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应急系统中多资源出救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建立了在多资源多出救点的应急系统中基于“出救点个数最少”和“应急开始时间最早”的多目标的调度模型,分别求出各个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和最劣解,寻找使出救点个数为最优情况下使应急开始时间最早的解,在此基础上增加出救点的个数继续寻找,并将备选出救点集合缩小为运输时间小于上一次应急开始时间的出救点;得到一系列非劣方案后,对各目标函数按照具体情况赋予一定的权重,将原问题转化为求解使正负理想点接近度最大的非劣调度方案。一个采用模拟数据的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多出救点、多物资、物资连续消耗的应急调度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连续消耗的多出救点、多物资应急调度算法,该算法在依次选择出救点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每一个出救点满足灾区需求的能力大小和该出救点的选择对选择下一个出救点的影响,从而得到了一系列非劣候选出救点,然后让每一个候选出救点尝试参与出救,来寻找出救点最少的出救方案.并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地制定一个合理的调度方案对及时救援是非常关键的。本文针对应急系统多点出救的特点,首先研究了单资源应急调度模型中应急时间最早、出救点数目最少的两阶段模型。其次研究了消耗速率为函数的连续型多资源应急调度模型,该模型通过求取每种资源的最早应急时间得到了多资源调度的最早应急时间,进一步探讨了应急时间最早、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多资源调度方法。数值算例表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面向脉冲需求的应急资源调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急资源需求点和可行的出救点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具有脉冲需求特性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法.首先,将脉冲消耗应急问题的研究范围限定为各出救点可用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应急资源脉冲需求的调度问题,从理论上证明了已有的应急资源满足调度需求的充要条件,并进一步给出了应急时间最早的资源调度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别给出了脉冲需求条件下应急时间最早和应急出救点数最少的算法步骤,并应用数学归纳法进行了证明.算例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获得多种最优应急决策方案,为面向脉冲需求的应急资源调度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多资源消耗应急系统调度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应急系统多点出救的特征,研究了在资源消耗速率为非负可积函数的情况下,构建基于应急时间最早的连续型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并给出相应算法.对模型及所提出的求解算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与算法有效,并能对突发事件应急资源调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铁路突发事件应急资源调配的优化与决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优化铁路应急救援资源的调配是降低突发事件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基于应急资源调配的特点及要求,建立应急资源调配时间最短的单目标模型,以及调配时间最短,且应急出救点最少的双目标模型;并运用分层序列法进行求解。研究表明,双目标模型优化可以减少应急出救点、节约救援成本。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应急资源优化调配的决策程序,实现资源调配决策的快速化、科学化;并以南昌铁路局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成果为铁路突发事件的科学应急救援,减少事故救援时间和成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对国家安定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威胁的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在灾后将受灾点所需应急物资快速、精准运送到位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救援特点,考虑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兼顾应急调度成本最低和调度时间最短两目标,构建面向多灾害点的应急物资智能调度模型。研究选取2021年中国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为典型案例,基于三角模糊数方法对不确定变量进行表示,从而将所构建的模型转变为确定性多目标应急物资智能调度模型,同时引入二维Euclid距离赋权进行模拟运算,对模型求解。进一步,利用LINGO软件计算得到各出救点至各受灾点分阶段应急物资调度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与现实要求接近,能够满足重大自然灾害下多灾害点应急物资调度需求,可为决策者制定有效救灾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急救灾物资紧急调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讨论时间不确定条件下的应急物资调度问题,当从出救点到应急地点时间为区间数时,首先建立了应急方案可信度最高的模型,又建立了可信度最高,出救成本最小的多目标数学模型,通过一个实例分析说明了本文给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的方法丰富了已有的求解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开展灾后救援工作以保障受灾点的物资供应,考虑应急救援的阶段性和需求场景的不确定性,研究多时段、多出救点、多受灾点、多物资、多车型的出救点选址及物资运输问题,构建以系统建设成本与运输成本总和最小化为目标的随机规划模型,并设计了求解该模型的分层遗传算法,确定多时段出救点选址、救灾物资流向流量等决策。考虑模型中参数的影响设计三种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运用算例验证模型及算法可行性,得到灾后一周内每个时段出救点选择和物资分配方案,分析参数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多资源非恒定消耗应急调度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应急系统中多种应急物资的非恒定消耗情况,建立了以应急出救点数最少为上层优化目标,应急开始时间最早为下层优化目标,以应急物资连续消耗为约束条件的二层优化数学模型.同时,通过引入调整条件调整可行解,使参与应急的出救点数最少.给出了模型的解法,用算例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与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应急系统中多种应急物资的非恒定消耗条件下,应用该模型可求得出救点数最少.  相似文献   

