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粘土1和粘土2在弱还原气氛下对兰炭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并通过XRD和SEM-EDX重点考察了添加粘土1前后兰炭灰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的矿物演变.结果表明,加入15%粘土1或14%粘土2后,兰炭灰熔点均可提高至1 250℃以上;兰炭灰熔点低的主要原因是形成了低温共熔物,而加入粘土1后,灰渣在熔融过程中生成莫来石,莫来石既能起到骨架作用,又延缓低温共熔物的形成,从而提高灰熔点.  相似文献   
2.
在闽南侨乡,有两个独特的亭名、两座奇特的建筑物吸引着古今中外游客,这便是在全国少见的“太子亭”。“太子亭”一座位于福建省南靖县奎洋乡店美村,整座亭子为木质结构。这座太子亭的来历的确与太子有关,它是清代乾隆年间建的,至今有258年了。当时的南靖县奎洋乡出了个名家庄亨阳,他担任国子监助教,教学十分出色。后来,他的一名学生(太子)当了皇帝后,为了答谢恩师,特赐建“太子亭”,并规定,官吏从亭子前经过时,必须像恭迎皇帝御驾那样“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顶礼膜拜,鞠躬而行。庄亨阳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五十七年中进士,曾任吏部…  相似文献   
3.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段隔夹层划分与展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依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的地质特点,处理了区段内1 000余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对分布于研究区段的隔夹层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共划分出8个砂层组、17个单砂层.7个隔层和9个夹层.对隔层展布及砂体单元内夹层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隔夹层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在G2,G5,G6和G7下部单元的顶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主力油层馆532,531和541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较小,剩余油饱和度较低,但可采剩余油绝对数量较大;馆51、馆52、馆542、馆55、馆56夹层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值较高,剩余油富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钻井、测井资料以及7口取心井的分析化验、试油、试采和生产动态分析资料为基础,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建立了适合孤岛油田中一区Ng5段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了有资料的762口井共9种地质参数,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的关系,并按优选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研究区内建立了夹层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模型分析显示,Ng5段夹层分布范围广,其形态、分布规律复杂,厚度变化大,平均厚度为0.61m,延伸距离为50-180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1km^2。夹层分布密度为0.11~0.63,分布频率为0.52~1.24层/m,单夹层厚度分布为0.4~5.5m,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研究还表明,在10—413,8-309,9-10和7-9等井区均有夹层连片分布,这些井区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以氯离子-三异辛基十六烷基季铵离子缔合物为活性物质,制备了聚氯乙稀(PVC)膜氯离子选择性电极.电极在1.0×10-3~1.0 mol/L范围内呈线性响应关系,检测限为5×10-4 mol/L,响应时间约5 s,漂移小于1 mV/h,平均斜率为47mV/pC.电极的重现性、稳定性良好.采用该电极测定了人造尿液和稀释尿液中氯离子的浓度.用标准加入法,在人造尿液中氯离子的回收率在96.0%~102.5%之间;在稀释尿液中氯离子的回收率在90.3%~98.5%之间.该方法的标准偏差(SD)<3%,P<0.05.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含水开发阶段地下河流相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分析难度大、非均质性突出的问题,在岩心、露头、钻井、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6)辫状河储层为例,运用M iall结构要素分析法,对储层建筑结构要素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从测井曲线提取反映结构要素的多个特征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结构要素模糊识别模型,最终编成软件,进行全区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目的储层可划分为6级层次界面、11种岩石相类型、4种建筑结构要素,其中4级界面限定的成因砂体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该软件能准确识别地下储层结构要素类型,处理速度快,实用性强。采用该软件对储层内部纵、横方向延伸进行识别,可有效地追索建筑结构的横向变化、砂体的叠置迁移,从而预测河流沉积砂体的复杂分布规律和储层非均质性,指导剩余油开发。  相似文献   
7.
以胜坨油田坨7断块沙二段91层为例,进行夹层三维空间分布随机建模研究,以探索夹层分布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综合研究区内的钻井、测井资料,共识别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夹层。通过对各种模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优选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在研究区内建立夹层三维空间分布模型。模型分析显示,钙质夹层分布范围最广,泥质夹层次之,物性夹层最少。泥质夹层平均厚0.6m,延伸距离50~105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5km2,分布密度范围为0.11~0.63m/m,分布频率范围为0.52~1.24个/m;钙质夹层平均厚0.4m,延伸距离40~180m,分布面积一般为0.01~0.08km2,夹层分布密度范围0.15~0.76m/m,分布频率范围为0.61~1.39个/m;物性夹层分布范围小,数量少,对剩余油产生作用小。在2-163、3-33、5-228、4-10、7-221、5-213等井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在这些井区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8.
渗透改变了土体的内部结构,引起内部应力状态的变化,从而改变建筑物的稳定条件。因此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如何确保在渗流作用下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渗流所引起的渗透破坏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土体的局部稳定问题。这是由于土体孔隙中的渗透水流将细土颗粒冲出、带走或局部土体产生移动,导致土体变形而引起的。另一类是整体稳定问题。由于渗水,水压力变化或浮力,导致一定范围内土体滑动而丧失稳定性。应当指出的是,局部稳定性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随着时间发展同样会导致整个建筑的破坏。本文仅讨论土体的局部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几种癌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 ,用光学显微技术、DNA凝胶电泳和Northernblot方法 ,研究了去除生长因子 (FGF和血清 )和蛇毒诱导的两个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系统中 p53、c H ras、c myc和bcl 2基因的表达 .发现去除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 ,p53基因表达显著增加 ,c H ras和c myc基因表达无变化 ;蛇毒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 ,p53基因表达显著增加 ,c H ras和c myc基因表达无变化 .在正常生长和凋亡细胞中均未检测到bcl 2基因的明显表达 .实验结果表明 :p53基因参与上述两种细胞凋亡诱导系统的分子调控 ;c H ras基因只参与去除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而不参与蛇毒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 ;这两种细胞凋亡诱导系统均与c myc基因表达无关 ;未见bcl 2基因明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过程 .  相似文献   
10.
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生长因子和向培养液中加入响尾蛇毒两种方法诱导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中 用orthernblot方法检测被片处理细胞的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正常2的细胞和用去除生长因子诱导亡垢细胞中未检测到bcl-2基因的表达,而在10μg/ml的蛇毒诱导细胞凋亡6h后bcl-2基因表达增加,并且其mRNA剪接为两条首次发现bcl-2基因在蛇毒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表达增加和剪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