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为建立副溶血弧菌毒力评价的动物模型,研究通过混合正交试验,用不同浓度和致病性的副溶血弧菌采取腹腔注射和灌胃的方式感染4周龄的小鼠,观察小鼠的精神状态并计算一段时间内小鼠的死亡率,分析不同因素对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强弱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小鼠死亡率的因素顺序为:感染途径菌液浓度菌株毒力;采用副溶血弧菌ATCC 17802浓度为7.5×107cfu/m L的菌液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小鼠精神状态最差,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秦皇岛主要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状况及其毒力特征,依据国家标准GB 4789.7—2013检测方法,并适当改进,分别在春、夏、秋、冬季节,对秦皇岛沿海主要鱼类、虾类、蟹类、贝类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采用PCR方法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tdh,trh,tlh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秦皇岛沿海主要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相对较轻,其总检出率为10.07%。污染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污染品种夏季主要为鱼类和少量贝类,秋季主要为虾蟹类和贝类。4个采样点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秦皇岛的海港区,昌黎县,北戴河区,山海关区。检出的15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dh和tlh毒力基因,说明秦皇岛沿海主要海产品携带的副溶血性弧菌毒性较强,具有潜在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副溶血弧菌环境和海产品分离株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的报道日益增多,亟需寻找替代传统抗菌剂抗菌的策略以控制副溶血弧菌的污染和感染。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生长曲线的绘制,以及运动性实验和结晶紫染色实验,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副溶血弧菌形态的变化,来评估以舍曲林为代表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对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活性及抗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通过检测与分析舍曲林对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转录的影响,探究舍曲林对副溶血弧菌的减毒作用。结果显示,舍曲林对副溶血弧菌的MIC为32μg/mL,MBC为64μg/mL,能够损伤其细胞膜和细胞壁,MIC下导致其干瘪皱缩,MBC下引起其涨裂、胞内物质外泄;亚抑制浓度的舍曲林能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的泳动和群集运动,抑制率分别为88.6%和71.5%;舍曲林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副溶血弧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当舍曲林质量浓度分别为8、16、32和64μg/mL时,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66.9%、79.5%、88.3%和89.3%;亚抑制浓度的舍曲林能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的毒力基因fliA、ompW和a...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弧菌病的荧光抗体快速诊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0.05%福尔马林灭活大黄鱼的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制成菌苗,再用该菌苗注射免疫实验兔获得抗血清,进而建立起副溶血弧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应用该技术在福建省连江县厦宫乡大黄鱼养殖渔排进行副溶血弧菌检测。在患病大黄鱼肝脏中均能检测到副溶血弧菌,10尾外观正常的大黄鱼中,有4尾检出副溶血弧菌,而在养殖海水中没有检出副溶血弧菌,以上结果表明,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不仅可以用于诊断感染发病的大黄鱼,而且也能用于检测带菌尚未发病的大黄鱼。  相似文献   

5.
海芦笋黄酮化合物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海芦笋黄酮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海芦笋黄酮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效果良好,而抑菌效果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6.
陈梦  周翔 《科技咨询导报》2012,(11):232-232
为了快速识别副溶血型弧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本文经过试验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原理使用荧光二抗血清在荧光显微镜下识别副溶血型弧菌荧光菌球,以期达到快速筛查副溶血弧菌污染食品目的。本方法适用于海洋水产品和淡水水产品及加工的含盐其它食品。  相似文献   

7.
检测海洋弧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建立中国对虾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快速检测技术,间接ELISA技术中的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抗血清由家兔制备,羊抗兔IgG用碱性磷酸酶标记,酶的底物为对磷酸基硝基苯。将该技术标准化后,测定了抗血清与13株其它副溶血弧菌菌株29株其它弧菌标准菌株的交叉反应,并进行了苗期对虾样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对九孔鲍拮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过程中血淋巴免疫球蛋白样物质、补体(C3、C4)样物质、C反应蛋白样物质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拮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免疫应答中,九孔鲍血淋巴液中免疫球蛋白样物质IgG-like、IgA-like、IgM-like,补体样物质C3-like、C4-like,C反应蛋白样物质CRP-like等呈现急剧增加,尔后逐渐减少,有时甚至大量被消耗的变化特点,其变化与机体抗感染免疫应答过程及免疫原剂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淋巴中三类免疫球蛋白样物质和二类补体样物质含量峰值一般出现在注射感染后6-24 h,48 h后下降,有时甚至降低至本底水平,C反应蛋白样物质质量浓度在感染后12-96 h内都较高,168 h后接近本底水平.副溶血弧菌感染剂量对上述物质的表达速度和水平皆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患"体表出血病"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肝、肾、肠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人工感染、菌种生理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引起该病的病原有3种菌.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确定这3种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a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as pseudoalcaligenes).  相似文献   

10.
