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4 毫秒
1.
杨毅敏  王健  郭诚  李秀杰  李军 《贵州科学》2005,23(Z1):84-87
采用挖掘法和土壤常规观测方法对香草兰槟榔农林复合系统土壤物理性状及根系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当地土壤相比,混交林表土层比较疏松,0~20cm土壤容重比当地同层土壤小0.13 g·cm-3.混交林下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布具有规律性,0~80cm土层平均为12.8%.混交林土壤平均pH值为4.7,略小于当地土壤pH值.混交林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9%,处于全省较高水平,尤其0~20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为1.96%,同比当地土壤高0.7%.香草兰槟榔复合系统根系多集中在0~40cm土层中,占总根量的82.3%,其中,槟榔根系多集中在20~40cm土层中,占总根量的51.6%,香草兰根系水平分布在0~30cm的表土层中,水平分布范围30~50cm.<1mm和1~3mm根系主要集中在20~40cm土层中,占总根量的48%,而槟榔纯林中<1mm和1~3mm根系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中,占总根量的37.9%.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群体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恒温条件下 (2 8± 0 .5℃ ,12 h光照 )在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内群体饲养研究下 ,分月扇舟蛾 (Closteraanastomosis L.)的生物学特性 ,并与文献记录的自然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特性比较。结果表明 ,分月扇舟蛾成虫体长为♂ 10~ 13mm,♀ 12~ 15 mm,老熟幼虫体长 2 5~ 32 m m,均小于自然种群中的个体。幼虫每隔 2~ 3d蜕皮 1次 ,共蜕皮 4次 ,幼虫历期 11d,蛹期 4 d。蛹重平均为 14 8.4 m g。成虫羽化过程需 2 0~ 2 5 min,羽化历期 4~ 12 d。成虫羽化数小时后即可交尾 ,交尾时间长达 8~ 2 3h,可多次交尾。交尾后数小时即可产卵 ,每雌产卵量为 2 30~ 5 30粒 ,平均 312粒。卵从第 6 d开始孵化 ,孵化率可达 90 %以上。世代周期为 2 2 d。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分月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与自然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节节麦-小麦双倍体的合成、形态及细胞学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节节麦×小麦杂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细胞学观察表明,胚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稳定(2n=28),杂种胚培养植株和胚再生植株花粉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构型平均分别为15.30Ⅰ+6.35Ⅱ和15.40Ⅰ+6.28Ⅱ. 杂种F1自交不孕,与小麦回交结实率0.88%,F1花粉可染率为2.30%. 利用改良浸根法对杂种F1加倍处理,加倍率为80%. 节节麦-小麦双倍体穗形偏向小麦,后代染色体数目2n=40~59,其花分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存在6~7个单价体、20~21二价体、1~2个多价体. 两个组合的双倍体平均结实率为73.33%、67.19%,单株最高结实率可达93.8%. 通过连续选择,可选育出结实率较高、稳定的节节麦-小麦双倍体或部分双倍体.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方法,对重庆市4个区县的毛叶木姜子天然林开展调查,共选定7个典型样地(P1-P7),并对群落组成、种群结构、开花情况和静态生命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叶木姜子群落共有54科92属111种维管束植物,主要为被子植物,占总种数的89.19%;根据对毛叶木姜子种群结构的分析, 75.34%的个体处于第2-4高度级, 79.37%的个体处于第2-4冠幅级, 55.16%的个体处于第Ⅲ-Ⅳ径级; P3和P5中个体高度集中在4~6 m,冠幅较大,雌雄数量基本相等,开花情况最好;经过对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可知该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第Ⅴ龄级生命期望值最低,第Ⅵ龄级具有最高的死亡率,拟合对比后发现存活曲线更符合Deevey-Ⅱ型.  相似文献   

