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比较和分析两宋时期楼意象词的两类词人及作品,认为“闺音原唱”(作者为女词人自身)楼意象词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而深刻:闺中思妇的孤寂、愁苦、怨艾、无奈,亡国宫女及被掠民女的思君爱国、慷慨贞烈,底层歌妓的爱情追求、辛酸绝望;而“男子作闺音”楼意象词内容单一,情感看似浓烈实则肤浅:楼中女子的浓情蜜意;独守闺房的思妇情怀;盼望与失望的情感交织。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的歌词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庆历五年以前为第一时期,其词受到“柳体”与“晏体”的双重影响,表现出一种深婉与俗艳并存的风格。庆历五年至治平四年为第二时期。由于人生体验的深化,其词风一变为疏隽。治平四年熙宁五年为第三时期。由于词人彻悟人生,向往山水,其词风再变为俊逸明秀。欧词风格的嬗变,体现了北宋词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从明清时期海神妈祖神格外化角度切入,用美学的方法分析其外化形象——“神火”“神鸟”这两种形象背后所蕴合的象征义。论述两者既象征了光明、希望、吉祥,又象征了含有融合性的适变性。理解两者的象征义,有助于深化理解海神妈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4.
本稿是作者长篇论文《〈古船〉象征论》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洼狸镇对中国社会深层结构的模写——《古船》的整体象征”;第三部分是《古船》的“陌生化”处理;第四部分是“张炜象征手法演进的轨迹”。作者试用西方结构主义批评方法剖析《古船》扑朔迷离的象征天地,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5.
“装饰”是自然形象的浓缩与升华,形象装饰与意象装饰是装饰手法的两种概念。象征化的装饰从古就有,原始时期的图腾就是一种象征艺术。西方的现代派艺术中也常常用概念化的形象表达抽象思维。中国古代的禅宗与道教对传统装饰影响也颇深远,民间装饰用极抽象的形象表达人们的性格和情感。现代陶艺离不开装饰,装饰的象征化使现代陶艺更富有魅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明了郧阳抚治历史阶段划分的理由与相关事件:总体可分为暂设阶段和定设阶段两部分;而按照郧阳抚治面对的主要任务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时期:郧阳抚治暂设阶段与“第一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第二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和平发展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第三次治乱时期”。  相似文献   

7.
"梅花如雪悟香禅"是清代女词人吴藻对于自我形象、身世命运和精神世界完美结合的追求.吴藻词集中有39首与梅花有关的作品,寄予其高洁品格与人生体验.从绰约形态、高洁品格、纠结思念、超然胸襟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吴藻词中梅花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蕴,并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金瓶梅》末回月娘一梦极富象征意味,是整部小说文化思考的一大总结。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析梦理论,对月娘一梦作初浅的梦理解析和文化象征意蕴阐释。通过梦理解析,笔者发现月娘并非如通行观点所认为的,是“贤德”的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而是一个人格离异、对封建遭粕性伦理道德有一定抵触的形象。文化象征意蕴的阐释,发现作者对封建的文化糟粕部分地作了否定。处在文化断带和重新抉择时代,作者选择了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孝”与佛文化的“空”的结合,作为文化抉择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突出特点,“形象”与“间接”本是一对矛盾,但在文学形象里却是和谐统一的。本文认为,这一矛盾得以统一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文学语言内涵的丰富性;二是语言本身的文化积淀;三是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战略大体存在六种模式:(一)“增长即发展”论的余波;(二)“依附论”;(三)西方“福利经济学”取向;(四)“罗马俱乐部”代表的“增长权限论”;(五)可持续发展战略;(六)“以人为中心”的模式。这些模式也均是对人类自身演化的战略选择。作者力主第五种模式,并从三个方面批评了目前相当有影响的第六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秦观恋情词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科技资讯》2008,(31):236-236
宋代词人秦观的词被推为“婉约之正宗”。在其作《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8 3首词中,写恋情的就有5 4首之多。故有秦词“专主情致”之说。秦观恋情词中描写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对这些女性形象塑造与描摹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代表了词人作品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读诗品梅     
咏梅的诗词在我图文学史上蔚为壮观。同是梅花,由于作者的境遇、心态、襟怀不同,便赋予梅花不同的姿态、性格和情感。而千姿百态的梅花又形象地反映。出众多咏梅家千姿百态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将冯雪峰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1年到1923年,也称湖畔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941年到1942年,也称上饶集中营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63年间。三个时期的诗歌分别呈现出清新美、沉雄美、哲理美。  相似文献   

14.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15.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烩炙人口的佳句。词人用“黄花”来比喻思妇憔悴的面容和神情,显得清新脱俗,十分传神。然而,在李清照的词中,用得最多的颜色词不是“黄”,也不是“绿”,而是“红”。在《李清照词赏析》(李汉超主编)收集的52首词中,直接用了“红”字的就有十一首,还不包括未用“红”字却包含此意的。可见词人格外偏爱红色。那么,“红”究竟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怀,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习惯上,人们都喜欢用“红”来象征喜庆,象征顺利,无论是新婚大喜还是新春佳节,人们都以披红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作者所探索的是文化的死亡与抉择问题。小说的人物情节是其文化探索的象征。论者忽视的官歌孝哥这两个不起眼的形象,及塑造他们时伴随始终的佛事情节,都是作者文化思考象征。二人的命名及父母的期望,都说明他们本该是西门庆文化精神(包括封建旧价值观和带资本主义因素的新价值观)的人。二者的夭亡或幻化,体现出作者对西门庆以淫为首的恶的文化和历史的“恶”的否定,象征了其文化精神的后继无人,及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夭折,和作者最终对佛文化的无奈选择。历史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杠杆,全盘否定西门庆的“恶”,这是悲剧性的历史谬误。作者同时感到旧制度的衰亡和新的异质价值观的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全宋词》这部著作出版至今已有几十载,但是目前没有人系统研究过,全宋词中与杜甫相关的资料有多少,在宋代词中杜甫是怎样一个形象,宋代词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拟将《全宋词》中的明显与杜甫相关的词作进行研究,阐释杜甫在两宋词人、词作中的形象。杜甫是一个处江湖之远仍忧其君的隐者形象;是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民胞物与思想的致君尧舜的儒家士大夫形象;是一个仕途失意,骑驴作诗苦的诗人形象;是一个诗酒飘零、嗜酒如命而诗无敌的老者形象。  相似文献   

18.
宋代咏梅文学极其繁荣,是当时整个梅艺文化繁盛的一个方面,有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它以审美的方式体现着宋人道德情怀的健举、人文意趣的拓展。其最大贡献在于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容与意趣。以语言艺术的明确意义和丰富手法塑造了梅花作为品格象征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   

19.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句话出自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对这句话的理解,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并未作详尽的注解。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同版本的解释。有的解释为“庭院里黄花遍地盛开,惟独我憔悴瘦损,面色苍白,如今谁还有心思游赏采摘”;有的解释为“满地黄花零落堆积,凋零憔悴,如今有谁和我一起采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沿着李清照词作的感情基调和艺术特色的发展轨迹,分析了李词创作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三个时期,即少女、少妇和闾阎嫠妇三个时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真实的现实主义原则出发,指出清照词不仅及时地描述了作者情感律动的轨迹,而且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北宋社会日益沦亡的窘态和南宋统治者腐败丑恶的嘴脸,是观照两宋之交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