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酚醛树脂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热塑性苯酚甲醛树脂,对甲基苯酚甲醛树脂和叔丁基苯酚甲醛树脂进行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选择在620条件下进行热裂解,其裂解产物通过OV-1石英毛细管柱分离和质谱鉴定,获得了有关这三种酚醛树脂各自结构的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应用表面增强技术将薄层色谱与NIR-FTRaman光谱联用,获得中草药有效成分槲皮素、金丝桃甙光谱新方法的研究,研究表明,在薄层原位仅3μg样品,就可获得分子主要的振特征谱带,文中分析了两种分子结构要似的黄酮醇谱的差异,阐明了应用表面增强技术将薄层色谱与NIR-FT-Raman光谱联用对中草药化学成分进行 检测的原理与可行性和优越怀。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应用表面增强技术将薄层色谱与NIR-FT-Raman光谱联用,获得中草药有效成分槲皮素、金丝桃甙光谱新方法的研究,研究表明,在薄层原位仅3μg样品,就可获得分子主要的振动特征谱带,文中分析了两种分子结构相似的黄桐醇谱图的差异,阐明了应用表面增强技术将薄层色谱与NIR-FT-Raman光谱联用对中草药化学成分进行高灵敏度检测的原理与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薄层色谱、IR、1H-核磁共振、13C-核磁共振、及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未知水性光油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得到了光油的组成和配比,并确定了其组成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5.
色谱分析法是分析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LC-APCI/MS)联用技术原理,和它在生物基质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分析、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在SO4^2-/ZrO2作用下乙苯乙烯烷基化反应的产物组成,运用色谱-质谱联用、色谱-红外联用技术成功地鉴别出各产物异构体,并用GC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物各异构体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ABS塑料的热降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在氦气氛围中,500℃下对ABS进行热裂解,通过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裂解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共鉴定出苯乙烯、甲苯和4-苯基丁腈等31种裂解产物.根据裂解产物信息和有机物热裂解反应的原理对ABS的热裂解反应机理作了探讨.ABS塑料的热降解过程是典型的自由基历程,解释了裂解产物中芳香烃类化合物、脂肪烃类化合物、腈类化合物和含溴酚类化合物的生成机理.ABS的高温降解过程不是三种结构单元降解过程的简单累加,三种结构单元在其降解过程中相互明显影响,最终导致裂解产物在结构和类别上的多样性.废旧塑料ABS热裂解过程会产生多种有害污染物,因此,选择合适的裂解工艺条件,既可得到更多有用的裂解产物,又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醇酯(PCT)是一种新型的耐高温聚酯。应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聚酯PCT的热分解性能,并对聚酯PCT在400,500,600和700℃时的裂解产物分别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裂解温度下,产物组成差别很大。600℃裂解时,在总离子流图(TIC)上各特征裂解产物的存在最为明显,可准确判断PCT聚酯的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9.
运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GC/MS),结合标准谱库对白毛银露梅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01个峰并确认了其中50种成分,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测定了其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化学成分为油酸、油酸乙酯、正二十八烷等.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两系列手性液晶——光活性(+)-对-烷氧基苯甲酸-对′(2-甲基丁氧基)苯酯类化合物[(d)AmPAB,系列Ⅰ]和光活性(+)-对-(2-甲基丁氧基)苯甲酸-对′-烷氧基苯酯类化合物[AP(d)AmB,系列Ⅱ]的电子轰击质谱,讨论了它们的质谱裂解机理。场解吸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应用于酯类手性液晶混合物的分析,结果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1.
复合材料层合板损伤的延迟累加成像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复合材料结构的各向异性,导致难以准确获得导波的波速和传播时间。因此在使用传统的延迟累加成像算法对复合材料结构进行损伤识别过程中,会造成损伤定位精度的降低。考虑到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导致导波在各个方向的波速并不相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延迟累加损伤成像算法。该方法通过利用激励器与成像点以及成像点与传感器之间的方向角,在成像过程中选取了不同的方向波速进行损伤识别。通过一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损伤的监测实验,将所提算法与采用不同方向波速的传统延迟累加成像算法进行对比,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采用单一速度的延迟累加成像算法,该方法的损伤监测误差控制在4%以内。  相似文献   

12.
为对框架结构柱破坏进行无损识别,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均匀设计表确定结构损伤样本数据库,使用神经网络与平面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进行损伤定位和程度识别的方法。提出应用正交设计优化均匀设计,以解决均匀设计试验点过少的缺陷。该方法以平面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作为损伤指标,采用改进均匀设计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损伤工况作为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的训练样本,对损伤位置进行识别;在确定损伤位置的前提下,利用径向基(radic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对损伤程度进行识别。通过分步方法确定框架柱构件的损伤位置与损伤程度。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平面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识别指标克服了空间结构模态振型不完备的缺陷,两步识别法避免神经网络训练时不收敛、趋于局部最小值等缺陷。该方法可用于框架结构柱损伤的位置确定和损伤程度识别。  相似文献   

13.
