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广东省内西、北江洪水长期预报,发现某些预报的洪峰出现时间,恰好与影响该省的各场热带气旋吻合。影响西、北江形成洪水的热带气旋不会遗漏,而不影响西、北江流域的热带气旋在预报图中不反映出来,从而探索出在做洪水长期预报的同时,又可作出对热带气旋的登陆时间、地点、风力等级和大致灾害程度的预报。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热带气旋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选取1851-1870年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样本,按照热带气旋在不同海域的路径差异分成5个区域,利用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气候持续法,建立预报未来气旋中心位置的模型,对1871-2010年每个区域的气旋进行路径预报。根据预报结果与实际数据的误差分析每个区域的预报难度,利用小波分析法找出预报难度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域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难度呈现从南向北以及从东向西递增规律,靠近大陆区域的部分热带气旋路径发生转折,这些区域的预报难度有所增大。中高纬度区域是气旋路径有旺盛期向衰亡期转折的区域,影响气旋路径的因素较多,该区域气旋路径预报的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预报业务系统是我军第一个覆盖整个西北太平洋、南海和我国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预报业务工作平台。热带气旋是破坏性极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常常给军事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本系统的研制成功极大提高了我军热带气旋监测、分析、预报水平 ,增强了军事气象保障能力。(1)系统集资料接收处理、热带气旋定位定强度、热带气旋路径、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热带气旋警报发布、预报结果分析和历史资料检索统计等功能于一体 ,全面实现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监测、分析、预报和警报的自动化、客观定量化和业务化。(2 )在运用多种客观预报方法的基…  相似文献   

4.
把变分同化中的伴随方法应用于热带气旋路径预测的统计动力预报方案(SD-90)中,利用前面时刻热带气旋中心位置的观测值,同时确定出初始速度和气压梯度力,然后进行预报.理想试验表明,热带气旋路径无明显转向时,该方案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当热带气旋路径有明显转向时,随着同化时段内的热带气旋路径(作为观测值)趋向于转向处,该方案的预报误差会加大,其主要特征是预报路径的方向有较大偏差;当同化时段内的热带气旋路径(作为观测值)离开转向处时,该方案又趋向于有较高的预报精度.最后结合最优控制思想,对9807号台风进行了同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利用CMA提供的1998年~2007西北太平洋(含南中国海海域)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影响我国沿海商船航线的热带气旋的10年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与热带气旋的年生成个数变化率相比,热带气旋对我国沿海商船航线的影响频次相对比较稳定,其中进入东海水域的热带气旋对沿海商船航线的影响最为频繁,影响严重的区域为宁德、福州到香港、汕尾一带沿海水域.影响研究区域的热带气旋的个数及其占西北太平洋总生成气旋的百分比均为下降趋势,但是热带气旋影响时间成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1960~1990年5~10月移进或生成于120°E以西15~23°N海面上的南海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它们的季节活动规律及对红河州影响的移动路径.探讨了热带气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其它天气系统配合对红河州的影响过程,并从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区域划分,给出了热带气旋进入第一影响区和第二影响区后未来48?h内的降水概率,从而建立起路径预报判别指标与未来24?h的路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7.
