、貌合神离;接着要"求同",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两种语言的等值转换;但"求同"只有通过"变异"才能实现,要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变异"译语的字词句语法修辞形式,才能实现语效同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新修改的专利法中增加的"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展开,讨论同一/不同申请人同一天或先后提出同样的发明创造处理方法的不同处理方法;此外,针对概念比较相近但其内涵和判断标准差别较大的"同样的发明创造"与"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通过举例比较两者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表意性"和"音乐性"是黑人小说的鲜明族裔特色,是黑人文学重要的文化基质,而比喻性语言是黑人文学的表意策略。拉尔夫.艾立森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中积极修辞的广泛使用成为小说的主要表意手段,而音乐背景在小说主人公感情的跌宕起伏中推波助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小说标题的多维阐释空间与文本语言的"表意性"和"音乐性"有机结合,成为水乳交融的整体,使小说主题思想得以升华,表现了主人公在"情感的故乡"和"心灵的异乡"之间求索的心路历程,彰显了黑人小说独特的美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编程能力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其教材必须围绕"程序设计"来组织内容,以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基于"阶梯递进"模式,研究设计了一套《C语言程序设计》主讲教材的构建方案,该方案将教材划分为程序设计主线和语言知识辅线两条线索。程序设计主线基于"案例分析—模仿改写—独立编程"的"阶梯递进"模式,侧重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辅线基于程序设计主线中涉及到的相关语言知识进行组织,为程序设计主线服务,力求讲解清楚,详略适当。实践证明,该方案有效地改进了"传统"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较好的完整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语言,同时也要实现育人的目的。因此,语言教师要具有"文化育人"的理念,合理利用教室的墙壁,因为教室墙壁文化为"文化育人"打下了根基;将工业文化融入语言教学;建设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学作为民族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囿于学科起点的迟缓性、学科地位的"民间"性、学科内容的"草根"性,长期得不到"合法"身份而处于"边缘"地位,其学科特色被遮蔽,学科发展受阻碍。将民间文学从"边缘"学科建设成"特色"学科,有四项可行举措:一是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民间文学课程,大力促进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二是确立民间文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以充分彰显其功能和价值;三是充分利用民间文学的"民间"特色,建立田野调查研究基地,发挥民间文学的实践效应;四是加强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以理论特色促进并提升其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讨论固化"你我"的称代功能及其固化表征,顺便论及相关的"你我他"的使用情况。"你我"原是联合短语,本来意义是"你"和"我"的加合,指两个人。固化后"你我"语义泛化,定指性大为降低,泛指大家,不再指两个人。文章还对"你我"固化予以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