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次采用井排平行于人工裂缝延伸方向、排距 1 5 0 m、井距 45 0 m的矩形井网对安塞油田坪桥北区特低渗透裂缝型油藏进行了注水开发部署 .注水开发试验表明 ,井网部署合理 ,人工裂缝是影响注水开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针对超低渗油藏水平井开发面临的稳产问题,在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见水、见效分析及开采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合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1)人工压裂缝三维空间拓展范围是注采井网设计的基础;(2)井排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3)井网以侧向驱替补充能量为主;(4)提高水驱控制面积比,优化井距、排距和水平段长度;(5)提高单段改造强度,缩小段间距,实现缝间储量的有效动用。以注采井网设计的基本原则为基础,采用矿场统计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水平井开发效果的技术方向和政策:(1)提高水平井单段产量;(2)提高井网压力保持水平,优化井距为500~600 m,I类、Ⅱ类,Ⅲ类油藏水平段长度分别为500~550,450~500和400~450 m,I类、Ⅱ类、Ⅲ类油藏排距分别为150,120~130和100~120 m;(3)采用小水量温和注水的技术,分类优化单井注水强度;(4)水平井合理初期产量根据存地液量、排距和水线推进速度的关系来确定,合理生产流压注水未见效前略大于饱和压力,注水见效后保持不低于饱和压力的2/3。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柴达木南缘小灶火冲洪积扇在特有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分析大量水文地质勘探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极富水地段布置探采结合井,建立地下水数学模型,应用Visual MODFLOW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水源地地下水开采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所建模型与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吻合;(2)预测评价小灶火水源地2. 0×104m3/d的地下水开采量有保证;(3)最佳开采井布设方案为7口开采井,单井开采量2 857. 14 m3/d。研究结果可作为小灶火水源地地下水资源开采的依据,对同类型洪积扇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评价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B_4C粉末的气流粉碎及烧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气流粉碎对B4C粗粉 (比表面积为 0 5 2m2 g,中位粒度为 2 0 4μm)进行粉碎实验 ,研究了气流粉碎次数对粉末性能、压坯密度和烧结密度的影响及成形压力和烧结温度对B4C烧结密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当粉碎次数达到 3次后 ,可获得中位粒度小于 1μm的B4C超细粉末 ;经过 4次气流粉碎的B4C超细粉末 ,其比表面积为2 5 3m2 g ,中位粒度为 0 5 6 μm ;该粉末于 2 2 5 0℃无压烧结 1h ,其烧结密度为 2 0 7g cm3 ,达到理论密度的82 .5 % ,平均晶粒粒度为 5 0 μm .可见 ,气流粉碎能改善B4C的烧结性 .  相似文献   

5.
以胜坨油田坨7断块沙二段91层为例,进行夹层三维空间分布随机建模研究,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综合研究区内的钻井、测井资料,共识别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夹层。通过对各种模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优选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研究区内建立夹层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模型分析显示,钙质夹层分布范围最广,泥质夹层次之,物性夹层最少。泥质夹层平均厚0.6m,延伸距离50~105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5km2,分布密度范围为0.11~0.63m/m,分布频率范围为0.52~1.24个/m;钙质夹层平均厚0.4m,延伸距离40~180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8km2,夹层分布密度范围0.15~0.76m/m,分布频率范围为0.61~1.39个/m;物性夹层分布范围小,数量少,对剩余油产生作用小。在2-163、3-33、5-228、4-10、7-221、5-213等井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在这些井区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6.
