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樊玲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104-10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读者理解原作,对于原作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对译者的读者身份进行阐述,译者作为读者经历认识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认知活动、评价活动以及审美活动,最终实现对原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一谈起翻译,我们都知道必须兼顾两面即忠实与通顺。那是指一般标准,也是对一般翻译的最低要求;对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做还很不够。因为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它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有着巨大的审美作用。所以,对于文学翻译的要求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语)这就是说,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用流畅易懂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汉语散文的特点和刘士聪先生关于散文“韵味”理解的三个方面,并运用伯顿·拉夫尔和希乃尔.贝洛克有关散文翻译的理论,指出散文的翻译不仅仅只停留在向读者传递原文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再现原作的风格,保留原作的“韵味”。为实现这一目的,译者应该努力使译文和原作在句法、句子结构上尽量保持一致,但适当的词性的改变,句法、句子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近代翻译家严复说过,译者有三难: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对原文忠实;“达”就是语言要通顺畅达;“雅”是指文字古雅。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而灵活地再现原文。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史上很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文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  相似文献   

5.
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现代信息论思想与我国古人老子、王弼关于“象”、“言”、“意”关系之论述相结合,提出了“达意”与“得意”的概念。“达意”是就非原母语译的释而言的,其前提是译对原评议的理解;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将原翻译,而是要让译的读领会原作所传达的信息,即“得意”。所以“达意”是对译的要求,而“得意”则是对译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凯瑟林娜.赖斯基于文本类型的翻译批评理论为基础和框架,就孙致礼和张谷若的翻译理论及二者对《苔丝》的两译本展开对比分析。从文本类型、时代因素和读者接受能力三方面论证,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在英汉文学翻译中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可以使译作在忠实于原作风格的前提下被现代读者接受,其忠实性和读者接受是统一不悖的。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就是指译者,而客体则包括原作者、原作、原作读者、译作、译作读者五个方面。译者要做好翻译工作,就必须处理好同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对主客体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建立新翻译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翻译策略,也是两种互为补充的翻译方法.异化有助于充分反映原语文化的特征,有助于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也有助于丰富译入语的表达手段,而归化则有利于译入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异化与归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态度,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无论是异化多些还是归化多些,只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将二者很好地结合使用,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出来,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王美玲 《科技信息》2013,(20):182-182
创造性叛逆经常应用于许多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有些学者会认为创造性叛逆是对原作的背离和对忠实标准的背叛。本文通过分析创造性叛逆与忠实的关系及对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忠实论证了创造性叛逆不仅不是对翻译主体的背离,而是对原作深层次的忠实。  相似文献   

11.
语篇翻译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多年研究。他们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此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予以铺垫。但是目前国内针对旅游语篇文化层面翻译研究不够深入。本文试图从语篇人手,结合大量实例对汉语旅游语篇及其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旅游语篇翻译不仅是两种文字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其中文化信息的理解与处理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笔者就如何有效地传递旅游语篇中的文化信息,提出儿种翻译方法:1.释义法;2.增补法;3.删减法;4.改译法;5.类比法。  相似文献   

12.
鉴于博物馆文本英译在对外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对博物馆文本语言特色进行总结,并运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对不同的语言特色给出相应的英译建议。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个以译入语再现原语内容的过程。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势必在表达上存在不同。拟运用英汉对比的方式,从语篇定义入手,通过语篇特征分析,研究英汉语语篇结构的差异,探讨合适的语篇翻译策略,提高语篇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傅东华翻译的美国通俗小说《飘》,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口语化和幽默化的语言几乎贯穿整个译本,从而构成了此译本的独特风格。但译本中过于中国化的归化翻译一直饱受文艺评论界的批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要求不同类型的文本需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感染文本《飘》要求译文以归化为主,应主要忠实于目标语读者的反应。此理论无疑为我们赏析傅译《飘》的中国化的口语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提供了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之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文化构想在现代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独树一帜。他通过重释“五四”,立足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三种典型文化观的反思中确立了现代文化建构的方向。他关于现代文化建构的思想是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文言文的英语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言文的英语翻译是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的主要目标,通过加强学生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深度,从而改善提升其翻译层次。现阶段学生的文言文英语翻译能力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敏感度较差,古代和国外文化意识淡薄,受翻译习惯性思维影响严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英语翻译能力,重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对中英两种文化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准确理解汉语古今词义的差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就语篇、语篇翻译和语篇翻译教学进行探讨,认为翻译应该以语篇为基本单位,这样才能对原语有整体把握。在翻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及其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8.
《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文本意图以及文本表述整个意义的范型的定位将统领后面其它卦辞以及爻辞的理解,然而由于《周易》成书过程颇为复杂,译者对《周易》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定位各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英译本。因此,对《周易》文本特点以及文本翻译过程特殊性的探讨,必须考虑经典形成的整个历史语境,去发现决定著者的陈述和意义赋予的语篇结构,把共时的现实平面文本还原成一个历时的立体文本,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文本意图和翻译文本的文字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餐菜单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餐菜单翻译的好坏对中国的餐饮业能否实现走向世界这一宏伟目标有某种直接的影响。本义拟从中餐菜单的语篇类型、功能和翻译目的以及中餐菜名的构成和命名方法入手,粗略地谈谈中餐菜单英译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翻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指出进行以语篇为基本单位的翻译.教学是提高翻译课教学效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