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凯 《科技信息》2010,(15):414-415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迫在眉睫,都给滨州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如何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促进我市经济发展上规模、上质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3年、2007年、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经济区县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间蓝色经济区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22003年、2007年、2012年的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内存在高值、低值集聚现象,高值多集聚在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中心的北部环渤海沿岸和南部黄海沿岸地区,低值多集聚在西北黄河三角洲区域和中部内陆地区.3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在不同年份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4蓝色经济区经济差异格局演化驱动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地理区位、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石油工业发达,但生态环境脆弱,地方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应将该区建成石油、石化、牧业、渔业基地和多功能经济区.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和生态农业,建设立体交通网络.以河广公路、德桩铁路、德龙铁路在本区所构成的“干字型结构”作为生产力总体布局的基本框架,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的视角进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蓝色经济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内涵,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新媒体产业面临的技术成熟与政策破冰带来的双重机遇,分析目前潍坊市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基于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区"叠加的优势,提出潍坊市新媒体产业发展战略,为政府搭建新媒体产业平台,组织实施电视、广播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入快速建设与发展阶段,其中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依据产业集群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并通过SWOT分析得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工业产业发展较快,劣势在于产业集群层次较低、企业分布零散,产业链条较短等,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区域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机遇以及外部竞争压力大等挑战,并据此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蓝色经济区是以海洋经济为显著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现代经济功能区,在产业领域上,涉及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和海外产业。它所依托海洋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在产业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其外部性,造成对海洋环境影响和破坏。实现蓝色经济区产业的生态化,是把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产业发展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海洋产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从而促进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舒琴 《科技信息》2012,(27):169-169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山东省经济发展思路和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全省面临的重大发展议题。本文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张晶 《科技信息》2011,(25):302-302,344
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高效生态区发展规划》,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升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了东营人民多年的夙愿。今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又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为东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市以贯彻落实两大国家战略为指引,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高效生态定位,抢抓历史机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其开发和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和山东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其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在分析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背景的基础上,确定其地质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区.依据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对东营市重大工程布局的适宜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区域要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牛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沧,建立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鲁苏浙粤四省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状态进行剖析.通过对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山东省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城乡基础建设、科教就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提出促进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生态城市内涵及其特点,通过对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优势分析,阐明了生态城市建设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就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农业在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获得这一规模,投人了巨额建设资金,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本文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结构的变化,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农业结构及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原理出发,运用PREEST系统模型,建立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1996-2005年期间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指数计算,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有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战永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857-4860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经济增长同时保护环境质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现了环境质量伴随经济增长的变化关系,通过收集山东省1981—2009年三废排放与人均GDP的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了各种环境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山东省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丁浩  霍国辉  张朋程 《河南科学》2011,29(8):1002-1004
运用DPSIR模型,以指标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进行细化,分析各指标下山东省油气产业表现出的特有状态,结合状态的呈现原因和发展结果进行宏观分析,明确了状态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主要危机,最后,从战略战术层面提出了山东油气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入手,构建包括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4个主成分,并以其贡献率为权重,利用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对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区域空间发展角度,结合ArcGS处理软...  相似文献   

18.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山东省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山东省2010年17地市相关数据,选取经济和社会两个系统共30项基本指标,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系统的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山东省17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得出以下结论:山东省经济社会协调水平较低,在空间上存在由东向西明显的梯度性格局,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导致了山东省17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偏低.最后从协调发展类型的角度提出山东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山东省农业脆弱生态环境的特点,以人均水资源、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水土流失、干燥指数、农药使用量、化肥使用量、人均GDP、农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口密度、文盲率、高等教育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配各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运算和隶属度分析,将山东省农业脆弱生态环境分为较严重脆弱、中等脆弱、一般脆弱、无脆弱4个等级.评判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属于中等脆弱等级,如不加以改善,必将严重影响山东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相应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引领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继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子分离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余值法”对山东省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子进行了分离测算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增长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技术进步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二,劳动增长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投入增长,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相对较低,山东省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增长。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经济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