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比较了4类名词语义语法的异同点,并尝试建立名词的4种语法的次类。这4种名词分别为有界名词、交界名词、无界名词和度量名词。通过考察发现4种名词在语义上表现为从三维的空间性到一维的量的过渡,这种语义的特点在语法上有相应的表现:有界名词用专用的量词计数但不能称量,交界名词计数称量的自由程度都很高,无界名词称量的自由度高于计数,度量名词既不能计数也不能称量。在计数和称量时4类名词对量词的搭配要求也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余江话的“里”尾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或动词性结构后面构成名词,能起到区别事物、表示词性变化、指小、亲昵或纯粹作名词的标志等作用;在使用原则上名词“里”尾与普通话“子”尾同中有异;“里”尾名词所指事物范围广(可分为人名、人品、疾病、人体、服饰、家俱生活用品、房屋建筑、动物及其他等九类)。“里”尾亦可加在形容性成分后构成形式多样的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表示词性变化、附加评价意义、扩大语法功能等作用。“里”尾还能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度量量词及自主量词等结合,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3.
量词"把"由动词"把"发展而来,名量词"把"又分为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集合量词"把"在汉代出现,个体量词"把"在唐代时代出现,文章通过对两种量词"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讨论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脉络、呈现出的不同的用法和特点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有界"和"无界"的概念在人类的认知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界"与名词和动词均具有跨范畴的对应关系:可数名词和完成性动词都是"有界"的,不可数名词和非完成性动词都是"无界"的。同样,"界"也是形容词的一个基本特征,与可分级性有关。"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完型心理学"等有关理论对"界"理论的形成具有基石性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界"理论对词类的分类等语言学问题的解释力,并讨论了"界"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丁永平 《科技信息》2009,(31):J0162-J0162,J0161
作为乔姆斯基的原则与参数理论的主要成果之一,约束理论及其三原则是对同一语句中名词词组之间的所指异同关系及相关条件限制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常被语言学家们用来解释英语及其它语言的句法现象,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该理论,尤其是其中的A原则在解释汉语中的反身代词"自己"的时候却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前人的相关研究出发,提出了应该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来解释汉语中的反身代词"自己"。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和文化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量词"位"的使用是一种礼貌的言语行为,与人们给对方"提供位子"这一行为方式密切相关。"您几位?"中的"位"不是量词,而是名词。该句省略了量词"个",并且通过转喻,以"位"指人。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壮语名词在标志客观事物时,往往冠上一个与其相应的量词,这个量词由于单独与名词组合而产生功能转换,即在整个词的结构中,由表示事物单位的功能转变为充当词的附加成分的功能,起到了类属词头①的作用。例如: 例中带点的词在语言运用中,既能作量词使用,又兼有词头的功能,这种兼类现象揭示了量词与词头之间的联系。从发展观点看,这种联系具有历史内涵。据研究,汉藏语的量词是晚起的。王力先生认为,汉语在先秦时代只有少数单位名词(如升、  相似文献   

8.
随着语言的发展,程度副词的用法在逐渐扩大,除了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的原有用法之外,又出现了很+名词、很+动作动词、很+区别词等新的搭配方式。这些用法虽然外在表现不同,但却存在着共性,即它们都是人在认知上形成的"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在语法结构中的反映。所以,能够在"很+"框架中出现的词语都是无界的,其内部都具有同质性和可伸缩性。  相似文献   

9.
“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围绕会议主题“两岸四地汉语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就“一语两话”、现代汉字“简繁二体制”、两岸词汇融合的趋势、台湾汉语口语“觉得说”的词汇化、台湾“两岸词典”的编纂、台港澳标准书面语汉语的共性与个性、两岸辞书编纂中的语音问题、两岸华语指示、两岸四地现代汉语语言要素的差异与融合、语文政策、汉语教育学的建立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孔伟萍 《科技信息》2010,(22):146-146
当前在书籍、报刊、杂志等出版物和电视及网络上错别字和病句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特别是现代汉语的三个虚字"的"、"地"、"得"混淆着用的文章比比皆是,本文就"的"、"地"、"得"的区别和用法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1.
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汉语中的一个词一般不能通过词形的变化来实现词性的转变。但是,汉语谓词性成分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名词化",从而在语义上由陈述变成指称。揭示了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一类同形异构复合词"在词类转化过程中存在潜标记"转指——异构现象,并从认知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房"是一个可以计量人的个体量词。通过对北京大学语料库中的现代汉语语料的考察分析发现,量词"房"与表人NP搭配的情况比较复杂。量词"房"虽然是一个计量表人NP的非典型成员,但是却又是计量妻妾儿媳类表人NP的典型成员。尽管量词"房"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是"房"在很长时间内并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汉语句式的研究一直居多,如"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汉语句式的奥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对"对"字句和"连"字句还缺乏系统的论述,从"对"字句和"连"字句的界定、语法意义和歧义句考察三方面来研究这种特殊句式。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的发展史上,助词"等"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列举,二是表示复数。表示列举的"等"可以附着于单项或多项的专有名词、普通名词之后,表示择类举例、列举未尽、列举已尽三种关系,多作中心语,少作修饰语。表示复数的"等"只能附着于单项的代词、表示尊称与谦称的名词、普通名词之后,表示具有内在联系的群体间的同类聚合关系或者相互之间彼此对等的同类聚合关系,多作中心语,少作修饰语。助词"等"表示列举的用法早于表示复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语法中,副词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副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语法学界称为"副+名"现象。作为文学语言表达中较为特别的"副+名"语法现象,虽历史极为渊源,却也是语言学家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随着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层出不穷,语言学界对这种语法现象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本论述就"副+名"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的基本概念、构成原因和语法结构做一分析和梳理,并就其现实意义做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考察现代汉语量词"抹"的搭配情况,可与"抹"搭配的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其中名词包括表景色的山水、云彩、光彩和表人体部位及与人体相关事物的具体名词和表情感类的抽象名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和非色彩的状态形容词。"抹"的这些语义选择,主要是由隐喻促动的,在隐喻的促动下,各个对象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在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在其表义上几乎是一致的。然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期都会使人们对颜色词的认知产生变化,于是,人们便赋予了颜色词各种或同于或异于表义的联想意义。而这些联想意义恰恰是人们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Black Friday"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就说明了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联想意义的影响。而汉语中的"黑"同样也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雅各布逊的元语言理论涉及元语言的两个主要特征:言说语言自身和检查双方代码。由于是言说语言自身,所以语言自身的所指必然要被忽略,也即使得能指与所指作为符号整体来构成新的所指。这样便使得元语言具有了抽象性质。另外,由于元语言的检查双方代码功能,所以这种"检查"功能同样适用于元小说。对于元小说而言,这种检查功能便表现为对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文本进行检查,从而使得文本具有了"坦诚性"。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V+上"格式是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争议较大。这种争议的产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也有研究者主观认识不同的原因。本文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V+上"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解释现代汉语中"V+上"格式复杂性的成因:共时平面上的词都实际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20.
翁玲凤 《科技信息》2012,(12):111-111
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教学法体系。本文从交际法概述出发,着重理解其特点及英语写作的交际本质,提出以在交际法指导下以"说"促"写",以"写"带"说",实现说写的整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