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根据GenBank中绵羊的PRL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川中黑山羊(金堂类群)和藏山羊垂体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技术对川中黑山羊(金堂类群)和藏山羊PRLR基因cDNA克隆及进行序列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与山羊的繁殖性能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川中黑山羊(金堂类群)和藏山羊PRLR基因编码区均长1746bp,均编码581个氨基酸.川中黑山羊(金堂类群)PRLR基因编码区与藏山羊、绵羊、牛、牦牛野猪和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9.71%、99%、95%、95%、83%和80%.以核苷酸序列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川中黑山羊(金堂类群)先与藏山羊聚为一类,再与绵羊聚为一类,后与牛和牦牛聚为一类,然后与野猪聚为一类,最后与人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2.
分别提取处于同一发情周期的5只低繁藏山羊和5只高繁金堂黑山羊的卵巢、垂体的总RNA,并通过RT-PCR技术对INHA、INHBA基因cDNA进行克隆、序列分析,以Real-time PCR技术对其进行组织表达研究.结果表明:藏山羊和金堂黑山羊INHA基因编码区均长1083bp,编码360个氨基酸,两品种基因编码区有7处碱基不同,并导致3处氨基酸的差异;INHBA基因编码区均长1278bp,编码425个氨基酸,两品种基因编码区有4处碱基不同,并导致1处氨基酸的差异.藏山羊INHA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金堂黑山羊、绵羊、牛、野猪、小鼠、褐家鼠、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9.4%、98.9%、95.8%、88.6%、81.0%、79.5%和84.8%;藏山羊INHBA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金堂黑山羊、绵羊、牛、野猪、小鼠、褐家鼠、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9.7%、99.4%、98.1%、91.7%、88.0%、88.5%和91.2%.INHA和INHBA基因mRNA在两个山羊品种的卵巢、垂体中均有表达,但两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INHA和INHBA基因在动物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山羊多羔性状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BMP15基因和BMPR-IB基因多态性与乐至黑山羊繁殖性状的关系, 采用PCR-RFLP方法, 对20只高产羔率、15只低产羔率乐至黑山羊的BMP15基因的FecXH突变和BMP-IB基因的FecB突变的多态性进行初步研究分析.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乐至黑山羊BMP15基因和BMP-IB基因都只存在一种基因型, 说明了BMP15基因的FecXH突变和BMP-IB基因的FecB突变不能作为乐至黑山羊多胎性状的候选基因,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采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标记,研究成都麻羊与金堂黑山羊、乐至黑山羊、合江黑山羊、江安黑山羊、营山黑山羊、嘉陵黑山羊和白玉黑山羊等8个山羊品种(群体),共261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选用8对引物组合共获得174个标记,其中80个为多态性标记,标记多态频率为16.55%~38.62%,平均每对引物获得21.75条带.根据AFLP分析结果,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获得,供试8个山羊品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888~0.2289之间.其中营山黑山羊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0.2289),嘉陵黑山羊次之(0.2119).白玉黑山羊最小(0.0888)、其余山羊品种(群体)介于其间.用Rogers遗传距离公式分析获得8个山羊品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R)。根据DR值,采用Mega3.0软件以UPGMA法构建遗传系统树状图,聚类结果聚为三个大类,营山黑山羊和嘉陵黑山羊聚为一类,合江黑山羊和江安黑山羊为一类,这两类聚为一大类;成都麻羊和金堂黑山羊聚为一类后。再与乐至黑山羊聚为一大类;这两大类相聚后,再与单独为一大类的白玉黑山羊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品种(群体)来源和生态地理分布相一致.AFLP标记很好的反映供试山羊品种(群体)的遗传差异和亲缘关系,是研究山羊遗传多样性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采用mtDNA多态性标记对成都麻羊与四川各地黑山羊品种(群体)D-loop序列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山羊品种(群体)mtDNA片段长度为16kb左右,mtDNA D-loop片段长度为1210~1212bp,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群体间共有多态座位83个,单一多态座位23个,简约信息座位24个,平均核苷酸歧异度为0.001510,D-loop序列多态性较贫乏.经聚类,成都麻羊与四川各地黑山羊品种(群体)分为两大类,成都麻羊首先与金堂黑山羊(D=0.203)聚在一起后,再依次与乐至黑山羊(D=0.223)、建昌黑山羊(D=0.477)、白玉黑山羊(D=0.593)形成一大类;合江黑山羊与江安黑山羊(D=0.231)先聚在一起后,再与自贡黑山羊(D=0.337)聚为1类,营山黑山羊与嘉陵黑山羊(D=0.242)聚为1类,2类形成另一大类.最后两个大类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供试山羊品种(群体)来源和生态地理分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因克隆方法首次扩增出黑线仓鼠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基因5’端部分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826030),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的有效长度为379bp,包含部分5’调控区、exonl及部分intron1.该序列与其它物种相应区域的同源性比较结果:黑线仓鼠与人、大鼠、小鼠、狐猿、黑猩猩、类人猿PRLR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2.1%-93.4%;exon1序列的同源性为79.8%-91.4%.系统进化分析与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一致,同时证明PRLR基因exon1有较大的可变性,因此认为成功克隆了黑线仓鼠的PRLR基因的部分序列.该研究所得到的PRLR基因序列可用作研究物种亲缘关系或遗传距离的理想标记.  相似文献   

