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一个新的有机配体L与乙酸锰为初始反应物[L=4,5-二氮杂芴-9-[3,5-二羧基]苯亚胺],通过常规的方法合成了一个新的含有螺旋状水链的三维超分子配合物,[Mn(C19H9N3O4)(H2O)4]·7H2O(1),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9573(8)nm,b=1.34347(12)nm,c=2.06644(18)nm.化合物1展示了一个由新颖的螺旋状的水链和[Mn(C19H9N3O4)(H2O)4]构筑单元通过氢键作用而形成的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温下溶剂挥发的方法制备了组成为[Cd(HBTC)(H2O)2]n的配合物(H3BTC=1,3,5-均苯三甲酸),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9711(4)nm,b=0.90994(18)nm,c=1.3343(3)nm,α=90°,β=117.90(3)°,γ=90°,V=2.1150(7)nm3,Z=8,R1=0.0229,wR2=0.0556.标题配合物首先由中心金属离子Cd(Ⅱ)与1,3,5-均苯三甲酸以及水构成二维层状结构,其中1,3,5-均苯三甲酸的两个脱质子的羧基分别以螯合配位的模式与Cd(Ⅱ)配位,另一个没有脱质子的羧基则以单齿配位的模式与Cd(Ⅱ)配位,Cd(Ⅱ)处于一个变形的五角双锥的配位环境中.固态下层与层之间又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个新的铜配合物[{Cu(IBG)(2,2'-bipy)·H_2O}_2·5H_2O]_n,(H2IBG=1,3-二苯酰氨基酸;2,2'-bipy=2,2'-联吡啶),并且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和热重进行了表征.标题化合物属于正交晶系,P2c空间群,a=1.5335(2),b=2.3215(3),c=1.38333(19)nm,β=90.00°,V=4.9247(11)nm~3,Z=4.在化合物中,每个Cu(Ⅱ)离子与2,2'-联吡啶中的2个N原子,水分子中的1个O原子,以及羧基配体中的2个O原子配位,并形成扭曲的四角锥几何构型.2个相邻的Cu(Ⅱ)四角锥单元通过配体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该一维链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一个新的基于柠檬酸(ca)的铜配合物[Cu_2(ca)(H_2O)_2],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和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对标题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标题铜配合物的分子式为C_6H_8Cu_2O_9,分子量为351.22,单斜晶系,P 21/c空间群,a=0.69180(7)nm,b=0.97370(9)nm,c=1.44940(14)nm,β=91.262(2)°,V=0.97609(16)nm~3,Z=4,Dc=2.390 g/cm~3,F(000)=696,μ=4.396 mm~(-1),R=0.0443,wR=0.0932,GOF=1.044.单晶结构表征揭示,标题配合物中柠檬酸作为有机配体连接金属铜离子形成的一种三维骨架结构,其中柠檬酸的三个羟基和一个羟基的氧原子同时与六个铜离子配位,将柠檬酸简化为一种6-连接节点得到配合物的新颖拓扑网络{4~3.6~3}{4~4.6~6.8~5}{4}.此外,测试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并研究了其在紫外光照射下对于降解刚果红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配合物 [Cu( C2 O4) ( C1 2 H8N2 ) ( H2 O) ]· 2 H2 O.晶体结构测定表明 ,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 ,P2 1 /n空间群 .a=0 .8442 ( 4 ) nm ,b=0 .9686( 1) nm,c=1.742 4( 2 ) nm,β=10 3 .85 ( 2 )°,Z=4,R=0 .0 3 6,Rw =0 .0 47.化合物晶体结构中存在着两种分子间氢键 ,使分子间被连接 .这不但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 ,而且促进了分子间电子传递 ,对化合物磁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测定了配合物变温磁化率及 UV-VIS-NIR、IR光谱 ,讨论了相应的性质 .  相似文献   

6.