岩溶含水介质的地下水模拟与应用是水文地质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基于Visual Modflow软件平台,选用重庆观音峡背斜东翼静观片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内3口地热井(ZK1、ZK1-1、ZK3)多次抽水试验资料,建立数值模拟模型,预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新增地热井与已有ZK1井井间干扰程度。结果表明:当新增井与ZK1井的距离和新增井开采量分别为1km和500m3/d,2km和1 000m3/d,5km和1 500,2 000,2 500m3/d时,对ZK1附近流场均无影响;当新增井与ZK1井的距离和新增井开采量分别为1km和1 000m3/d,2km和1 500m3/d,5km和3 000m3/d时,ZK1井水头分别下降19,13和8m。说明地热井井间距越小,开采量越大,对相邻井产生干扰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同时说明利用Visual Modflow模型模拟地热水流场特征,预测地热井干扰程度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陕北浅层低渗油田伴生气储量计算、预测及利用(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陕北浅层低渗透油田伴生气基本上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既浪费资源 ,又污染环境 ,以陕北川口油田为例 ,运用容积法计算得出陕北川口油田北区 2 7.84km2范围内 ,伴生气地质储量为 4.94× 1 0 8m3。据南 47井、南 70井和白 2 2井原油地层水及 PVT分析化验资料 ,运用物质平衡法确定其伴生气采收率分别为 71 .5 6 % ,75 .0 2 %和 74.94%。在此基础上得出 ,该区伴生气可采储量为 3 .6 5× 1 0 8m3 ,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应用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含有溶解气的各类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进行冷采 ,以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的技术 .施工中对稠油井采用强力射孔技术和设计精良的螺杆泵系统 ,通过以砂带油方式开采稠油 ,实现稠油冷采 ;在河南油田得了较好的效果 .单井产量一般可达 3~ 5 0 t/d,是常规降压开采的数十倍至数百倍 ,日产油比蒸汽吞吐提高 1~ 3倍 ,采收率一般可达 8%~ 2 0 %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中含有溶解气的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将出砂冷采技术应用于低周期蒸汽吞吐井中 ,进一步拓宽了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
耐高温厌氧纤维素菌对吸附原油的剥离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石油原油的开采经历了几个阶段 :原油自压开采 ,注水水压开采 ,注剂 (化学、物化 )辅助开采 .随着原油开采的枯竭 ,油井中原油大部分呈与岩石附着状 ,极难采出 ,许多油井采用注入大量水和化学与物化注剂等均不能增加出油 .近来 ,极端耐热纤维素菌在原油开采中的特殊辅助作用引起了微生物学界和石油界的广泛重视[1]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 邦 2 ,邦 6及V等 3株菌从温泉等热源地区富集分离 ,均属耐高温厌氧纤维素细菌 .1.1.2 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为PM培养基[2 ] .剥油实验培养基配方 (g/L) :NaNO3 0 .5 ,MgSO4 ·7…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河南双下油田地质构造复杂 ,油层非均质性严重 ,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 ,层内、层间、平面三大矛盾更加突出 ,产油量锐减 ,严重制约油田开发效益的问题 ,采用添加了部分聚合物的钠土 (蒙脱土 )为调剖剂的调剖技术 ,对 1 0口注水井实施钠土调剖堵水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工艺成功率达 1 0 0 % ;注水启动压力平均上升了 2 .74MPa,吸水指数平均下降了 39.32 m3 /( d·MPa) .