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径流分配的时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西北江三角洲径流特征,研究了西北江网河主要河口分流比的变化,重点分析了西北江三角洲控制站三水和马口站的径流分配及其变化,给出了北江三角洲控制节点汊河年平均分流比.近10多年来西江向北江三角洲分流增加显著,这种增加导致三角洲腹地洪水威胁加大,但对腹地水质改善和水资源利用有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南沙永暑礁1991~2003年共13年的热带气旋资料、逐时潮位资料和潮位预报资料,利用经验统计预报中的极值预报方法对永署礁的风暴潮增水极值预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对从永暑礁右侧经过的热带气旋引起的增水极值的预报,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将北江流域按区域下垫面特征进行分区,建立起各单元区产汇流模型,并与北江干流非恒定流水力学演算模型耦合,形成适合北北流域洪水特点的实时洪水预报模型,用北江“94.6”洪水验证的结果表明,模型预报精度较高,最后,还指出了模型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模型。针对机理建模和神经网络建模无法提供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的有效解决方案,研究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回归模型。利用给定的热带气旋数据集,使用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的方法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进行了参数优化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热带气旋强度的12,24,48和72 h的预报模型,都满足了预定的误差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历史文献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引用历史洪水资料和实测洪水资料,分析了公元773年以来嘉陵江下游洪水的概况、洪水时间分布规律及洪水叠加组合规律。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1870年以来嘉陵江下游已确认的较大洪水共有11次,居前三位的分别是1870年、1903年、1981年的洪水;2)嘉陵江下游洪水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主要发生在6~9月;3)嘉陵江下游洪水主要受涪江、嘉陵江和渠江三江的影响,三江洪水的叠加对嘉陵江下游洪灾的形成影响重大。嘉陵江下游经济发达,城镇和人口密集,加强该区域洪水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嘉陵江下游地区的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岚漪河流域的概况和几何特征,分析了岚漪河流域的暴雨洪水特征,对用于防洪水文分析计算的暴雨洪水特征和洪水基本资料进行了审查分析和还原修正。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长江中游洪灾是其他形水系缺陷,流域环境恶化,堤防修筑草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历史时期相比,现代大型水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地形水系的缺陷,但与此同时,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堤防抗洪能力依然薄弱,人类环境管理失败所致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依然是长江中游洪灾的根本原因,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战略是减轻长江中游洪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乌兰木伦河王道恒塔水文站采矿前后河道汛期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及泥沙颗粒粒径等资料的分析发现,与采矿前相比,采矿后同雨量下河道汛期径流量有所增加,但汛期输沙量、汛期径流和输沙量的关系、汛期含沙量以及泥沙颗粒大小等都没有变化。采矿对河流泥沙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汛期日洪量大于0.1×108m3的大洪水中。1988和1989年两次大洪水的日均含沙量较采矿前同级流量洪水的日均含沙量增加了88.7%。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high-resolution elemental scanning of core YD0901, taken from the subaqueous Yangtze River delta, a 600-year flood history was reconstructed for the Yangtze River drainage system. Zr/Rb ratios were chosen as a proxy for Yangtze River floods. Zr resides mainly in the coarse-grained minerals, and Rb is found in the fine-grained minerals. When floods occur, the discharge of the Yangtze River increases, which carries more coarse-grained minerals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Therefore, deposition of coarse-grained minera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relative to fine-grained minerals on the subaqueous delta, and subsequently the Zr/Rb ratios also increase. The higher the Zr/Rb peaks, the greater number of coarse particles deposited by saltation processes. Zr/Rb peaks correlate very well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for Yangtze River floods. Especially at about AD 1870, the Zr/Rb ratio reached a maximum value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treme flood even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AD 1870, as indicat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esults show that floods have occurred at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when,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y, floods occurred once every 4 years. In addition,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Zr/Rb ratio showed that there is close link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floods and ENSO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6.
广东西江北江洪水联合概率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opula函数分析了由思贤滘连通的广东西江水文站 马口和北江水文站 三水构成的两个样本的洪水联合概率分布特征,获得如下结论:经过优选的马口、三水洪水边缘分布可分别由P-III型和GEV表示;拟合优度检验指标表明二者的最优连接函数均为Archimedean copula类的Gumbel-Hougaard Copula;重现期介于10~500 a之间的马口、三水洪水边缘分布与联合分布的洪水设计值相对差值大约介于0.6%~1.5%之间;基于条件概率计算的两站相同设计频率洪水的遭遇概率都大于88%。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预测的精度,尤其是冰凌中长期预测的精度,基于工程模糊集、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与组合预测理论,提出了系统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给出了黄河内蒙段冰凌三种单一预测模型的非线性组合预测值.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物理意义明确,数学推导过程严谨,预测精度高于任意单一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频繁的水旱灾害和严重的水污染是治理淮河的两大难题,入洪泽湖口以上的淮河干流区尤其突出。通过分析近年来淮河干流区的水质情况,对淮河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从总体上看,淮河流域的水污染仍十分严重,防污治污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黄河内蒙河段洪水过程及河床冲淤过程分析,探讨了支流洪水对河段河槽萎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根据降雨和流域内水利工程的现状应用情况进行降雨径流与洪水过程预报研究,同时对息县、鲁台子、蚌埠、蚌埠以下淮北以及淮南流域进行参数率定.预报模型在2003年淮河大洪水预报中进行了检验,取得了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