11.
《门隅水羊清册》是迄今记载西藏门隅人口、土地、税制等最为详尽的《清册》,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文章根据《门隅水羊清册》及其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对门隅地区的社会村社组织层级,即措(定)及以下村社组织层级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研究发现,门隅各措(定)都设佐根、定本(首领、首要责任人)1名,配有阔米(听差)和佐列或者公差各1名.佐根和定本由各措、定酝酿,从有威望的中年以上村民中,定期轮流推举上报后,照例尼玛三措的佐根由达旺“六联”审查批准;其他措(定)的佐根和定本,由达旺“四联”和“六联”委派的税收员或者各小宗宗堆(宗本)批准任命.各措下辖的噶尔琼(定)和参等村社组织的首领,大都称阔米,由各措(定)自行选派、委任或指定.  相似文献   

12.
"苽"一名"蒋",也写作"菰",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粮、菜兼用的作物。汉代以前,尤其唐代,苽米是主要的食用部分;唐以后,其米多用来救荒。"苽"在古文献中也称"雕苽"、"雕胡"。作为菜食用,始见于《尔雅》。宋之前,一般称为"菰菜";至宋,始见"茭白"一名。"茭"得名于其根"交结","白"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菰首"也作"菰手",是指茭白顶端白嫩、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探究“经”和“典”字源义上共同据有“崇高”“权威”和历时义的表征文化视界下经典自身的迁移演变。从“经”与“典”美学张力的缘构到“经典”的词源义、历时义的延展自显中,认定指向性、权威性、实践性、边沿性是经典的质性因子。  相似文献   

14.
“翱翔”,古籍中多数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王夫之的中庸解析,通过与朱子解析的比较,研究了王夫之解析的特征。王夫之首先探讨了中庸是什么。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王夫之认同朱子对中的解释,但对朱子"不偏不倚"是未发之体,"无过不及"是已发的作用的说法表示反对。王夫之在未发或已发时,中都是本体。另外朱子说中和之中是本体,时中之中是作用;王夫之则认为中和之中、时中之中都是本体。总之,王夫之主张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本体。王夫之对朱子"庸是平常"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在朱子之前没有"庸是平常"这一说法,而且古文献的庸字都是指作用,所以王夫之认为庸是作用的意思,在其理解上,中庸是中的作用。此外,对于《中庸》首章首三句的解析,王夫之的主张如下:1.命不是命令,是法度。2.性和道是人性与人道,不包含物性与物道。1)物性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性。2)物道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道。3)尽物性是尽人所赋予的物性。4)尽人物之性是在"志可动气、气可动志"限度之内的。3.教是中庸的核心,教的具体内容是礼。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王夫之是如何解释《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入笔,然后立足于王夫之对默识认识的基础上,依次考察了作为"记忆"的"识",将"默识"的"识"作为"知识"的"识"看待的问题,对象山的"默"的重视和对佛教的"识"的批判,记忆的"识"与佛教"识"的不同点,儒学中提及的记忆的内容,"识"和"学"的关系等。最后简单地探究了表现为"古"的"贮藏记忆"的活性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与以往研究卡夫卡《城堡》的作品不同,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来欣赏《城堡》的内蕴,并不企图给《城堡》限定某一主题,以损伤其原有的丰富性。从城堡的“有”和“无”、环境的“显”与“隐”、生命的“虚无”与“本真”等三个方面略探其内蕴美。城堡通过“有”和“无”来显示其原始魅力;环境之“雪”和“夜”昭示了存在的“显”与“隐”;领略到了城堡及雪和夜的无穷魅力,支撑着主人公K在孤独、苦闷与虚无中,执着地演绎着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8.
网络党建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坚持"交互性"与"单向性"、"一元性"与"多样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搞好网络党建,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从词源学看,“传统”核心意义是“由昔而今世代传承”且具有范型意义的“伟大传统”,它使代际之间、历史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几大基本“传统”范式中,言、形与物是“时间距离遥远”的传统,与“文”相对,恰好是“great”和“little”相对应而被人忽视的不隐含价值判断的中性意义所在,和人类文明史整体视野对大小传统反转改造的立论基础.出土珥蛇、珥殃与文献、口传神话信仰遥想呼应,见证了大小传统互补互证.传统本质上是“过去”延传至今的述与见,是令人探寻历史奥秘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