5.
肇庆七星岩原尾蜥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原尾蜥虎 (HemidactylusbowringiiGiray)的生态学观察研究。成体平均全长10 7 0 4mm ,尾长为体长的 1 11倍 ,尾再生能力强。 5~ 10月为活动盛期 ,5~ 6月为繁殖高峰期 ,此期雌雄易鉴别。秋季种群结构明显 ,个体最多。 15℃以下完全入眠 ,2 0℃以下陆续出蛰。雌雄性腺发育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雄性睾丸 5月为最大值 ,重量 2 2 5mg ,其长径为 7 2 8(6 8~ 7 5 )mm ,短径为 4 2 9(4 0~ 4 5 )mm。 8月降为最低值 ,重量 3 74mg ,其长径为 4 6 2 (4 5~ 5 0 )mm ,短径为 1 2 2 (1 1~ 1 4)mm。一年一次性产卵 2枚 ,卵重 0 2 941g ,其长径为9 5 8(8 45~ 11 4)mm ,短径为 7 91(7 70~ 8 41)mm ,孵化期 42~ 46d ,6月中旬出现当年幼体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种群的高度结构、胸径结构、冠幅结构和空间点格局,采用分异指数(TH和TC)量化了种群个体间高度和胸围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海桑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6~14m;50%~60%个体的TH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个体胸径集中分布在5~20cm或15~30cm;46%~62%个体的TC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冠幅结构受密度、个体对空间竞争等的影响较大,冠幅直径与种群密度呈现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海桑种群属于增长型,其存活曲线呈凸型.通过自然扩散形成的海桑种群趋于集群分布.海桑人工种群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自然更新和扩散,这将有利于增加海桑人工种群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三个世代耐寒性能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闭锁群体继代选育法,以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的自然种群作为选育种群进行自繁,通过耐寒与生长性能评价及低温选育,获得埃及品系尼罗基础群和核心群各1个,基础群1 180尾,选留率30.50%;P0代核心群292尾,雌雄比例为1∶1,选留率16.48%;P1代核心群均由10个家系组成,每个家系选留80~100尾,选留率25%左右,核心群的个体在400尾左右。在核心群选育的基础上,应用巢式配对的方法配对P1代家系283个,产苗家系137个,配对成功率48.41%,产苗135 550尾;配对P2代家系91个,产苗家系42个,配对成功率46.13%,产苗30 400尾。选留的10个家系耐寒和生长性能结果表明,P1和P2代的平均半致死温度分别为8.07°C和7.75°C,比自然种群低7.88%和13.98%,平均相对存活率分别提高21.52%和26.35%,平均生长速度提高9.77%和18.90%;其中P1和P2代耐寒性能最好家系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比自然种群降低9.13%和18.98%,平均相对存活率提高25.29%和30.34%,生长速度提高15.87%和33.00%。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耐寒选育P1、P2代的所有家系和核心群的耐寒和生长性能均高于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8.
娜托百合的组织培养和离体快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娜托百合的鳞茎及幼茎为外植体成功获得再生植株,并建立了快速无性繁殖系.外植体的最佳芽诱导培养基是MS 0 2~0 5mg/LNAA 0 05~0 8mg/LBA;MS 0 2~0 5mg/LNAA 0 8~2 0mg/LKT;芽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 0 05~0 4mg/LIAA 0 05~0 4mg/LKT;MS 0 1~0 5mg/LBA 0 05~0 5mg/LNAA;芽的最佳增壮培养基和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 0 05~0 8mg/LNAA 0 05~1 0mg/LKT.  相似文献   

9.
利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了贵州董架乡小蓬竹种群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蓬竹无性系种群中1、2年生竹比例超过了50 %,2、4年生竹数量多于1、3年生竹,个体地径主要集中在0400~0698 cm范围内,4~6 m高度级个体数量比例最大。小蓬竹丛平均地径与丛株数大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由此说明,该种群目前处于增长状态、种群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大小年现象,小蓬竹竹丛数量随丛株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丛株数为10株以上的竹丛,其平均年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东方百合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以元帅百合 (Acapulco)的盘茎为外植体成功获得再生植株 ,并建立快速无性繁殖系 .鳞片的最佳芽诱导培养基是MS 0 2~ 0 8mg/LKT 0 0 5~ 0 5 0mg/LNAA ;芽增殖最佳培养基是MS 0 10~ 0 5 0mg/LIAA ;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 12 MS 0 0 5~ 0 10mg/LNAA ;最佳移栽基质是腐殖土、珍珠盐、蛭石粉的配比基质 .  相似文献   

