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和山东实际情况,本着使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系统要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同步发展,使综合效益和复合效益最大的原则,运用AHP法构建了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997-2011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997-2008年,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2009-2011年,由于人口、环境压力增大,系统协调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如何实现安徽省农业经济稳定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寻求实现健康有序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构建方式.通过构建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6年安徽省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从2005年以来安徽省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分别由2005年的0.19、0.30增加到2016年的0.77、0.76.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完成了从失调阶段到初级协调阶段的转变,耦合协调度由0.35增加到了0.62.要更好地发挥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建设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并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贵州省2010—2017年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经历了严重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及良好协调5个阶段,当前乡村经济综合评价值大于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较低,且上升幅度小于乡村经济。2011年以来贵州省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处于生态环境滞后型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的研究视角出发,构建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进行测度,并用GM(1,1)模型对结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3-2012年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3-2012年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状况良好.根据发展状况,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且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指标,运用熵权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6年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值整体上高于生态环境得分值,但各年的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和生态环境综合得分之间的差别不大,此期间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不够稳定,但是总体趋势属优质协调发展类,2012年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关系保持着稳定的良好关系,并且乌鲁木齐市近12年来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协调发展类,且协调发展度从前5年的初级协调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衡量汉中市近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方法以汉中市1996—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下的两个子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两大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协同论的思想构建协调发展模型,进而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状况。结果 1996—2009年期间,城市化发展指数每年平均上升0.17点,生态环境指数每年平均上升0.15点,研究期末协调度指数为0.12。结论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于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较低,表现为协调性总体上处于失调状态。在汉中市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旅游发展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不容忽视.厦门作为国际化花园城市、经济特区,既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也需协调好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运用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度计算模型,对厦门市2005~2009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厦门市近年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并由中度向良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构建青海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09-2019年青海省面板数据探析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和交互胁迫关系.结果显示:青海三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波动式增长趋势,总体发展不稳定,发展缓慢;青海三系统耦合度较高,耦合协调水平目前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亟须进一步提升;青海生态环境系统与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0.
厦门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市全域为研究区域,通过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建立厦门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该区域2003-2012年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层间的协调性及其两系统间的总体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协调性整体良好,且两系统间协调发展状况总体呈现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但二者协调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在近10 a间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两者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2003-2007年为城市社会经济滞后型,2008年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2009-2010属于城市社会经济滞后型,2011-2012年又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二者在相互协调发展中具有交替式上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区域要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牛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沧,建立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鲁苏浙粤四省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状态进行剖析.通过对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山东省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城乡基础建设、科教就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提出促进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系统是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区域系统的协调性与综合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发展水平.选择区域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根据集对分析的思想,对山东省91个县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与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可为山东省不同县域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宏勋  关峰  钟娟 《河南科学》2011,29(7):873-877
建设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为山东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新机遇,黄河三角洲因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其石油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借助SWOT矩阵分析法,对黄河三角洲石油工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以了解其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及外部环境的机遇、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过程中促进黄河...  相似文献   

14.
京杭运河与明代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明代京杭运河的浚通,促进了运河区域工商业的发展,进而导致一批运河城市的繁荣,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京杭运河给山东东昌府带来的经济繁荣为例,说明京杭运河的贯通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在空间层面上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永琴  刘莉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11-1322
基于2004~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引力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增长态势,但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2)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发展不均衡,黄河下游地区协同水平明显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3)黄河流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强度弱,需要强化高耦合协调地区对流域其他省区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东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分析了山东省的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及消费收入弹性的变动趋势,利用神经网络方法预测了它们2003年的值;利用变分法确定了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优消费比率;分析计算了消费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地描述山东省内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分析山东省区域差异的成因机制,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煤炭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煤炭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煤炭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形态呈现"剪刀状",二者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并逐渐从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方向发展;二者协调发展度呈现上升趋势,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优质协调、煤炭经济滞后型到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变过程,显示出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但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