实施调剖两年间累计增油 3783t,累计降水 32 783m3 ,平均含水下降 1 .7% ,平均有效期过 1 80 d,共获经济效益 30 0 .35 3万元 ,投入产出比为 1∶ 5 .4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德阳市絮凝沉淀-人工湿地-地下水回灌系统运行各阶段的水质处理效果与开采供水的可行性,开展了水质分析、絮凝沉淀试验、人工湿地水处理试验、入渗试验、抽水试验、数值模拟等多项前期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绵远河水的浊度、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总大肠杆菌、细菌总数指标是系统重点处理的水质指标,研究场地内地下水质量总体良好;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的最佳投加量为5. 3 mg/L[以三氧化二铝(Al2O3)计],沉淀时间不小于1. 5 h;单个入渗池运行时理论入渗量可达13 574. 4 m3/d;三口开采井的开采量可达3 960 m3/d;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入渗水从入渗补给池到开采井含水层有充足的时间杀灭病菌和病毒,开采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入渗池的垂向入渗补给量。综合研究表明,系统运行水质主要控制指标理论上均可达到设计回灌水质要求,供水量可满足设计要求,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系统运行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持续开采地下水;试验结果为校正地下水数值模型、系统的改进、系统全面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阿布扎比陆上Bab油田为巨型碳酸盐岩油田,地质储量250亿桶,纵向上发育的6个油气藏,平均有效厚度(6~50)m,平均渗透率(2~20)m D,孔隙度7%~30%。主力油藏Thamama B于1963年投入开发,先后经历衰竭式和注水开发但处于低含水中等采出程度阶段,其他非主力油藏基本未动用。根据该油田6个油气藏地质特点和油藏参数,进行了EOR技术初步筛选,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确定的各油藏CO2混相驱压力,证实CO2驱在Bab油田较好的适应性。室内驱替实验研究表明,CO2WAG混相驱可提高采收率25%。无论是否有前期水驱,都是最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同时,利用Bab油田各油藏相关资料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参数的合理区间:气水比范围1∶2~1∶3之间,注入时机为含水小于60%~70%,水平井注采井距和油藏物性及厚度关系密切,范围在(250~750)m之间,CO2注入速度(150~400)t/d,CO2净利用率(3.5~7.6)MSCF/bbl,驱替结束后约50%~60%的CO2滞留在油藏内部。各油藏典型区块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相对水驱开发,CO2WAG混相驱可提高采收率12%~18%,含水下降5%~10%,稳产期延长4~7年。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优化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井压裂施工工艺,对井田内24口煤层气直井产气情况和压裂施工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煤层气直井压裂施工对其产能的影响,并将产能效果较好的气井压裂施工参数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发现,在煤储层地质因素一致的情况下,影响压裂效果的主要工程参数有施工排量、压裂液用量、加砂强度以及砂比等。大佛寺井田煤层气直井采用活性水压裂液,支撑剂为石英砂,压裂施工排量为5. 4~8. 5 m~3/min,压裂液用量616. 00~1 193. 25 m3,加砂强度为3. 26~13. 00 m~3/m,砂比为6. 9%~17. 1%.结合气井历史排采资料和相关地质资料,以日均产气量和稳定日产量1 000 m~3为压裂效果产能下限,得到适合大佛寺井田煤层气直井的压裂参数优化配置,建议压裂工艺优化方案设计如下:施工排量建议为8~10 m~3/min;细砂段塞1~2个;压裂液用量建议为950~1 100 m~3(前置液占25%~40%);加砂强度建议为5~7 m~3/m(煤厚 12 m)或8~9 m~3/m(煤厚12 m);砂比建议为10%~11%;支撑剂中中砂/粗砂比值建议为2~3.该方案可为井田后期煤层气井的压裂施工提供一定的工程依据。  相似文献   

14.
Ⅲ4411工作面,位于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朱庄煤矿三水平四采区行人上山右翼,为右翼第六区段。工作面机、风巷设计净宽2.8m,净高2.3m;切眼净宽5.1m,净高2.4m。煤层直接顶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厚1.5~2.0m,老颀为细砂岩,厚度4.0~6.0m,从岩性看顶板较完整,为Ⅱ类顶板,直接底为灰黑色砂质泥岩,厚度2.0m左右,与5煤层间距6.0~7.0m。根据相临工作面揭露,  相似文献   

15.
