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番茄白粉病抗病育种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国内对番茄白粉病抗病性的研究现状,包括番茄白粉病化学防治方法及抗源鉴定方法,抗病遗传规律及抗病机理等,并对番茄白粉病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香蕉枯萎病及其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由尖孢镰孢菌引起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对香蕉生产往往产生毁灭性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们已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针对这些研究进展,笔者从香蕉枯萎病的分布和危害,香蕉抗枯萎病的机理,以及香蕉的抗病育种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香蕉的芽变选择育种、组培突变体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毒素筛选育种、体细胞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育种方法及其成就,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继花粉和花药培养之后的又一种实用化的细胞工程育种新方法,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并且绝大多数变异可以遗传,在再生植株中能够找到在常规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变异或重组类型,80年代以来,我国在作物无性系变异育种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已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新品种,本文着重阐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概念和特点,引起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基础,无性系变异突变体的筛选和鉴定方法,并对目前体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有关畜禽抗病育种的研究资料,比较系统地概述了畜禽抗病育种的研究情况;并提出了在抗病性选育时,应考虑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海水养殖鱼类抗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害是限制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目前尚缺乏优良的抗病养殖鱼类品种。鱼类功能基因组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筛选鱼类抗病相关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提供了机遇。基因转移、分子标记和基因标记等分子育种技术是培育抗病优良鱼类新品种的很有潜力的技术手段,已成为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今后应大力发展的研究领域。本文结合笔者实验室的工作,对某些海水养殖鱼类抗病相关功能基因及抗病分子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介绍;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水稻抗病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祥喜 《江西科学》2000,18(4):248-252
随着水稻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抗病水稻品种成为可能。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稻抗病转基因的技术、方法,对水稻抗病转基因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也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较早能够利用杂种优势育种的农作物之一,如果采用常规的育种方法,需要自交五代到六代才能得到较为稳定的自交系,如果我们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能够将获得稳定自交系的时间缩短到两个世代内,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提高了育种效率,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单倍体隐性性状不会受到显性性状的掩盖,因此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淘汰不良个体,为培养优良的玉米后代打下基础。该文将就玉米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单倍体烟草(n=24)叶片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离体培养早期(3—5天).叶外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倍性已有明显变化,除单倍体外尚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及其各种类型的非整倍体,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变动在8—96之间.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烟草叶外植体细胞在分裂、增殖、分化、发育成再生植株的过程中,亚单倍体和单倍体细胞比率逐渐上升,而最终占据绝对优势.在离体培养中除了染色体数目变异之外,还经常看到染色体断片、后期桥、落后染色体和微核等染色体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9.
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倍体技术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的一种育种新途径.介绍了玉米单倍体产生途径、鉴定方法以及加倍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细胞工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要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交、胚胎培养和试管受精、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植物快速繁殖技术、体细胞胚胎发生和人工种子、组织细胞培养物的超低温保存以及转基因植物等。  相似文献   

11.
育种群是组成整个育种群体的多个亚群体,其意义相当于农作物育种的近交系。在美国的一些林木育种项目中,育种群已用来控制种子园的近交、捕获最大的遗传增益的有效措施。育种群的建立不会改变各群内的育种值,但每个育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会随近交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为我们在群内选优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此外,建立育种群只增加一些档案记录工作,并不增加野外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植物育种项目包括两方面的重要工作,首先是确定育种材料中是否存在有用的遗传变异,其次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把目标基因转移到品种中。分子育种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育种。选择是指在一个群体中选择符合需要的基因型,它是育种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传统育种中,选择的依据通常是表现型,从表现型推断基因型。表型选择对寡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较为有效,而时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则效率不高。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为实现对基因型的直接选择提供了可能。阐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应用研究,讨论了MAS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杉木遗传改良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自1964年以来,南京林学院和福建省林业厅林木种苗公司合作,开展了杉木遗传改良工作。20年的实践证明,按我们所制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在现有杉木人工林分中进行选择,其遗传增益是明显的。在闽中、闽西北地区,应用杉木普通无性系种子园的种子造林,在相同的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下,立木材积生长量平均增长15%,优良家系可增长50%以上,而且抗杉木针叶炭疽病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早期在福建洋口林场营建的种子园,预计到1985年可满足建阳地区每年十五万亩人工更新造林用种。随着普通种子园种子产量的提高与造林面积的扩大,杉木遗传改良将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七十年代中期,我们致力于杉木第二代改良的准备工作。八十年代初,进行了第二代改良的选优和育种园、种子园的营建工作。目前,育种园中收集第二代育种材料350株,部分已进入始花期。1984年将完成第二代种子园的嫁接工作。随着杉木遗传改良工作的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一些基本的而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探讨于后。  相似文献   

