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运动生理生化指标在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监控中的应用方法和规律,监控训练强度和运动员的训练适应与恢复.方法:以江苏自行车队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员(男3名,女3名)为研究对象,在2年多的运动员训练中进行纵向观察和数据积累,在不同类型的专项训练课中使用心率和血乳酸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在阶段性训练中,选择血睾酮、皮质醇、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晨起心率、最大摄氧量监控训练负荷适应与恢复.结果:运动员训练中的血乳酸和心率能够较好地监控和评价山地自行车项目中不同训练手段的训练效果,在山地越野自行车专项训练中,糖酵解供能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评价和监控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量的适应和机能恢复中,生理生化指标一般比较合理的变化值范围为:晨脉高出最低心率6-8次,血尿素3-6 mM左右,血清肌酸激酶150-500IU左右,血睾酮不低于400 ng/dl (男)和20 ng/dl(女)左右,血红蛋白保持基本稳定并且不低于14g/dl(男)和13 g/dl(女),男女运动员血红蛋白均高于15 g/dl时运动员训练中体能状态较好;生理生化监控指标的个体差异和个体数据对应的运动员运动能力表现的差异,使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训练监控的规律和运动员个体的运动能力表现,宜重视优秀运动员个体生理生化监控指标的纵向比较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游泳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的阶段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手段和方法,目前在很多项目中进行了尝试。为了探讨高原训练的实效性,以3个阶段完成了1次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划分及要求:第一阶段以大运动量的低有氧耐力训练为主,要求血乳酸控制在3-4mmol/L;第二阶段以无氧阈训练为主,要求血乳酸控制在4-6mmol/L;第三阶段以血乳酸耐受能力训练为主,要求血乳酸控制在8-12mmol/L。在高原训练3周后的比赛中,3名运动员提高了个人最好成绩,2名运动员接近个人最好成绩,证明此次高原训练较好地利用了高原效应,防止了缺氧引起的过度疲劳,在短期内使运动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山地越野自行车运动训练与比赛中的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山地自行车运动项目的生理特征和训练关系的研究,并结合训练和运动员的情况应用于我们的训练中.山地越野专项训练中运动员最高心率接近个人最大心率,平均心率为个人最大心率的90%左右;在比赛出发和爬陡坡阶段要求运动员有很高的输出功率和专项力量,对无氧代谢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在全程的训练与比赛骑行中运动员应具备较强的有氧代谢能力和维持长时间高强度速率的能力;山地自行车运动员的体重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2010年我国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国家队在阿布扎比国际探险挑战赛中影响其运动成绩的多因素分析,从而提出进一步促进我国山地户外运动成绩和竞技水平的现实与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以2010年我国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国家队运动成绩以及参赛的前六名队伍的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方法: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10年阿布扎比国际探险挑战赛中中国山地户外运动队及参赛的前六名运动队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我国山地户外运动队徒步类项目和自行车类项目与世界顶级山地户外运动队差距较大;结论:虽然近年来我国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成绩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在徒步类项目和自行车类项目上差距较大,因此对我国山地户外运动在徒步类项目和自行车类项目上,应重点加强训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运动中脱水对自行车运动员200m和1000m成绩的影响,选取江苏籍自行车运动员9名,每名运动员进行2次实验,2次实验间隔1w。第一次运动员参加正常的公路训练,在训练中不允许补液;第二次在公路训练中则允许补液。公路训练后在自行车赛场进行行进间200m和原地1000m测试,记录测试成绩。结果:不补液组的运动员脱水百分率平均为2.71±1.15%,而补液组的脱水百分率为0.95±0.51%。补液组200m的成绩比不补液组快1.06±0.74s;补液组1000m的成绩比不补液组快4.20±1.92s。结论:补充含碳水化合物-电解质饮料对短时间、大强度的自行车运动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华 《科技资讯》2006,(24):182-182
1.前言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和机制。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速度耐力项目,通过高原低氧环境的高强度大负荷刺激,改善运动员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能力的目的。高原训练的优越性使欧美亚澳各国的公路自行车选手受益匪浅。贾维斯认为,高原训练是获取成绩的合理途径。据统计,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运动员最近5年间进行了18次高原训练,平均每年3次以上。研究证明,高原训练能促进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或)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其主要途径就是改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2):125-128
选取6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Bruce跑台测试方案进行递增负荷有氧能力测试,揭示有氧能力测试值与运动员公路自行车训练成绩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有氧指标测试结果中,最大摄氧量(O_(2max))与自行车运动员骑行成绩(时间)呈高度负相关(R=-0.91,P<0.05),推测O_(2max)的回归方程为^y1=-37.186X+9 292(P<0.05);相对O_(2max)与自行车运动员骑行成绩(时间)呈高度负相关(R=-0.94,P<0.01),推测相对O_(2max)的回归方程为^y2=-0.732 6X+164.7(P<0.01).因此建议在训练中通过回归方程对运动员有氧能力及运动能力进行预测,有利于在训练、选材、技战术制定等方面做出快速、有效判断,进而促进公路自行车项目训练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以高原训练理论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山地自行车项目高原训练运动实践,对山地自行车项目高原训练的海拔高度选择,训练前准备,训练安排、运动负荷、参赛时间及注意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榆中、多巴、海埂、兴隆、呈贡等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项目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揭示高原训练与自然环境的某些内在联系,对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提高田径运动员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我国高原训练基地优势提高田径运动员成绩的理论依据,从而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特点科学地选择和建立高原训练点,并为高原训练的地域性研究及运动选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亚高原训练既有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又可以保持平原的训练强度.