以1,4-萘二酸(H_2NDC)和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合成新型配位聚合物[Co(NDC)(bpp)(H_2O)]_n(1).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合成的配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1.204 3(2)nm,b=1.311 1(3)nm,c=1.421 55(12)nm,β=103.113(19)°,V=2.185 9(6)nm~3.配合物中Co(Ⅱ)与来自于两个1,4-萘二酸根的三个O原子、两个1,3-二(4-吡啶基)丙烷的两个N原子以及一个水分子的O原子配位,处于变形八面体环境中.Co(Ⅱ)经NDC2-桥连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与链之间通过bpp桥连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1,3-bip(1,3-二咪唑丙烷)、1,3-bdc(间苯二甲酸)和Cu(NO3)2·3H2O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二维铜(Ⅱ)配位聚合物{[Cu(1,3-bip)(1,3-bdc)]·H2O}n,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定结果表明,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10 50(5)nm,b=1.004 65(7)nm,c=1.154 67(6)nm,α=84.924(5)°,β=89.444(4)°,γ=76.505(5)°.标题配合物中每个Cu(Ⅱ)离子作为一个四连接的节点,通过1,3-bdc和1,3-bip桥联连接形成了二维(4,4)网格结构.此外,通过热重分析研究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1种Pr(Ⅲ)配合物,[Pr(2,5-pdc)(Ac)(H2O)·2H2O]n(2,5-pdc=2,5-吡啶二羧酸根),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在配合物中,Pr(Ⅲ)离子是9配位的,通过醋酸根和2,5-吡啶二羧酸根将配合物连成3D网状结构.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晶体粉末的IR光谱,UV-Vis-NIR光谱以及可见区和近红外区的发射光谱.重点研究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该配合物在近红外区表现出Pr(Ⅲ)离子的特征发射带,与Pr(Ⅲ)离子的理论发射带相比发生了红移和劈裂现象,可以从配合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中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9.
二硫醚配体2,3-二苯硫甲基喹喔啉与高氯酸银反应合成出配合物{[AgL](ClO4)(H2O)}n.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1)/a,晶体学参数:a=2.375 5(2)nm,b=2.375 5(2)nm,c=2.369 5(4)nm,V=13.371(2)nm3,Z=16.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合物为一维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羟基丁二酸铜与5-硝基邻菲咯啉反应合成了新型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Hhbd)(Nphe)]·H2O}·3H2O(其中Hhbd=羟基丁二酸根,Nphe=5-硝基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7651(3)nm,b=1.9229(3)nm,c=1.2427(19)nm,β=99.50(3)°,V=4160.4(11)A3;Z=8;最终偏离因子R1=0.0573,wR2=0.1169.配合物中每个铜(Ⅱ)原子与来自5-硝基邻菲咯啉的两个氮原子、羟基丁二酸根的三个氧原子以及一个水分子的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紧邻单元通过邻菲罗啉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链;链间籍羧基氧原子与配位水分子、未配位的羟基氧原子与羧基氧原子形成O-H…O氢键的连接拓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1.
二维层状钒氧化合物Co(bpy)(H2O)V2O6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组成为Co(bpy)(H2O)V2O6(bpy=bipyridine)的钒氧化合物,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ca21空间群,a=0.922 3(10)nm,b=1.054 8(12)nm,c=1.439 7(16)nm,V=1.401(3)nm3,Z=4,R1=0.016 4.单晶结构解析表明,化合物具有由钒-氧锯齿链{V2O6}2nn-和n个Co(bpy)(H2O)2 单元通过氧原子共价连接而形成的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2,5-吡啶-二羧酸为配体,得到了Cd(Ⅱ)配聚物:[Cd2(2,5-pdc)2(H2O)4]n(2,5-H2pdc=2,5-吡啶-二羧酸).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聚物的晶体结构.配聚物的不对称单元为Cd2(2,5-pdc)2(H2O)4,其中两个不等效的金属Cd(Ⅱ)离子均为6配位.在配聚物晶体中,Cd(Ⅱ)离子之间通过pdc2-上的羧基O原子连接,形成了具有2D结构的配聚物,氢键进一步将其连接成3D超分子.采用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研究了配聚物的表面光电性能.结果表明,该配聚物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较强的光伏响应,表明他具有一定的光-电转换能力.对配聚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IR光谱进行了测定和指认,并将SPS谱与UV-Vis-NIR吸收光谱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化合物[Zn(IBG)(H2O)3].2H2O(H2IBG=1,3-苯二甲酰二甘氨酸),并通过X射线衍射对其单晶结构进行了测定.该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C222(1),分子量Mr=431.65,晶胞参数a=0.693 01(14)nm,b=0.772 56(14)nm,c=23.006 4(6)nm,V=1.609 61nm3,Z=4,Dc=1.781g.cm-3,F(000)=888.0.由于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使得分子结构更趋稳定.