7.
从5组2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个重复性好的多态引物,对四川9个黑山羊品种(群体)共计572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研究.结果表明,16个引物扩增出125条带,其中102条带呈现多态,多态率为81.61%.不同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在各品种(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不同.9个黑山羊品种(群体)间相似系数为0.7533~0.9642,遗传距离指数为0.0358~0.2467.引物OPQ-06(序列为GAGCGCCTTG)未在乐至黑山羊中扩增出900bpDNA片段,而在其他8个黑山羊品种(群体)中出现率均为1,可作为区分乐至黑山羊和其他8个黑山羊品种(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引物OPK-03(序列为CCAGCTTAGG)未在江安黑山羊扩增出550bpDNA片段,在其他8个黑山羊品种(群体)中出现率均为1,可用于区分江安黑山羊和其他8个黑山羊品种(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绵羊(兰州大尾羊)AdipoR2基因及其所对应蛋白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dipoR2基因全长1 809 bp,编码386个氨基酸多肽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与山羊最高,分别为99.1%和99%,非洲爪蟾最低,分别为68.2%和78.5%.兰州大尾羊AdipoR2编码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23.06%,β-片状占27.72%,无规则卷曲占49.22%.ADIPOR2蛋白为跨膜蛋白,N-端位于胞内,C-端位于胞外,由7个跨膜结构域组成.分析表明,绵羊AdipoR2基因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核苷酸序列变异以转换为主,转换/颠换比值为2.072.不同物种间绵羊与山羊AdipoR2核苷酸序列间变异最小(0.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绵羊与山羊也首先聚为一类,推测绵羊与山羊的分歧时间大约在0.225百万年前.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分析绵羊脂联素受体2(AdipoR2)基因功能及其所介导的脂联素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根据GenBank检索到的普通牛的INHBA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牦牛卵巢组织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技术对牦牛INHBA cDNA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片段1360bp,包含1277bp的编码区,编码426个氨基酸.与普通牛相比,牦牛INHBA基因编码区存在2处碱基转化.牦牛与普通牛、绵羊、人、鼠和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84%、97.97%、91.41%、87.79%、91.9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3%、98.82%、95.77%、93.88%、93.88%.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INHBA蛋白不易形成α螺旋和跨膜结构,是相对保守的疏水性蛋白.  相似文献   

10.
根据猪MyoG基因的部分序列和绵羊MyoG mRNA设计引物,以成都麻羊、金堂黑山羊、白玉黑山羊和高原型藏山羊基因组为模板,应用PCR技术克隆测定MyoG基因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成都麻羊MyoG基因长1957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其中外显子Ⅰ、Ⅱ、Ⅲ的大小分别为398bp、82bp、122bp.内含子Ⅰ和内含子Ⅱ的大小分别为765bp和589bp.成都麻羊MyoG基因序列与金堂黑山羊、白玉黑山羊和高原型藏山羊的MyoG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分别为99.9%、99.7%和99.3%,而它们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都为100%.这为进一步研究成都麻羊MyoG基因的表达、生物学活性和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对野牦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基因部分片段(包括部分外显子6和部分内含子6)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中(GenBank Accession No:EU872256)。利用BioEdit7.0.9.0、DnaSP 4.10.9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野牦牛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等牛科动物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野牦牛与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4个物种基因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依次为99.0%、98.3%、97.8%、92.0%,5个物种间共发现42处序列间碱基差异(9.84/100 bp),其中野牦牛与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4个牛科物种均存在差异碱基3处;推导的部分氨基酸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依次为94.4%、94.4%、100.0%、94.4%。  相似文献   