14.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是研究森林遗传和林木良种选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因林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而萌芽,伴随着遗传学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完成奠基,在不断推动遗传改良以满足人工林高效培育的良种急需中实现林木遗传育种现代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开启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深入发展阶段。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创新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形成了一个适合树木生物学特点、遗传基础研究与育种创新应用紧密结合并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基于轮回选择不断推进以选择、交配、遗传测定为核心的育种循环,完成更高轮次的基本群体、育种群体、选择群体和生产群体建设,是可持续遗传改良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或通过远缘杂交选育杂种优势突出的林木品种;或基于有性多倍体化开展多倍体育种,综合利用杂种优势和倍性优势,实现林木多目标性状改良;或采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改良已有林木品种或优异种质等。而林木良种生产仍然依赖传统的种子园制种和无性系制种,其中体胚发生技术实用化将是进一步实现种子繁殖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推动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效果,选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林木良种并应用于生产,保证用更少的人工林面积生产更多的木材及林产品,以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林木遗传育种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e herbicide resistant bar gene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selectable marker genes in the study on 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w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ene into rice genome, transgenic rice was resistant to the herbicide Basta. Therefore, selection of transgenic plant md genetic analysis became easier. In the studies, bar gene was introduced as a genetic marker gene into ria restore lie variety of two-line or three-lin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breeding method, the good herbicide resistant individual plant was derived as the new restorc line for hybrid combination. After sprayed with Basta at seeding phasc. the real hybrid rice that hnd herbicide resistance could grow normally, while the fnke hybrid rice and weeds, having no bar gene, were killed by herbicide. The method described above helped rapidly to examine and improve the purity of hybrid rice.  相似文献   

16.
福建山樱花研究现状、开发前景与育种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新品种选育、品种适应性和抗逆性、繁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福建山樱花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展望其开发前景。在此基础上,从充分利用福建山樱花种质资源、积极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新品种等方面提出了福建山樱花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7.
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杯果木属(Angophora)和伞房属(Corymbia)树种统称桉树,引入我国已有130余年的历史,是重要的工业用材林树种。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种子园建设和70年代后期的种源试验,一些技术显著促进了其进程,主要有:①早期的种子园技术促进了无性繁殖困难树种的有性扩繁;②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优良无性系选育与应用;③20世纪90年代末分子标记技术开启了我国桉树分子育种研究的新纪元;④21世纪初转基因技术为品种创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⑤刚尝试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桉树育种策略和种质资源是其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已对一些树种制定了育种策略和育种计划,兼顾纯种内轮回选择和杂种无性系的选育,主要经济性状包括材积生长、木材密度、抗病虫和抗风等;累计已收集了近200个树种3 000余个家系的种质资源。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①几个主要树种的轮回选择和世代改良,仅尾叶桉(E. urophylla)进入了第3个世代;②杂交育种的成效显著,培育了目前仍主栽的DH32-29和DH33-27等优良杂种无性系;③无性系育种结合无性繁殖技术(尤其是组织培养)的研发,极大地推动了无性系林业的发展;④开发了多种分子标记,包括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标记,并基于分子标记利用连锁作图和关联分析的方法,在尾叶桉等6个树种中检测了与生长、材性和/或抗逆等性状相关的基因组位点;⑤已对逆境响应、激素和木材形成等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一些功能基因显示了较好的育种应用潜力;⑥已优化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尝试了基因组编辑的可行性。但是,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复杂性和高质量基因组/泛基因组的缺乏,种质资源流失,新无性系缺乏,尚待从头克隆和鉴定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基因组选择实用性有待探索,遗传转化率需进一步提高等。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对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意义是显著的,将有望在高世代改良、种质资源的长期评价、杂种优势的机制与利用、基因组选择的有效应用和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8.
以寒温带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自然群体及子代测定林为对象,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的方法,以群体选择、变异分析和遗传效应评价为基础,探讨自然群体及其子代树高和胸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统分析这些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增益,从中选择出生长势、抗逆性和适应能力兼优的优异群体及优良个体.结果表明:寒温带水曲柳自然群体间的生长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树高性状的变异较小,胸径性状的变异较大,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4.29%和45.02%.另外,群体内自由授粉子代间生长性状的差异亦极显著.寒温带水曲柳的生长性状受遗传基因的控制程度较强,遗传力强,遗传增益较大,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858和0.860,遗传增益分别为16.68%和30.98%.因此,以生长性状为主要评价指标,兼顾各种影响因素,确定五常(WCH)群体为优异群体,WCH25,WCH12和WCH27为优良个体,可广泛应用于多世代遗传改良育种中.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地区主要推广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SS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4个在内蒙地区选育的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用30对玉米SSR核心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3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5~1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为7.8个.每个位点SSR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化为0.408~0.916,平均多态性为0.876.聚类分析(UPGMA)可将24个玉米品种分为5大类.品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内蒙古地区主栽玉米品种有着较为稳定的遗传特性,基础遗传资源丰富.这对新品种选育、品种改良和亲本选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