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隐喻以及隐喻生成机制的理解,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本质特征和主要认知理论的讨论作一分析,旨在进一步阐明隐喻现象是人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现象的认知及其意义的理解依赖于语言使用者双方所处的语境和具有的认知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贸易即战争"是英汉经济文本中最常用也是最受青睐的概念隐喻之一。文章从战争概念的诸多方面入手,从几个英汉语料库中选取丰富的含有该概念隐喻的经济文本,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本质和特点,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理解经贸活动所涉及的概念系统,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文本。  相似文献   

3.
习语是一种固定搭配或固定短语.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概念系统的产物,其本质具有概念性和系统性.习语的语义不是任意性的,与人类的认知密切相关.通过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的隐喻一转喻对情感习语进行解读,目的在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索英语情感习语的认知机制.情感习语的隐喻、转喻和隐喻一转喻的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习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  相似文献   

4.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5.
郭宇飞 《科技信息》2011,(23):206-206,221
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与传统的语言观不同,认知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在人类的概念体系中产生的,其本质是概念性的和系统性的,而非语言性的;习语的语义也不是任意性的,而是有理据和动因的。隐喻、转喻和普遍知识三种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习语语义提供了概念理据,其中隐喻概念是我们理解习语的最重要认知机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习语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习语的语义,促进英语习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空间维度词“深、浅”的认知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隐喻原理分析空间维度词“深、浅”的初始意义及其向不同概念域的投射过程和投射依据,说明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秋月 《科技信息》2009,(14):211-212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据的。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从空间关系的视角探讨了汉语中“前”的语义网络构建,试图以具体的语言事实检验空间概念及其空间意义拓展的观点。文中指出,在汉语中,“前”所投射的主要目标概念.为相对抽象的时间域,与“前”有关的词语用于隐喻抽象概念的为数众多,这验证了认知语言学中意义是概念化的结果的观点,说明空间概念作为人的经验之一构成了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基本的空间意象图示是人们对抽象领域概念化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冷"和"热"两个词的概念隐喻,发现"冷"和"热"投射的目标域都涉及到情绪域、态度域、场景域、颜色域、战争域、疾病域,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总体而言,"冷"和"热"两个词隐喻投射呈现的是一种异同共存、同大于异的关系,基本呈对称分布,说明这两个词在构建抽象概念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当。同时,还概括了这两个词构造隐喻的句法构成形式和语义结构,模拟了一个隐喻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语言的意义构建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部分多义性可以看作隐喻化的结果.学习型词典若能吸收现代隐喻的研究成果,在词典中反映隐喻的认知本质,揭示词义间的隐喻理据,能大大提高学习者准确理解和运用词汇的能力.因此,通过对几部主流英语学习词典隐喻术语的定义、隐喻标识的运用以及特色专栏的设立进行比较,认为隐喻认知观在学习词典中尚未得到充分反映,并建议如下:学习词典对隐喻术语的定义增加认知隐喻的内容:像<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开设隐喻专栏,建立起概念隐喻模块;释义前添加括号说明或使用"fig"、"M→"等隐喻标识揭示词义间的隐喻延伸;对义项繁多的多义词,可提供语义扩展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
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工具,它有其深刻的认知理据,是人类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从一个词的原型意义向其他意义扩展的过程.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加深人类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