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以耗散结构理论中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泉"为视角,对教练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关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运动能力、心理变化、运动员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员高原现象的出现进行分析,以便结合运动训练的特征找出运动训练的新前沿理论、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够使运动训练的有关理论能够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平原训练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入手,分析了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所要承受的来自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和运动技能提高的理论基础。根据高原的地理分类法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从海拔高度、气温、太阳辐射等对人体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平原地区运动员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特点,探讨不同居住地区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适宜海拔高度,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普通高校田径跳跃项目成绩,提高训练的实效性,针对运动成绩出现的“高原现象”,依据田径跳跃项目的训练特点,在训练中尝试了“三超”训练法,通过实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动训练“高原现象”的熵理论及耗散结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热力学理论中的熵理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运动训练过程“高原现象”的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特征及产生机理,阐释了运用熵理论与耗散结构理论研究“高原现象”的实质,依此破解运动训练“高原现象”,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在国内外中长跑项目训练中运用广泛,但近年来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但运用不当则适得其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就是对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调控。通过对心率这一常规检测指标在高原训练中调控运动员训练负荷运用的研究,探究负荷项目规律的负荷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应当选择至少高于久居地或世居地342m作为训练地,其升高幅度为久居地或世居地的19.93%,所选择的训练地至少使运动员的相对最大摄氧量下降1.594 93 mL/kg.min,即比久居地或世居地下降2.75%,这为高原训练选择训练地点的方法学指标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对比法,从概念、原理、内容安排、优缺点、应用等方面,对当今国际主要的模拟高原训练法与传统高原训练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问题并予以展望,旨在完善高原训练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机体生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前,"克拉克现象"对我国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影响越来越大。有关专家统计了第16—28届奥运会,当年田径各项的最强实力者(当年最好成绩保持者)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情况(不含因故没有参加奥运会者)发现,最强实力者不能获得金牌的占总数的36.5%。其中,任何奖牌都没有获得的占18.4%,获得银、铜牌的占18.1%。数据显示竟有三分之一的最强实力者,表现出"克拉克"现象。可以说,"克拉克现象"是田径竞赛中存在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对此,本文采用综述法和比较法对国内优秀短跑运动员"克拉克"现象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本人的训练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名久居亚高原游泳运动员进行的高原训练,观察高原训练对其生理指标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亚高原游泳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期间体重、心率变化幅度较小;对HB有利影响与亚高原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高原效应持续时间更长;CK值与亚高原基础值没有显著性差异;BUN值与亚高原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仍然低于7mmol/L。可见,亚高原游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在亚高原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相同情况下其各项生理指标仍能保持在相对理想范围之内,久居亚高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更有利于提高运动强度与运动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多巴、海埂、兴隆、呈贡等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项目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揭示高原训练与自然环境的某些内在联系,对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提高田径运动员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提高田径运动员成绩的理论依据,从而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特点科学地选择和建立高原训练点,并为高原训练的地域性研究及运动选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短跑运动员血液有形成分变化的测试和分析,证明高原短跑运动员不同负荷训练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明显增加;对高原短跑训练中负荷控制和医务监督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亚高原训练中血液生化及有氧能力变化特征,探讨亚高原训练对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亚高原训练对摔跤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的不足之处。方法:对陕西省重竞技管理中心男子自由跤项目参加亚高原训练的13名运动员进行血液生化测试、最大摄氧量测试及肺活量测试。结果:(1)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两周后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血色素水平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2)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最大摄氧量通过8周的亚高原训练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平均值提高10.3%;(3)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最大通气量非显著性提高(P>0.05);(4)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肺活量非显著性提高(P>0.05);(5)回到平原四周后,血色素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3.
郭云聪 《科技信息》2012,(23):180+196-180,196
高原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能力的训练方法,对高原训练过程进行监控,对保证运动员训练效果及训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监控以山东CBA男子篮球运动员为监控对象,对运动员的整个高原训练过程进行监控,整个监控过程包括上高原前监控、高原训练监控和高原训练结束后监控三个部分。监控所得的数据为以后的高原训练提供训练依据,也作为评价运动员训练效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人们对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行训练学解析,以期人们对高原训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从事高原训练方面的研究提供某些忠告和建议.即高原训练一定要注重运动员的个体化差异,因为不同运动员在高原上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直接决定了高原训练的效果,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合理地安排高原训练才是取得良好训练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摄氧、运氧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备战2017年全运会的6名山东省田径队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于冬训期间进行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为期5周.于训练前后采用意大利柯世迈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测试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经典的布鲁斯方案),采用血常规测试运动员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训练后,运动员的VO_2max增大,但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最大相对摄氧量、VO_2/HR高于训练前,VO_2max心率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的无氧阈(AT)、AT心率高于训练前,AT时间长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高原训练结束后的RBC,HB,HCT逐渐降低,但与训练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高原训练结束后1周的RBC,HCT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能够提高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适应能力,增强机体摄取氧和运输氧的能力,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运用调查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陈萍高原训练计划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陈萍高原训练安排的特点是上高原前强度小,训练量大,主要采用持续跑的训练方法;上高原后训练量略有减少,经过一周的适应期后训练强度增加,强度达到极限.下高原后的前一周以一般耐力训练为主,赛前的专项训练以无氧训练为主,运动负荷减少.  相似文献   

17.
亚高原训练既有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又可以保持平原的训练强度.使得运动员得到足够的强度刺激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高原训练中的运动能力退化的问题,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如何科学地利用亚高原独特的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成绩进行了研究.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甘肃省马拉松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并做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了亚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以期为亚高原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高原环境对足球运动员的体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足球运动的竞技特点和不同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环境,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营养补充,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无氧耐力及快速力量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关于体能性项目运动员高原训练中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高原训练内涵,分析了高原训练对于体能类运动员有可能造成的有利及不利训练后果,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体能类运动员高原训练进行高原训练需要注重四方面问题,即:所上高原的高度选择、高原训练持续时间、高原训练负荷安排和相邻两次高原训练间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验法对高原训练对山地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同一高原训练场地,运动员训练成绩有明显提高,1名女运动员提高成绩6min左右,2名女运动员2007年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分别达到62.6ml/kg/min和67.5ml/kg/min,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在2年的高原训练前后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但相对平稳,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并处于比较正常的范围,与平原训练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实践证明我们的高原训练是成功的,并发现山地越野自行车项目适宜进行长周期的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