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明强 《科技信息》2008,(1):231-232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差异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等各语篇衔接手段上都有所体现。在英汉互译时,应掌握英汉各自特点,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2.
黄昀 《皖西学院学报》2008,24(1):131-133
省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是英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英汉省略虽具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汉互译时,要通过保留、增删等手段在译文中实现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3.
胡桦 《科技信息》2011,(33):404-404,405
因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以造成了在语篇衔接方面的差异。从连接词的使用、照应语的使用和省略语的使用这三个方面,结合一些实例,来对比英汉语在衔接方面的差异,旨在更好地阅读英语文章和进行英汉翻译。  相似文献   

4.
英语重“形合”与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最重要的区别特征.形合与意合也是英语和汉语语篇组织的常用手段.该文对比英汉语言各自特点,在英汉互译时应注重策略,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普遍的层面,要深入到不同文体进行研究。通过对英汉论说文的广泛调查,发现英语论说文的显性衔接率为89%,汉语论说文的显性衔接率为79%。汉语论说文显性衔接率并不因汉语重意合而很低;英语论说文也像汉语论说文一样可以省略部分句际连接性词语。英汉论说文衔接机制的最大区别是汉语论说文显性衔接度的不平衡性,有的语篇很高,少数语篇很低;英语论说文各种语篇的显性衔接度比较平衡。  相似文献   

6.
形合、意舍是英汉两种语言最主要的区别之一。一般说来,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形合与意合的表现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正确认识形合与意合的特点,对于英汉互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个广告语篇语料库,以语篇衔接理论为基础,探究人称照应在英汉语篇衔接中运用的异同。结果表明:在英汉广告中,“it/its”和“它/它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它用作照应语的代词,“其”也是在汉语广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人称代词;英文广告主要使用代词等替代手段来衔接上下文,而汉语广告则往往是通过重复使用原词来实现衔接。  相似文献   

8.
论英汉形合和意合的差异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合与意合是任何语言所共有的两方面特征,但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在表现趋势上存在着差异。在句法结构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英汉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异质特点,阐述了这种差异对英汉翻译及翻译教学的启示,从而揭示出英汉句法结构的对比研究对英汉翻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形合与意合是英语和汉语的主要区别之一,很多学生正是弄不清楚形合与意合在句子里的表现,导致写出的英语句子不地道。本文着重分析了形合与意合在英语和汉语句子中的表现,意在让学生在弄清这个区别的基础上写出正确、地道的英语句子。  相似文献   

10.
从篇章两大衔接手段照应与替代对比分析英汉衔接习惯。两种语言在衔接上存在相同点,但也不乏不同点。这些异同点对英语学习与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与报刊的频繁使用让"犀利哥"、"数学哥"、"被子哥"等"xx哥"词迅速蹿红,这些词,或旧词新义,或新词新语新意,对当今社会语言的使用产生了种种影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xx哥"词族现象,可从中看出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词组“听了一耳朵”有两个很不同的意思:一是“听得少”,二是“听得多”。为了帮助那些学习汉语的外族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用法,对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并从七个方面指出了二者的区别以及判别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论语·宪问篇》“九合诸侯”中“九”字的注解历来众说纷纭,概括古今注家的歧解大致可分为四类:实数说;虚数说;通假说;同源通用说。从文献例证、字形、读音以及古人行文特点诸方面进行分析,虚数说、通假说虽值得肯定但有失偏颇,实数说则明显有失,同源通用说比较合理。“九合”中的“九”和“合”是同义并列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术界对“例如”该归入动词、介词还是连词的争论可谓多矣,但是不论将其归入哪个词类,都有于理不合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例如”尚未取得词的资格。从结构上来看,“例如”可以扩展成“例又如”;从意义上来看,“例如”是“例”和“如”语索义的简单相加而非融合。这都符合当前学术界对于词组的判定。  相似文献   

15.
江西赣方言的"吃价"是个性质形容词,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吃价"在江西赣方言中分布较广泛,也在吴方言中存在.它是否能像"忽悠"等词一样在全国用开,乃至进入到普通话中来,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相似文献   

16.
副词“马上”的产生与古代通信的发展关系密切,可能的发展过程是:马上(马背上)→马上差人+VP(差遣人员骑在马上传递信息)→马上(差人)+VP→马上+VP→马上飞递→马上(时间副词)。“马上”由方位词组演变为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说是→个词组特性不断弱化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同时,通过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把副词“马上”的产生时间由元代推后到清朝中后期,纠正了前人和某些大型语文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日语学习者使用日语进行交际时,采用的交际策略中包括“聞き返し”。本研究以中国学习者使用的“聞き返し”为切入点,研究其使用倾向。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习者使用“聞き返し”的频率为每1分钟3.26次,其中,每1分钟使用“对虑·聞き返し”2.16次,远高于尾崎(1992)的0.5次和猪狩(1997)的0.84次。而其他研究者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回避·聞き返し”,其每1分钟使用次数则是1.10次。另外,从日语语言水平来看,日语语言水平越高的学习者,使用“对店·聞き返し”的倾向越高,使用“回避·聞き返し”倾向越低。与先行研究中所显示的结论有所不同。本论文无意推翻先行研究中的结论,旨在倡议在中国的日语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加强日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向上看"是指人把目光投向上方,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8个词项、三种结构模式来表达此义位。"向上看"概念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兼具两个相反义的词很多,在这些词中,有一类兼具“授”、“受”两个相反义。“授”即“给予”、“交出”、“付给”;“受”即“索要”、“收取”、“接受”。这类词两个相反义的形成与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有关。因为“授”、“受”是一个交接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可以相互引申。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以"生命"为中心,重主体性与内在道德性;西方哲学关注的是"自然",以知识为中心,重客体性。佛教天台宗之"一心开二门"的思想可为中西哲学的会通理论上提供一个整体架构。真如门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智思界,生灭门则相当于感触界。在现象界方面,中国哲学须开出知识论;在智思界领域,西方哲学须开出以智的直觉之呈现来通透二界隔阂的无执的存有论。总之,中西哲学会通达到的理想哲学状态即以良知之一心(以智的直觉的形式)开出感触界与智思界之二门的哲学形态,也即是儒家哲学之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