使得运动员得到足够的强度刺激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高原训练中的运动能力退化的问题,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如何科学地利用亚高原独特的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成绩进行了研究.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甘肃省马拉松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并做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了亚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以期为亚高原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应当选择至少高于久居地或世居地342m作为训练地,其升高幅度为久居地或世居地的19.93%,所选择的训练地至少使运动员的相对最大摄氧量下降1.594 93 mL/kg.min,即比久居地或世居地下降2.75%,这为高原训练选择训练地点的方法学指标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平原的男子运动员19人,分为两组: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采用德国产Cortex MetaMax 3B心肺功能遥测仪同步实时检测运动员在进行1500m测试过程中的各项气体交换参数。结论:(1)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运动员在高原期间峰值摄氧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时,运动强度很难保持和在平原一致;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后更易受缺氧的影响,峰值摄氧量水平下降更快;运动员在平原进行相同负荷运动时,更易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在亚高原训练后可以更好的过渡到高原进行训练,减少高原训练的适应期,容易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3)同等负荷运动时,在高原期间运动员的每份通气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或亚高原,下到平原或亚高原后显著升高;(4)通过两阶段交替训练,运动员肺功能适应性增强。教练员应根据训练计划和比赛情况选择不同的交替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原训练在国内外中长跑项目训练中运用广泛,但近年来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但运用不当则适得其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就是对运动员训练负荷的调控。通过对心率这一常规检测指标在高原训练中调控运动员训练负荷运用的研究,探究负荷项目规律的负荷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4.
高原训练是目前各个国家广泛运用的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用与持续训练相比更为明显。不同海拔的高原交替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逐步适应。中等高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在中等高度范围内小范围的高度变化对运动员影响不大;在较高高度训练后再回到较低高度训练,运动员运动能力均有不同能力的提高。对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做了综述,并预计了交替训练在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探讨连续12周力量训练对高水平啦啦操运动员动态平衡的影响.将西华大学啦啦操代表队32名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人数均为男6人、女10人.实验组除接受专项技术训练外,还进行连续12周力量训练,4周为1个小周期,每周训练3次,逐渐递增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对照组按整个实验期间只接受专项技术训练.训练前及12周训练结束后利用Biodex Balance System(BBS)平衡能力测试系统对两组运动员站立动态平衡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睁眼双足站立平衡能力测试啦啦操实验组男运动员总体稳定性显著提高(p0.05),男、女啦啦操实验组运动员左右方向稳定性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闭眼双足站立平衡能力测试、睁眼单足(左、右)站立平衡能力测试结果3项指标SI,APSI,MLSI均显示实验组动态平衡能力提升显著(p0.01),对照组运动员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得出12周力量训练,4周为1个小周期,每周训练3次,逐渐递增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对提高啦啦操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海拔梯度上地膜覆盖和不同肥力水平对马铃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海拔梯度上地膜覆盖和不同肥力水平的马铃薯物候期、农艺性状(出苗率、苗高、开花率)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使马铃薯在低、中、高山地区较未覆膜分别提前5、8和10 d成熟;不同海拔梯度比较,随海拔升高各物候期推迟,中山、高山地区分别比低山地区成熟时间推迟3和12 d.在低、中和高山区对马铃薯出苗率促进作用分别为15.6%、27.9%和66.7%,对苗高增长的促进作用分别为4.8、5.0和5.2 cm,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马铃薯营养生长,延迟进入生殖生长的开花阶段;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最理想的是中山地区,平均增产1 369.5 kg/hm~2,高山地区平均增产850.5 kg/hm~2,而低山地区不理想.施肥水平对马铃薯出苗率和苗高的影响不显著;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明显,低山和中山地区中肥水平产量最高,而高山地区高肥水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跆拳道女子+ 73 Kg一直是我国优势项目,伦敦奥运会比赛中电子护具的使用,对运动员训练比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12奥运会跆拳道女子+ 73 KG比赛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研究,试着找出适合我国该级别运动员训练的理念与应对方法,为提高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MS)方法对12名高水平女篮运动员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定量评估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的FMS平均得分为1667±202分,高于损伤风险临界值14分;受试运动员的深蹲、跨栏步、躯干稳定俯卧撑得分明显低于其他项目成绩;有417%的运动员存在不对称动作,167%的运动员存在疼痛,50%的运动员存在严重动作缺陷。说明受试运动员整体受伤风险不高,但其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身体核心部位的稳定性以及双侧髋的对称性存在不足,需在日常专项体能训练中设计一系列的功能性进阶动作,同时,分阶段交替进行纠正训练与功能性动作筛查,以加强运动员的基本动作能力,最大程度地消除损伤隐患。研究表明,在高水平女篮运动员日常训练中应用FMS,能够发现运动员的动作缺陷及其限制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训练策略,帮助运动员提升运动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