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近代翻译家严复说过,译者有三难: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对原文忠实;“达”就是语言要通顺畅达;“雅”是指文字古雅。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准确而灵活地再现原文。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史上很有代表性,概括性的两种翻译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忠实地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1、直译法所谓“直译”,是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表达法,句子结构与原文较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  相似文献   

2.
汉语句子焦点的理解以及恰当的英语表达是汉译英时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一个重要而又极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运用汉语界由胡裕树、张斌、范晓等先生倡导和阐发的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 ,以及对跟句法有关的语用因素之一的句子焦点的研究成果 ,总结汉语句子凸显非常规焦点的句法手段 ,可探讨如何在译语中选择“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焦点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达旨”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作、译作及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解析。指出“达旨”式翻译法是以原作为信息源泉,为满足特定条件下特殊读者的需求,采用删、增、改、按等手段,成功实现中西文化不同价值体系间转换的翻译方法。它蕴含了多种现代翻译思想,是构建现代中国翻译理论的宝贵资源.同时对当今的翻译实践还有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翻译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意义翻译,文化翻译”,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彰显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翻译的风格是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统一体,因此,在翻译原作中的文化意义时,要从宏观角度入手,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5.
张敬爽 《科技资讯》2010,(7):233-233
文学作品的佳译赏析是翻译美学的一种实际运用。鉴赏者须从审美的观点出发,运用直觉、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分析、观赏、品评、比较译作中美妙的音位、词素、单词、短语、句子、语段和篇章;鉴赏其是否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很难的,对于诗歌的翻译,把握好其感情基调是很重要的。本文结合原作比较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禾女》的5个不同的译本,探讨哪个译文更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通过比较鉴赏,我认为所选译品各有特色,但在展现原作的精神、意境或风格方面都不是很完美。  相似文献   

6.
基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从音系、句法、词语、章法和修辞标记等角度分析葛散文翻译的语言特征和风格。并从翻译风格论分析其重现原文风格的翻译策略,即对应式风格转换、重建式风格转换和淡化式风格转换,以期为国内散文翻译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副词“终于”由非词的分立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与它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句子结构是“终于+AP、VP、S”。确定“终于”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两个:一是“终于”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做句子的谓语;二是除去“终于”后句意不受影响,有的句子甚至出现时间词。“终于”作时间副词始于魏晋时期,成熟于唐宋元明时期,清代又可作语气副词。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句法位置的变化和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阐释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阐释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引入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同时也是一种阐释。文章认为,翻译的动态过程应是:译者在原作制约下,积极调动“先结构”,在阐释过程中填补空白,形成格式塔结构,从而完成对原作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是……的”结构 ,是由动词“是” +结构助词“的”构成。作者从句法语义平面出发 ,对“是……的”结构进入句法平面后句子的语义范畴、语义关系进行了剖析 ,力求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英语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要求掌握大量的各式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对原作的理解力。翻译文章,务求达意传神。掌握了翻译中润饰文字的技巧,便能使翻译达到“信”“雅”“达”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