11.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林缘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沙棘林缘扩散过程和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沙棘的克隆生长过程.结果显示:中国沙棘以年龄最大的分株为中心向两侧实施克隆扩散,形成中间分株大、密度小以及越向两侧分株越小、密度越大的双向“阶梯式”种群外貌.然而,种群向两侧的扩散并不对称,其原因在于扩散过程受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一侧,林缘扩散种群以分株较大、密度较高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聚集型”;向土壤水分较差的一侧,林缘扩散种群以分株较小、密度较低为特征,克隆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由此表明在不同的土壤水分状况下,中国沙棘通过克隆生长调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克隆生长格局,即觅养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江边一碗水"总木脂素对H22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和相关毒性,用SPF级雄性小鼠腋下接种肝癌H22瘤株建立了移植性肝癌H22小鼠模型,观察了不同剂量的"江边一碗水"总木脂素给药10 d后对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率、体重、免疫器官指数及血尿常规、肝肾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50,100,200 mg/kg"江边一碗水"总木脂素的抑瘤率分别为44.9%,54.8%和62.1%."江边一碗水"总木脂素对H22小鼠体重、免疫器官指数、造血系统、肝肾功能等生理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故"江边一碗水"总木脂素具有较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和较低的毒性,是其抗肿瘤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林缘扩散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沙棘无性系种群的林缘扩散规律及其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中国沙棘通过无性系生长向林缘扩散形成“阶梯式”同龄斑块镶嵌体系。群落依靠该体系不断向前移动或者同龄斑声之间的交替更新来维持和恢复其稳定性。同时,林缘扩散种群具有密度大、生产力高等特征,但其生物量积累和自然稀疏过程与有性植物种群具有相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无性系种群结构与生长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刺槐克隆种群的种群结构和生长动态.结果表明,刺槐克隆种群中幼年分株数量较多,死亡率较高;成年个体数量较少,死亡率较低,而且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结构成金字塔型;无性系产生分株的时间较晚,分株的数量正处于上升阶段.无性系中刺槐基株的基径、高度、冠幅远远大于分株.刺槐分株在幼年时期高生长和冠幅的生长均较快,当生长到一定的年龄逐渐缓慢下来.克隆分株的生长、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整合的内部调节机制和外部环境中灌木层、草本层竞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中国沙棘克隆生长特征和形态特征的对比研究,期望揭示其克隆生长调节对策.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的种群,其子株密度和生物量大于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的种群.②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的个体大、单轴型个体多;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的个体小、合轴型个体多.③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地下生物量主要投资于克隆器官的生长;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地下生物量主要投资于根系的生长.④土壤水分有效性高,种群增长率大、高度级多、产生克隆子株早;土壤水分有效性低,种群增长率小、高度级少、产生克隆子株晚.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揭示长叶苦竹(Pleioblastus chino var.hisauchii)新造林的生长发育规律,探究不同年龄竹株的秆形特征及不同龄级竹地下茎的鞭根生长情况,为长叶苦竹及其他混生型竹的栽培养护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调查了南京林业大学溧水白马实验基地长叶苦竹新造林5年时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标记整片竹林每株竹子的位置和年龄信息,随机选取3株1~5年生健康无病虫害竹株,测定其地径、株高、枝下高、每节节长和对应的节径等指标。追踪1~5年生竹鞭系,统计鞭段数、鞭节数、岔鞭数、芽数,测量鞭长、鞭径、鞭节长等指标。【结果】随着长叶苦竹新造林的更新,前4年新龄竹株数呈递增趋势。地径、株高和枝下高随竹龄的增长均呈递减趋势,且不同年龄竹株的地径和株高、枝下高和株高均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竹秆每节节径由基部到梢部呈递减趋势,且每节节长和对应的节径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新龄竹每节节径、每节节长、平均节径和平均节长均大于老龄竹。鞭径、总鞭长、鞭段数和芽数随竹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鞭长、鞭节长、岔鞭数和笋芽数随竹龄的增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造林第4年时达到最高。【结论】长叶苦竹新造林的年龄结构呈上...  相似文献   

17.
要通过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江边一碗水生品和炮制品中鬼臼毒素含量的影响,优选了土家药"江边一碗水"的炮制工艺.采用高效液相法对江边一碗水的生品及其5种炮制品(童便浸泡制品、醋炙制品、醋蒸制品、姜汁浸泡制品、醋磨制品)中的鬼臼毒素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了不同炮制工艺中鬼臼毒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品中鬼臼毒素的含量由大至小分别是:醋炙品>醋蒸品>醋磨制品>生品>童便浸泡制品>姜汁制品.故醋炙法和醋蒸法是江边一碗水的较为适宜的炮制方法,活性成分测定结果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为江边一碗水炮制工艺规范化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沙棘人工林为材料,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据,以子株种群密度表示子株出生与存活能力,对其种群密度、生物量、年龄结构、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与分配的时间动态规律及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种群年龄增大,子株个体数量占种群个体总数量的比例由0提高到95.5%,子株种群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趋势; 克隆种群年龄结构随子株种群密度的改变,从增长型(稳定型)演变为衰退型再演变为增长型。然而,子株种群密度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种群恢复过程中,生物量投入与分配的回升相对于子株种群密度回升具有前置效应。因此,种群通过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与分配格局调节制约子株的出生或存活从而改变子株种群密度,而子株种群密度变动过程决定克隆种群密度消长、年龄结构演变规律。根据沙棘克隆种群密度消长规律、年龄结构演变规律及其与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分配调节的内在联系,可将中国沙棘人工种群动态分为3个阶段:克隆生长旺盛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增大而上升,克隆种群密度随之上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稳定型); 克隆生长衰退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增大而下降,克隆种群密度随之下降,年龄结构从增长型(稳定型)演变为衰退型; 克隆生长恢复期,克隆器官生物量投入及其分配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大而回升,克隆种群密度随之回升,种群年龄结构从衰退经过恢复又演变为增长型。  相似文献   

19.
冬虫夏草无性型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以rDNAITS区为分子指标,对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的有性和无性阶段进行比较分析,从分子水平证明冬虫夏草的无性阶段是中国被子毛孢Hirsutelasinensis.  相似文献   

20.
以小檗科鬼臼亚科山荷叶属 (Diphylleia)、八角莲属 (Dysosma)、桃儿七属 (Sinopodophyllum)代表植物山荷叶 (DiphylleiasinensisLi)、八角莲 (Dysosmaversipellis (Hance)M .cheng)、桃儿七 (Sinopodophyllumhexandrum(Royle)Ying)为材料初步探讨了比较胚胎学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 比较胚胎学研究结果证明鬼臼亚科植物为 1个自然类群 ,与其他研究者通过其他研究途径得到的结论相一致 研究结果还显示出了鬼臼亚科植物各属间的演化关系 ,即在所研究的 3个属中 ,山荷叶属最为原始 ,桃儿七属最为进化 ,八角莲属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