12.
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卵泡的生长和闭锁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对157只乐至黑山羊GH和IGF-I进行多态位点的检测。结果发现,GH基因5’侧翼区和第二外显子分别检测到2种基因型,第三外显子检测到4种基因型,第四和第五外显子分别检测到3种基因型;IGF-I基因的第二外显子检测到2种基因型。通过基因测序发现GH基因有14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SNPs)—T48C,A55G)(P1引物),T781C(P2引物),G1122A,A1161G,A1171G,C1179T和C1180G(P3引物),T1481C,A1494G,G1549T和C1590T(P4引物),G1942A和G1957A(P5引物);IGF-I基因有1个SNP(G3270C)(P6引物)。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只有GH基因第三外显子BB型乐至黑山羊产羔数比AA型多0.32(p0.05),其余基因型间产羔数差异不显著。研究初步表明GH基因可能与乐至黑山羊产羔数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以牛的ANGPTL1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牛的ANGPTL1基因进行了电子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对推导出的ANGPTL1蛋白结构与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牛的ANGPTL1基因序列长为2576bp,该基因的编码序列长为1476bp,编码492个氨基酸,编码序列的两翼有135bp的5’非编码区和785bp的3’非编码区。DNA序列的G+C百分含量为44.31%,A+T百分含量为55.69%。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人、黑猩猩、鼠和狗ANGPTL1基因的cDNA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1%、90%、82%和93%。在氨基酸序列上与人、黑猩猩、鼠和狗的相似性分别为95%、95%、92%和95%。用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在人、牛、黑猩猩、狗、褐鼠、原鸡几种动物中,牛与狗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长白猪(Landrace)肺c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猪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BMP-3基因的cDNA全长.BMP-2基因cDNA全长为1742bp,编码395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与人、牛、绵羊、大鼠、小鼠等的BMP-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94.18%,95.4%,95.2%,90.3%,90.60%;BMP-3基因cDNA全长为1639bp,编码475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猪与人、牛、绵羊、大鼠、小鼠等的BMP-3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是84.7%、87.7%、82.3%、80.4%、79.5%.采用RT-PCR方法,对BMP-2、3基因在家猪主要组织的表达进行探究.结果显示:BMP-2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而BMP-3在脑、肺、小肠中表达量较高,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弱.  相似文献   

15.
随机选取青海省1.5岁左右牦牛(♂)、犏牛(♂)和黄牛(♂)各3头,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肉中的肌苷、肌苷酸和硫胺素进行测定,采用高氯酸滴定法测定其肉中谷氨酸钠的含量,并对牦牛、犏牛和黄牛的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犏牛的体重和体高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而且犏牛的体长与牦牛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犏牛和黄牛的胸围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犏牛的头重明显高于同龄牦牛(P〈0.01);犏牛的皮重、前二蹄重、后二蹄重、胴体重和胴体肉重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犏牛和黄牛的胴体骨重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个品种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无显著差异(P〉0.05);黄牛的骨肉比明显高于同龄犏牛(P〈0.05)。③牦牛肉中肌苷含量最高,其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肌苷酸的含量在三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犏牛肉硫胺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黄牛和犏牛肉谷氨酸钠的含量显著高于同龄牦牛(P〈0.05)。  相似文献   

16.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西藏牦牛的序列多态性、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对17个西藏牦牛类群170个个体的mtDNA COⅠ全序列进行测序,用MEGA5.0、DNASP5.0等软件分析核苷酸组成、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基于Kimura-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分别采用邻近法(NJ)和最大似然法(UPGMA)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不同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结果表明:①西藏17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Ⅰ全序列长度均为1 545 bp,个体间无长度差异,无内含子,起始密码子为AUG(ATG),终止密码子为UAA(TAA),共编码514个氨基酸.T、C、A和G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9.3% ~ 29.8%)、25.5%(25.2% ~ 25.6%)、28.7%(28.6% ~ 28.9%)和16.3%(16.2% ~ 16.5%); A+T的平均含量为58.2%,存在一定的碱基偏倚性.②在17个西藏牦牛类群的170头牦牛中,共发现mtDNA COⅠ有2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0.978之间,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值分别为0.566、0.00326,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③西藏牦牛mtDNA CO Ⅰ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11.496%),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0.1946%).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6.6171%、4.8627%;亲水性氨基酸、疏水性氨基酸分别为57.39%、42.61%.④基于mtDNA COⅠ,西藏17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即类乌齐(LWQ)牦牛单独成一类,其它牦牛类群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7.
According to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cattle kappa- casein gene, a pair of primers was synthesized to amplify the sequences of the exon 4 and partial intron 4 of this gene in yak. The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digestions of the PCR product with Hind 111 or Pst I in both populations of cattle and yak, 'but the frequency of the allele and the genotyp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anim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8.
用鼠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cDNA序列在猪的ESTs库进行BLASTn搜索,得到一系列不同大小的ESTs片段,经拼接得到完整cDNA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该cDNA长1 425 bp,有一个1 24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3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53 bp,3’非编码区长130 bp,有一个加尾序列和多聚腺苷酸尾巴.其核苷酸序列与牛、人和鼠的同源性分别为89%、87%和82%,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9%、87%和84%,且有保守的糖基化位点、半胱氨酸位点和serp in基序,说明所克隆的cDNA序列为猪的PEDF全长c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