地震属性可以用来解释与预测地质构造,因此地震属性被广泛地运用在煤矿地质构造的识别。但一般情况下,勘探区中无构造区域与有构造区域分布不均衡,无构造区域远远多于有构造区域。机器学习中,传统的分类器更习惯于偏向多数类,这使得如何有效地识别出构造体成为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针对不平衡数据集的改进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构造识别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首先,以基于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数据体提取的12种地震属性为数据集特征,以实际揭露后的地质构造为数据集标签构建多属性数据集,然后以特征对标签的相关性为标准,过滤掉冗余的特征;其次,将边界样本分类算法(boundary sample classification, BSC)与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SMOTE)相结合形成BSC-SMOTE算法。用BSC-SMOTE算法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平衡,再利用平衡后的数据集训练XGBoost分类器,并用贝叶斯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 B...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曲率模态参数的特性,从有限元动力响应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曲率模态用于识别桥梁结构损伤的机理,说明了曲率模态是一类对结构局部变化有敏感性的动力学参数,对于进一步在实际工程中识别桥梁结构损伤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间歇性的PIV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粒子成像测速(PIV)系统测量了湍流边界层中流向速度平面,并对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统计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连续子波变换,计算了不同尺度、不同法向位置的子波系数概率密度函数.结果发现缓冲区有着更强的间歇性.利用子波系数量化湍流间歇性的方法,应用推广的自相似律(ESS),计算了子波系数结构函数的标度指数.研究表明:当多尺度相干结构被提取出后,利用子波系数计算的ESS标度律就符合科尔莫戈罗夫提出的线性标度律,验证了多尺度相干结构是湍流边界层产生奇异标度律的原因.此外,利用PIV系统测量的数据,给出了流向平面内的以子波系数表达的能量分布.这种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对多尺度相干结构在空间平面内的辨识与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带多扩散的随机多组模型的拓扑识别.基于自适应同步方法,设计了合适的自适应控制器识别带多扩散的随机多组模型的拓扑结构.结合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图论方法,分别得到了不具有时滞和具有时滞的多扩散的随机多组模型的拓扑结构识别准则.最后,分别给出了具有时滞和不具有时滞的耦合洛伦兹系统的拓扑识别,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Multi-layer Woven Structur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quantitativ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identify the structures of multi-layer woven fabric in this study. Six structural parameters are selected to represent the fabric structure. With some design criteria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textile composit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are derived for different binding patterns of the fabric structure. The conditions, which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tructural cell stability,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广义柔度矩阵具有普通柔度矩阵的基本性质,且仅用一些低阶模态数据就可较为准确地获取,减少了截断高阶模态带来的截断误差。结合广义柔度矩阵对低阶损伤模态的敏感性与信息熵对系统非线性显著的突显作用,提出了广义柔度曲率信息熵指标。新指标以广义柔度曲率矩阵对角向量中每个元素与对角元素之和的比值作为整体概率函数,构造新的信息熵函数识别指标。使用简支梁和连续梁两种不同形式的梁结构算例对所提指标的损伤识别能力进行了分析验证,并采用服从截尾高斯分布的误差模型对所提指标的抗噪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义柔度曲率信息熵指标能有效识别结构单处、对称位置处及多处损伤,且在误差不大于10%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遥感图像上光伏电站边界精细提取的难点,在传统分割网络上添加逐像素的类别信息约束,提出了一种融合逐像素置信度模块的两分支深度实例分割网络。该网络通过四个损失结构和两个分支结构来实现,纵向上保证了网络每一层的语义信息,横向上保证了目标检测分支和分割分支的信息共享,提升了网络对于光伏电站边界的识别能力。采用国产GF-1数据进行新疆光伏电站提取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进行光伏电站检测的准确率在召回率为89.5%的情况下达到83.4%,该方法可以为新疆光伏电站动态监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A phosphate transporter expressed in arbuscule-containing cells in potato.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C Rausch  P Daram  S Brunner  J Jansa  M Laloi  G Leggewie  N Amrhein  M Bucher 《Nature》2001,414(6862):462-470
Arbuscular mycorrhizas are the most common non-pathogenic symbioses in the roots of plants.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this symbiosis facilitated the colonization of land by plants. In arbuscular mycorrhizas, fungal hyphae often extend between the root cells and tuft-like branched structures (arbuscules) form within the cell lumina that act as the functional interface for nutrient exchange. In the mutualistic arbuscular-mycorrhizal symbiosis the host plant derives mainly phosphorus from the fungus, which in turn benefits from plant-based glucose. The molecular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functioning of the arbuscular-mycorrhizal symbiosis is largely not understood. Here we identify the phosphate transporter gene StPT3 in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Functionality of the encoded protein was confirmed by yeast complementation. RNA localization and reporter gene expression indicated expression of StPT3 in root sectors where mycorrhizal structures are formed. A sequence motif in the StPT3 promoter is similar to transposon-like elements, suggesting that the mutualistic symbiosis evolved by genetic rearrangements in the StPT3 promo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