参照GenBank上登录的副溶血弧菌鞭毛蛋白flaC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溶藻弧菌HY9901株的flaC全长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为1 155 bp,编码384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其他弧菌的同源基因序列比对显示,溶藻弧菌flaC基因与副溶血弧菌flaC基因的同源性最高(87%).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获得带溶藻弧菌鞭毛蛋白flaC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flaC,为其DNA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研究弧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OMP)OmpK免疫交叉反应的特征,探讨OmpK免疫交叉反应性的分子机制.利用克隆得到5株弧菌的ompK基因,通过比对10种(22株)弧菌的OmpK基因序列发现,ompK基因在弧菌中高度保守,其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达77%93%.对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VPL4-90的ompK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利用纯化的OmpK重组蛋白,制备了兔抗OmpK血清.通过western blot分析发现,OmpK抗血清能够与16种不同的弧菌发生交叉识别反应,其中V.proteolyticus、V.furnissii、V.damsela和V.metschnikovii这4种弧菌OmpK的免疫交叉反应为首次报道,并且证实弧菌OmpK的免疫交叉反应具有种属特异性.通过抗原表位预测和比对发现,弧菌的OmpK具有8个保守的抗原表位,包括7个T细胞表位以及1个T细胞和B细胞的共同表位.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OmpK抗体能够识别这些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提示这些抗原表位可能位于细菌表面.结果表明,这些保守的且位于细胞表面的OmpK抗原表位可能是弧菌OmpK具有免疫交叉反应性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2.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首要致病因素,是海产品上市前的必检微生物.某种意义上讲,检测的增菌时间决定了海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市场价值.为缩短增菌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Vp培养条件和增菌培养基.单因素分析确定最适于Vp(ATCC 17802)生长的温度、氧浓度和培养方式分别为37℃、透气胶塞和摇床培养.以混合蛋白胨、牛肉膏、Na Cl为主要影响因素,利用Design-Expert 8.0软件的BoxBehnken设计进行增菌培养基优化,得到的二次回归方程具有很高的拟合性,优化的培养基配方为:酪蛋白胨6.75 g/L、胰蛋白胨3.25 g/L、牛肉膏4.76 g/L、Na Cl 36.75 g/L.利用优化培养基对模型进行验证,培养12 h的Vp菌体密度可达模型最大预测值的98.77%,说明获得的模型可以对ATCC17802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DNA芯片技术分析低盐冷刺激作用下副溶血弧菌基因的转录表达变化.方法:分别采用"低盐持续刺激培养(continuous growth,CTG)"和"中间转入低盐环境培养(shift growth,STG)".CTG和STG下.分别采用含NaCl浓度为2%和0.66%的MV-5培养基孵育副溶血弧菌,收集菌体,提取RNA,应用全基因组DNA芯片分别比较两个不同的转录表达谱基因变化特点,分析其作用规律.同时,应用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和对照组相比,STG实验中,共有205个基因的转录表达发生显著性变化,上调的基因占优势地位;CTG实验中,总计有298个基因的转录表达发生显著性变化,上、下涮的基因总体基本趋于平衡状态,没有明显差异.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联反应结果证实其和芯片数据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在低盐这一"胁迫环境"下,副溶血弧菌利用其存在的独特而精细的应对机制,能够顽强的生存下来并繁衍生殖,这一过程中,节能调节处于调控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以文蛤密度为主要生态因子进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文蛤密度下冲氧与否对水质变化影响。总设12个实验组:1-6组培养箱中的文蛤密度梯度设置为:0粒/m2,、50粒/m2、100粒/m2、200粒/m2、400粒/m2、800粒/m2,实验期间冲气培养;设与上述对应的7-12组,不冲气培养。结果表明:非冲气时水质变坏较早,密度大时水质变坏较早,文蛤不存在的对照组,非冲气的条件下水质随时间推移恶化同样明显。在水交换条件差的海域,文蛤养殖密度不得超过50粒/m2。  相似文献   

15.
