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造成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大致可概况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包括环流条件、地形差异、水系因素等,后者诸如森林的破坏性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围湖垦殖使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等.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或干扰,改变了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向和速度;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类活动的影响就越深刻.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流域环境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到了现代,这些影响愈加明显.提出洪涝灾害的防治对策应做好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长江中游自然灾害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长江流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长江口的赤潮、长江水质污染、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流域内人群健康等问题;论述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森林植被的锐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洪灾和地质灾害的基础,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了长江水质的污染和长江口的赤潮,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得濒危物种增多,城市化增加了洪灾损失;提出了保护和恢复长江流域和谐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增加环境建设的投入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重视森林植被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的生态环境因素与生态减灾对策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鄱阳湖区日趋严重的洪灾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重要 因素,通过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围湖造田等问题的分析,探讨洪灾与生态环境退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从全流域,大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1长江中游地区水资源的特点长江中游流域面积68×104km2,水资源分区包括长江中游干流区、汉江水系区、洞庭湖水系区与鄱阳湖水系区,水资源的特点是降水与径流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长江中游区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而平均年径流深663....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了近年来由于中游地区用水量的增加,造成下游水资源短缺,使原已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一系列生态问题不断涌现,威胁着下游绿洲的生存.提出当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人们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所造成的,其原因是人为的,同时提出了现阶段防治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基本措施,以供流域综合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保证荆江防洪安全。几十年来长江中游河道泄洪和湖泊调蓄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关键控制点城陵矶洪水位抬高,使得洞庭湖和城陵矶附近防洪形势更加严峻,对三峡水库控制下的下荆江也构成较大威胁。本文依据三峡梯级和长江上游水库群数学模型、长江中游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了当前条件下的1998、1954年全流域洪水。结果表明,1954年全流域洪水长江中游需要分洪量显著增加,当前建设和规划建设的分蓄洪区规模偏小,城陵矶高洪水位壅高下荆江水位、监利等地洪水位超出堤防设计水位,三峡水库全面拦洪条件下的长江中游防洪形势仍十分严峻。下荆江在1954年洪水条件下存在较大危险,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历史资料和现代记录均清楚地表明,长江中游旱灾的发生频次和灾情与洪灾基本相当,中下游地区既是水灾的高发区,又是旱灾高发区.旱灾和洪灾多以2a为周期交替出现,常常是水旱同年.旱灾不但分布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其灾害损失不容忽视.20世纪中后期,长江中游水旱灾害呈明显的加剧趋势,其原因主要与生态环境变差,蓄洪空间减少和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重防洪、轻防旱等有关.建议:(1)转变传统的“防洪抗旱”观念为“防洪防旱”;(2)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参照,建立防洪防旱并举的河、渠、湖、塘网络系统;(3)扩大湖泊蓄水能力;(4)建立农田深沟深塘排蓄水系统.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8年长江洪水量级大,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主要受灾地区实地考察,认为1998年长江洪灾的根源是由于森林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所致。笔者仅就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护林工程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环境伦理的武威市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伦理是发达国家取得环境治理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我国当前环境治理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环境伦理学是人类社会的行为的范式,用以调节人们的行为,只有建立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将环境伦理道德内化为环境保护的动力,才能解决好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问题.石羊河流域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致使红崖山水库入库流量逐年减少,下游民勤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同时,由于大量的污水排放,导致厂水库的水质恶化.水库入流量减少、水质恶化加重了下游民勤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位于中游的武威市,为缓解和改善民勤生态环境,在建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念的基础上,以水的内在价值和环境公平原则为约束,积极调整和改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使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区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实现区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和探讨堤防保护区洪灾风险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制作洪灾风险空间分布图,为洪灾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以描述洪灾事件、计算发生概率、评估洪灾损失、度量风险大小为主线,首先通过特定原则下的河段划分处理失事位置不确定性,通过选取若干典型重现期洪水反映水文不确定性,通过对各河段典型重现期洪水发生时不同失事状况下的淹没场景进行随机模拟反映堤防失事状况的不确定性,建立了一套综合考虑水文不确定性和防洪工程不确定性的堤防保护区洪灾风险空间分布研究框架.以长江城陵矶-汉口河段左岸堤防保护区为研究区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制作的研究区洪灾风险图综合表达多种了多种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量揭示长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为进一步优化景观格局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江中游是我国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进行湿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影响,长江中游湿地生态呈现恶化趋势,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正常演化和湿地功能的发挥.必须大力加强湿地生态恢复研究,采取积极的生态恢复措施,据此,提出了长江中游湿地恢复的基本目标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部植被建设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主要河流长江、黄河都起源于西部,近年来,由于生态恶化造成的沙尘风暴及洪涝灾害不断给全国造成影响和威胁,因此,西部的植被建设必然是关系全国整体生态环境的大事.  相似文献   

14.
浅谈长江江西段堤岸的治理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析江西长江堤防建设的历史过程出发 ,探讨了长江堤岸存在的洪涝灾害、岸线崩塌、人为影响等问题 ,并提出了治理、保护长江堤岸的几项措施 .  相似文献   

15.
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柱  黄精明 《江西科学》2001,19(3):181-18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它又是通过吞吐型湖泊,对长江洪水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调蓄功能。因此,在鄱阳湖区实施生态建设,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保护与合理利用其湿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对于江西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鄱阳湖退田还湖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并与调蓄洪水、控制水旱灾害和血吸虫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这一课题提出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堤防存在的问题与防洪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多年在湖北省堤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荆江堤防和江汉中下游堤防存在的六大问题-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堤防安全性系数不高、沿堤老化的排水设施(涵闸、泵站)病险多、河道防洪系统存在缺陷、防汛抢险的通道局部不畅;提出了防洪减灾的措施-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水库调蓄、易发生洪水的低洼区及湖区建设规划、城市防洪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grain size analysis and high-resolution elemental scanning of core YD0901, taken from the subaqueous Yangtze River delta, a 600-year flood history was reconstructed for the Yangtze River drainage system. Zr/Rb ratios were chosen as a proxy for Yangtze River floods. Zr resides mainly in the coarse-grained minerals, and Rb is found in the fine-grained minerals. When floods occur, the discharge of the Yangtze River increases, which carries more coarse-grained minerals into the East China Sea. Therefore, deposition of coarse-grained mineral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relative to fine-grained minerals on the subaqueous delta, and subsequently the Zr/Rb ratios also increase. The higher the Zr/Rb peaks, the greater number of coarse particles deposited by saltation processes. Zr/Rb peaks correlate very well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for Yangtze River floods. Especially at about AD 1870, the Zr/Rb ratio reached a maximum value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treme flood event"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AD 1870, as indicated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Results show that floods have occurred at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ver the last 600 year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historical records when,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y, floods occurred once every 4 years. In addition, 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Zr/Rb ratio showed that there is close link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floods and ENSO intens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