两相UASB反应器相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蔗糖为基质 ,采用连续进水的方式 ,研究两相 UASB反应器的相分离 .结果表明 ,控制酸化相 p H值为 5 .5 0~ 6.0 0 ,可得到满意的相分离效果 .运行 80 d后 ,酸化相颗粒污泥直径为 2~ 8mm ,污泥浓度为 73.61kg.m-3,COD去除 的产气率 74 0 .0 m L .g-1,COD容积负荷为 116.0 6kg.(m3.d) -1;产甲烷相颗粒污泥直径为 1~ 3mm,污泥浓度为 5 3.73kg.m-3,COD去除 的产气率 614 .4 m L .g-1,COD的容积负荷为 19.91kg.(m3.d) -1.两相 UASB反应器的 COD总去除率达 93.3%,COD容积负荷为 2 0 .82 kg.(m3.d) -1.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电加热采油工艺应用效果 ,研究了常规抽油井及各类电加热井的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通过对各类井筒温度分布曲线的综合分析得出 :在电加热工艺选井方面 ,对高凝、高含蜡油井 ,应选择液量在 4 0 m3/ d以下且含水较低的井 ;而对于稠油井应选择供液能力较好且含水较低的井 .在选择加热方式、加热功率及加热深度时 ,应根据油井工况综合分析 ,结合各类电加热方式的不同特点 ,依据井筒温度分布曲线 ,合理设计各类电加热井的工作参数 .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较好解决了稠油及高凝高含蜡油的开采问题 .  相似文献   

17.
勃氏甜龙竹的组培快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勃甜龙竹新萌发的嫩枝为外植体.初始培养基为3/4MS 6 BA2 0mg/mL KT1 0 蔗糖20g/L(单位下同),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基为3/4MS 6 BA2 0 NAA0 05mg/L(单位下同) 蔗糖20;生根培养基为1/2MS NAA3 0 IBA5 0 蔗糖10,每一过程为20~30d,丛生芽20d继代1次,不定芽增殖3~5倍,生根约30d左右,生根率约为75%~80%,无菌苗移栽成活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用于DNA提取的刺桫椤叶片组织保存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一种由 1 .5 % SDS,1 0 0 m mol/ L Tris( p H8.3) ,5 0 m mol/ L EDTA( p H8.0 ) ,5 0 0 m mol/L Na Cl和 5 0 0 m mol/ Lβ-巯基乙醇组成的 SDS提取液保存野外采集的刺桫椤 ( Alsophila spinulosa)叶片组织 ,结果表明 ,保存 7d、 1 5 d、 30 d、 90 d、 1 80 d(室温下 )的刺桫椤叶片组织提得的 DNA分子量与鲜叶一致 ,均大于 4 8kb,得率为 6 0 0~ 1 2 0 0 μg/ g· FW.采自同一植株不同保存时间的叶片组织获得的 DNA用于 RAPD分析 ,结果完全一致 .用该方法保存的 8个刺桫椤天然居群的 91份样品 ,提得的 DNA已用于基于PCR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相似理论,应用方程分析法推导出矿井热害治理协同地热开采相似模拟所需满足的相似准则,得出缩尺模型与原模型之间各参数相似比尺。利用COMSOL数值软件建立2种尺寸模型分别求解,验证建立的相似准则准确性。按1:100的几何缩尺比例搭建相似模拟实验系统,该系统包括巷道通风系统、地热开采系统和监测系统,用于研究矿井岩层地热开采过程中采热流体流动传热规律以及地热开采对通风巷道热环境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岩层注水采热过程中逐渐降低巷道围岩温度,减小巷道内风流升温幅度。当岩层注水54 min时,巷道内风流升温幅度比不注水时降低1.5℃。采热井负压抽水采热促进岩层内热传递,使岩层降温区域加速扩大。注入井注水采热对巷道风流温度的影响可以分为通风换热、围岩快速冷却、风流温度稳定3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青华煤矿,至今已有10年,年产原煤10万吨左右,主要开采新兴煤矿的边角残余块段及高灰分煤层。近几年来,该矿在在民房下采煤,按照设计条带式开采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1矿井概况青华煤矿新三井位于小七队村西南隅,地形为北高南低丘陵缓坡状,地面最高标高+241m,最低标高+205m,一般标高+220m。该井开采上侏罗系鸡西群城子河组上部层的煤层,23#煤层。煤层顶板为细砂岩,局部地方有0·4m厚的泥岩伪顶,底板为细砂岩,煤层结构单一,纯煤厚1·6-1·7m,不含夹石。煤层产状平缓,走向近东西,倾角3-5度。2条带式开采法2·1基本概念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