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句话叫“谁爱孩子,谁就赢得了孩子”。三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爱孩子,关键要能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一味地单相情愿只能望洋兴叹。  相似文献   

2.
拉丁谚语有云:“身体棒,点子高”,后人把这句话的因果关系颠倒过来加以发挥,于是又有了“没有健康的心灵,就没有健康的体魄”。灵与肉,究竟谁影响了谁?谁主导了谁?  相似文献   

3.
姜乡话姜     
李天培 《大自然》2010,(4):72-74
"姜云能损心,此谤谁与雪?请论去秽功,神明看朝彻。"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生姜"昭雪"的《子姜》诗。意为:只对姜味之损心、形之丑陋做评论,而对姜贯通于全身的“神明”功效“谁予”评论呢!  相似文献   

4.
关于责任感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骁俊 《科技信息》2009,(19):184-184
1.背景材料场景一:大学校园里,辅导员老师检查宿舍,看到宿舍烟头满地,书桌上一片狼籍,提醒同学打扫宿舍卫生,学生回答:“谁搞脏了谁打扫,反正我无所谓。”场景二:在中学教室中,师生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一位教师在责问学生:“你的语文作业,还有语文课本怎么又忘带了呢?”学生振振有词,答曰:“这能怨我吗?我妈昨天昨天没有给我好好装书包。”甚至还有补充:“不信,你打电话去问我妈。”场景三:某住宿学校内,为方便学生的外界联系,校园内新装了磁卡电话,可是两个星期后,磁卡就已面目全非了。校园内放置的垃圾筒等公用设施也是过不了多久就伤痕累累.  相似文献   

5.
王逸菲 《少儿科技》2012,(10):43-43
字典爷爷家里的成员可真不少,有汉字、拼音,也有标点符号如句号、逗号、问号、上引号和下引号兄弟俩,等等。 有一次,标点符号聚在一起议论各自有什么用处。句号先说:“只要我一出现,人们就知道这句话结束了。”问号也开口了:“我出现时表示这句话不是平常的一句,是为了问别人问题才说的。”  相似文献   

6.
研发水果采摘机器人对提高收获效率、保证果实品质和减轻劳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果园环境的非结构性,使得采摘机器人极易因目标定位不准、采摘顺序不当、夹剪位姿不合理等导致果实碰伤或刮落,造成该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防碰损采摘的视觉认知与执行机构耦合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为梳理水果采摘机器人防碰损作业的最新研究进展,从防碰损采摘中果实多维信息(采摘点、果梗位姿、防碰空间包围体等)的视觉感知、采摘机器人的视觉认知与智能防碰损采摘行为规划、防损采摘机构设计及其行为控制等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和分析,并对今后需重点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和攻克非结构环境下水果智能防碰损采摘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曾读过高尔基的一段话:“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么多年以来,这句话时常警醒我:记着,你是教师,要珍惜自己的岗位;给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事业的意义就在于奉献。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为人师者,应当爱满天下。”这句话时常给我鼓励:加油,只要爱你的学生,你会在无意与不经意中品尝世间最纯真、最甜蜜的愉快。这句话也时常给我信心:好棒!我的学生喜欢我,我的家长包容我,我的职业需要我。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熊玲 《青年科学》2013,(11):50-51
谁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 关于习惯的传说,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这句话常被认为是出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可是从来就没有人找到过出处(詹姆斯:“我才没有说过这句名言呢!”)另一个可能的出处,  相似文献   

9.
“墙外开花墙内香”,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悟到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从这句话中找到了语文教学创新的方向,因而我的教学也走上柳暗花明之路,取得了令社会、家长和学生满意的成绩。所谓“墙外”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生活,“墙内”就是45分钟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要想向45分钟要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美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为政》有: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于“思无邪”的解释颇有争议,因而影响了对孔子引用这句话意图的解释。文中从语言的角度考证,认为这是读《诗经》的原则,并不是对《诗经》内容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荀步章 《奇闻怪事》2009,(12):29-30
【案例】那一年,我担任初三班主任。刚接班不久,就有老师向我透露:这个班上有几条“好汉”呢!有一次,班上几个后进生在一起谈论自己过去一些值得骄傲的事情,见我走近,都不开口了。有一个同学说:“好汉莫谈当年勇。”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觉得他们怀念自己光荣的过去,这是具有荣誉心、好胜心的表现,这就是希望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要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后进生前进的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13.
曹利 《榆林科技》2007,(5):81-82
“英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句话是我在上中学时,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当时只是觉的这句话有趣,就记住了,我成为老师以后才切实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因为,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双向交流过程,只有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方法作用于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教学内容才会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对“道可道 ,非常道”流行至今的解释是不成立的。因为这样的解释 ,不合乎老子论道时的语境要求 ,且会造成前后文之间的语义矛盾 ,还违背了古代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的一般规则。所以对这句话 ,应该解释为 :道是可以实行的 ,但人们实行的往往不是“常道”。  相似文献   

15.
根据书中的话:“不喜欢我的人没有权力评判我”,每个想对《恋爱中的男人》这本书作出评论的人都会自问:我有权力评判这本书吗?但是根据书中主人公歌德和乌尔莉克最喜欢做的颠倒名言的游戏,我们可以把这句话颠倒:有权力批判我的人是喜欢我的。那么,所有自认有权力批评的人,实际上是喜欢这本书的,无论他承认不承认。同时,瓦尔泽还认为感觉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6.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烩炙人口的佳句。词人用“黄花”来比喻思妇憔悴的面容和神情,显得清新脱俗,十分传神。然而,在李清照的词中,用得最多的颜色词不是“黄”,也不是“绿”,而是“红”。在《李清照词赏析》(李汉超主编)收集的52首词中,直接用了“红”字的就有十一首,还不包括未用“红”字却包含此意的。可见词人格外偏爱红色。那么,“红”究竟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怀,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习惯上,人们都喜欢用“红”来象征喜庆,象征顺利,无论是新婚大喜还是新春佳节,人们都以披红  相似文献   

17.
狗叫翻译器     
肖玎 《小学科技》2014,(11):7-7
瑞典和芬兰的发明家正在研制一种名叫“不再有汪汪汪”的狗叫翻译器。它能够分析狗的想法,并把这些想法翻译成人类语言,其中包括“你是谁”“我累了”“我很兴奋”等。这一发明得到了犬行为专家的赞赏,因为这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理解动物语言。  相似文献   

18.
我任教10余年,一直奉行“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因为我对学生约束特严,几年来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严师”,教学成果至今令我津津乐道。可是一件事使我改变了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愤”是指心求通而不得的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不能的思维情况,意即教师若不唤起总是“愤”与“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缺乏学习心理准备,而教师也不去创设这方面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就会产生盲目教学,启而不发,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调动起来。对此,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20.
眼看就要中考了,爸爸妈妈整天逼着我做各种各样的模拟卷子,每天都要熬到夜里12点以后,早上不到6点就得起床。我被疲倦折磨得心力憔悴,难道我非要上重点学校吗?Q真不知道是谁发明了“重点学校”这么个怪物,把学生、老师和家长全都装了进去,让大家饱受折磨。说真的,只要有应试教育这个笼子存在,孩子不努力考重点学校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彻底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拆了这个“笼子”,在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也正在进行一些摸索,相信情形会越来越好。我想对你说的是,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问题在于你的潜能什么时候会被开发出来。潜能的激发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