协方差矩阵的建模与预测,对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至关重要。 针对时间序列模型 对高维变量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利用长短记忆神经网络模型(LSTM),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频数据已 实现协方差矩阵预测模型。 利用金融高频数据得到已实现协方差矩阵,对其进行 DRD 分解,针对相关系数 矩阵 R 进行向量化处理,利用向量异质自回归模型(HAR)预测已实现相关系数矩阵 R;针对已实现波动率 矩阵 D,利用半协方差(semi covariance)思想,结合 LSTM 模型,得到已实现波动率矩阵 D 的深度学习预测模 型,构建了 LSTM-SDRD-HAR 已实现协方差矩阵动态预测模型。 LSTM 模型和 HAR 模型能捕捉实际数据 的长期记忆性,半协方差有利于捕捉金融数据的杠杆性。 实证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向量 HAR 已实现协方 差矩阵预测模型,LSTM-SDRD-HAR 预测已实现协方差矩阵更为准确,基于 LSTM-SDRD-HAR 预测已实现 协方差矩阵构造的有效前沿组合投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高压水枪以及连片集中式人工挖掘方式的人为物理干扰在海草区采集滩涂经济动物的行为对海草群落及底栖动物造成的生态影响。【方法】对广西竹林海草床5种生境展开调查和采样:(1)未受人为物理干扰的海草区;(2)未受人为物理干扰的裸滩;(3)刚刚遭受人工挖掘影响的海草区;(4)刚刚遭受高压水枪冲击后的海草区;(5)遭受高压水枪冲击5d后的海草区。计算分析各生境海草群落的覆盖度、直立茎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人为物理干扰短期内显著地降低了海草床的覆盖度、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降低了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结论】人为物理干扰(高压水枪的使用等)短期内对海草群落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都有较大的负面生态影响,长期的生态效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建议执法部门加强对滩涂采集经济动物方式的管理,尤其是关于高压水枪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华南地区海水养殖鱼类主要弧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的主要海水养殖系统的斜带石斑鱼、红鳍笛鲷、褐点石斑鱼和珍珠龙胆(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多种海水鱼类的弧菌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从病鱼体内共分离获得弧菌63株,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其中4株为强毒株,17株为弱毒株,42株为无毒株.经鉴定,哈维氏弧菌有43株(19株毒力株)、溶藻弧菌7株(1株毒力株)、副溶血弧菌5株、轮虫弧菌2株(1株毒力株)、需钠弧菌1株、无法确定的弧菌属其他细菌5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栎树猝死病是一种为害林木和观赏植物的毁灭性病害,发病迅速,短期内即可造成寄主植物大量死亡,寄主范围非常广泛,主要为害阔叶树树种。对其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进行预测,并系统评估其入侵风险,有助于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及检疫措施。【方法】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以栎树猝死病菌现有分布点的环境变量为基础运算预测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绘制其在中国的适生预测图;并以南京林业大学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建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为标准,从5个准则层下设18个指标层因子,对栎树猝死病菌在我国的入侵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MaxEnt模型测试遗漏率与预测遗漏率基本吻合,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的AUC值(area under curver, AUC)为0.974,标准差为0.008,明显高于随机分布模型,说明该模型对栎树猝死病菌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可作为后续评估依据。栎树猝死病菌在中国的适生范围在101.9°~122.9° E,18.9°~38.0° N,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武夷山脉、南岭以南的沿海地区,约占中国行政区划面积的19.6%。栎树猝死病菌在中国的入侵风险指标值R为2.64,属于极高风险的有害生物。【结论】模型预测结果的可信度较高,鉴于栎树猝死病菌在我国暂无分布记录,且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被归为极高风险等级,建议在进境检疫中对其可能寄主植物实施严格检疫及2年以上的隔离试种,防止其进入中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及氧化.研究结果表明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反应为快速反应.吸附在高岭土表面的Sb(Ⅲ)易被氧化为Sb(V),一部分Sb(V)会从高岭土表面解吸进入溶液中.溶液的pH值对Sb(V)的解吸有显著的影响,且pH越高,Sb(V)越容易从高岭土表面解吸.吸附前后高岭土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分析表明,高岭土表面的≡Al—OH、≡Mg—OH及≡Si—OH基团参与了Sb的吸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红树蚬(Polymesoda erosa)分布密度与潮高、底质和红树根际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在广西廉州湾和珍珠湾红树林设置5条断面25个取样站进行采样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主成分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红树蚬多见于高潮带而鲜见于低潮带,红树蚬分布密度从高潮位向低潮位递减。红树根际与林内空地红树蚬分布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红树植物树种根际红树蚬的分布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沉积物紧实度和盐度是红树蚬分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