通过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及XRD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螯合配体4,7-二苯基-1,10-邻菲罗啉与反丁烯二酸钠及铜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Cu(fum)(dpphen)2].CH3OH.H2O(fum=反丁烯二酸根,dpphen=4,7-二苯基-1,10-邻菲罗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4.163 8(4)nm,b=1.323 9(1)nm,c=1.936 0(1)nm,β=117.23(9)°;Z=8;最终偏离因子R=0.032 7.配合物中每个Cu(Ⅱ)离子与来自两个dpphen的4个N和一个fum的2个O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结构单元.相邻单核单元通过C—H…O氢键作用形成一维超分子梯状链,毗邻的超分子链通过dpphen上苯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形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合成两种新的超分子配合物[Co(OBT)(2,6-pdc)(H2O)2].3H2O(1)和[Ni(OBT)(2,6-pdc)(H2 O)2].2H2 O(2)(2,6-H2 pdc=2,6-吡啶二羧酸,HOBT=1-羟基苯并三唑),并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670 00(13)nm,b=1.008 0(2)nm,c=1.010 0(2)nm,α=104.21(3)°,β=106.91(3)°,γ=94.94(3)°,V=0.623 5(2)nm3,Z=2.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758 33(15)nm,b=1.133 3(2)nm,c=1.153 1(2)nm,α=104.74(3)°,β=106.63(3)°,γ=95.17(3)°,V=0.904 0(3)nm3,Z=2.配合物1和2中,中心原子钴和镍均为六配位八面体构型,两个配合物中均存在氢键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使得配合物1和2扩展为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配合物[Cu(phen)(PPh3)Cl]2.H2O,并用元素分析、紫外、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分子式为C60H48Cl2Cu2N4OP2,Mr=1 100.94,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979 78(13)nm,b=1.566 10(2)nm,c=1.846 20(3)nm,α=109.138(3)°,β=103.417(3)°,γ=103.417(3)°,V=2.584 1(6)nm3,Z=2,Dc=1.415 Mg/m3,F(000)=1 132,μ=1.035 mm-1,R1=0.101 4,wR2=0.212 2(I2σ(I))。标题配合物由两个独立的Cu(phen)(PPh3)Cl分子和一个结晶水分子组成。两个独立的Cu(phen)(PPh3)Cl分子结构相似,其中心铜()离子采用四配位的变形四面体构型,分别与邻菲口罗啉上的两个氮原子、三苯基膦上的磷原子和一个氯原子配位。标题配合物分子通过Cl与邻菲口罗啉芳环的C—H之间的非典型分子间氢键形成二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1,10-phen之间π-π堆积作用以及草酸根的配位特点形成新的配位超分子配合物。方法由反应物在溶液中直接制备。结果得到的新化合物{[N i(ox)(phen)2].5H2O}n为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1.068 4(2)nm,b=2.408 6(4)nm,c=1.038 9(2)nm,β=105.99(3)°,V=2.570(7)nm3,Z=4,F(000)=1 240.0。结论所得配合物晶体形成了二维超分子网络以及五角形环状水簇(H2O)5。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声振荡反应与溶液挥发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类具有3D结构的新型超分子配位聚合物{[Cu(4,4′-bpy)(OH)(H_2O)_2](ClO_4)·2H_2O}n(4,4′-bpy=4,4′-联吡啶).获得其单晶结构,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和循环伏安法对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为a=1.023 00(7)nm,b=1.988 8(1)nm,c=0.749 90(5)nm,β=100.403(7)°,V=1.500 6(2)nm3,Z=4.在标题化合物中,每个铜(Ⅱ)离子由2个4,4′-联吡啶的2个氮原子,1个氢氧根的1个氧原子和2个水分子的2个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CuN2O3四角锥构型.因每个4,4′-联吡啶桥联2个铜(Ⅱ)离子,故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而相邻的一维链状结构,又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联结成3D超分子配位聚合物.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Cu(C9H7O5)2(Py)2(H2O)]n(C9H7O5为4-羧基苯氧乙酸根阴离子,Py为吡啶),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 2/c,晶胞参数a=1.503(7)(nm),b=0.581(3)(nm),c=3.174(16)(nm);β=101.60(12)(°),V=2.720(2)(nm3),Mr=629.04,Z=4,R indices[I>2sigma(I)]R1=0.0867,wR2=0.1987;R indices(all data)R1=0.1422,wR2=0.2291.Cu原子为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每个Cu都分别与两个4-羧基苯氧乙酸根配体中的一个羧基氧及两个吡啶氮配位形成四方形底,再与H2O以Cu-O键配位,则O原子在四方锥的顶点上,以此配位单元为构筑块由分子间氢键连接成一维螺旋链.  相似文献   

20.
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K4[In(cydta)(H2O)]4.14H2O(cydta=反式-1,2-环己二氨四乙酸)的结构,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Fdd2空间群,晶体学数据为:a=1.4460(3)nm,b=3.5530(7)nm,c=1.6290(3)nm,β=90.21(3)°,V=8.369(3)nm3,Z=4,M=2228.93,Dc=1.769 gcm-3,μ=1.391 mm-1and F(000)=4464,R和wR值分别为0.0631和0.2786。共收集15331个独立衍射数据,其中14708[I>2.0σ()]为独立衍射点。配合物的分子由四个结构单元组成,每一结构单元[In(cydta)(H2O)]-铟离子七配位单帽变形三棱锥结构,其中心离子In与配体cydta中的两个N原子和四个O原子及一个水分子直接配位形成七配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