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葡萄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花药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在附加5%纤维素酶(OnozukaR-10)和0.5%蜗牛酶的混和酶液中分离,获得大量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分离的原生质体在附加2mg/L 6—BA和0.5mg/L 2,4—D的改良B_5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浅层培养,原生质体能再生细胞壁、生长和分裂,形成了较大的细胞团。  相似文献   

2.
烟草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从烟草叶片分离原生质体的若干影响因素.通过酶解法降解细胞壁释放出原生质体,利用离心和蔗糖漂浮法从粗提取液中纯化出原生质体,并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来比较制备的效果.结果表明:酶的种类、质膜稳定剂、渗透压稳定剂、pH及酶解时间是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重要因素.纤维素酶含量2%,果胶酶含量1%,2-N-吗啉乙烷磺酸(MES)浓度50mmol/L,Ca2+与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pH6左右,温度28℃,酶解时间4h时原生质体的分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壁的再生是原生质体生命活动中最重要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是建立在代谢基础上的。前文我们已报道了再生壁形成中,EMP(糖酵解)和HMP(戊糖支路)呼吸途径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于TCA(三羧酸循环)途径尚未研究。本文系报道应用TCA呼吸途径的抑制剂丙二酸钠对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再生壁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材料与方法选择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叶片为材料,按前法分离叶肉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的培养按前法进行。丙二酸钠附加于NT培养基中,经高压灭菌后接种。检查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再生,用荧光增白剂VBL染色荧光法。细胞面积的计算按前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酶对新西兰青霉菌的菌丝进行酶解获得原生质体,探究了影响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因素,包括酶种类,酶浓度,菌丝培养时间,酶解时间和温度,pH,二硫苏糖醇(DTT)预处理等.结果显示最佳酶解条件为:菌丝体培养48h,用0.05mol·L~(-1) DTT预处理0.5h,以0.8mol·L~(-1)氯化钠作为稳定剂,31℃条件下经Lywallzyme(10mg·mL~(-1))酶解4h,原生质体数量达到4.75×107 g~(-1),再生率为18.0%.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γ 亚麻酸,研究了小克银汉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条件。方法 利用液体振荡培养法,对酶解系统、渗透压稳定剂、菌丝培养时间、酶解温度等因素对小克银汉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实验。结果 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到5.3×106个/mL,原生质体的再生率达到1.85%。结论 ①用2%的蜗牛酶酶解28℃培养24h的菌丝,以0.7mol/L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剂,酶解前以0 3%β 巯基乙醇处理30min,便可制备大量的小克银汉原生质体;②用含0.8mol/LKCl的高渗双层培养基包埋制备的原生质体,可得到较高的原生质体再生率。  相似文献   

6.
担子菌LMPQ39和CSP菌丝原生质体分离和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蜗牛酶和纤维素酶的混和酶液作为脱壁酶,通过酶解试验比较了菌龄,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及酶液浓度等对担子菌LMPQ39和CSP菌丝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通过原生体再生试验,比较了渗透压稳定剂对LMPQ39和CSP菌丝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获得了10^5-10^8数量级的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同时,本文还对CSP原生质体再生过程的形态变化作了适当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一、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细胞融合的一些进展 1960年,E.C.Cocking用酶法从高等植物细胞中分离得原生质体,为高效地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原生质体打开了局面。迄今已能从几乎所有的植物薄壁细胞中分离得生活的原生质体,并对种类日渐增多的植物原生质体进行培养。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世上已能使近百种植物由原生质体培养成植株。在我国,除早年已由胡萝卜、菸草和矮牵牛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外,近年对园艺、药用、经济植物和禾谷类植物的十个科约24种植物,用原生质体培养物再生了植  相似文献   

8.
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两株单一优良性状差异显著的高山被孢霉菌株F24和G12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再采用双灭活或流式细胞分选法筛选优良性状相结合的高产菌株,对双亲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和再生的相关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双灭活和流式细胞分选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发现,采用培养16 h的高山被孢霉菌丝于混合酶液(蜗牛酶15.0 mg·m L~(-1)、纤维素酶6.0 mg·m L~(-1)、溶菌酶0.5 mg·m L~(-1)和几丁质酶0.2 mg·m L~(-1))中30℃酶解4 h为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并探究得出两种融合子筛选方法的最佳方案,成功筛选出融合子,进一步再生培养验证ARA产量,最终挑选出一株ARA产量达6.32 g·L~(-1)的高产菌株.以前尚未发现此方法在高山被孢霉上的应用,为高山被孢霉育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植物原生质体作为一个良好的实验系统,广泛应用于植物分子及细胞学研究中.本研究以烟草NC89叶片为材料,采用酶解法制备烟草原生质体,经台盼蓝染色鉴定活性,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后的原生质体产量为(12.7±1.6)×106 g-1,表明该方法能成功地制备高产率、高活力的原生质体,建立了一种烟草原生质体的简易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商品混合酶酶解的方法,研究了黑曲霉、绿色木霉、桔青霉头孢霉、粗糙脉孢霉、紫色红曲霉、白地霉、凤尾菇、冬菇、平菇等10种13株丝状真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对这些真菌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证明所得到的制备物确实为没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实验表明,用商品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等配制成的混合酶液,可成功地从上述分属于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的丝状真菌菌丝体制备出原生质体.实验还说明,巯基乙醇对多数丝状真菌原生质体的形成并不是必需的.在所有供试菌株中均观察到由原生质体直接长出菌丝及由原生质体先形成酵母芽链状再长出菌丝这两类再生方式.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F—7658原生质体的制备、再生及其传代后的细胞的电镜观察;酶产量的变化;初步证明经原生质体再生所得到的α——淀粉酶高产菌株,同其细胞壁再生过程及细胞壁的渗透性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木质素降解菌L1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自然界筛选出一株降解木质素高的白腐真菌 L1,对其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进行了研究。在 OS培养基中生长的菌丝体 ,原生质体数量较高。在液体培养条件下 ,于 OS培养基中培养 60 h的菌丝体 ,用 0 .3% β-巯基乙醇与酶液同时处理菌丝体 ,采用 p H5 .0的混合酶 (蜗牛酶∶纤维素酶∶溶菌酶的最佳浓度比为 5∶ 4∶ 1 ) ;在 30℃酶解 4h;用 0 .4mol/L NH4Cl,1 0 mmol/L Mg SO4作渗透压稳定剂时 ,原生质体数量达到 4.32× 1 0 5个 /mg。 OS双层再生培养基最适于原生质体再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柠檬酸生产菌AspergillusnigerCo-827菌丝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进行了研究。对影响原生质体游离与再生的诸因素,如酶配比、菌龄、渗透压稳定剂和酶解温度等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再生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omineanum Schwabe)转化体系,选用禾谷镰孢菌株F128为受体,分别用裂解酶、蜗牛酶、崩溃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消化该菌细胞壁,都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原生质体。其中产生原生质体效率最高的是崩溃酶,而且以5g/L浓度产生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消化3.5-4.5h即可获得相当数量的原生质体,菌量的加入以每毫升酶解液中加入20mg湿菌性产生的原生质体最多。所制备出的原生质体的再生方式至少有2种。  相似文献   

15.
用脱壁酶(含0.04%的蜗牛酶和0.5%的纤维素酶)以0.6M的(NH_4)_2SO_4作稳定剂,于pH6.5,35℃直接酶解不经任何预处理的培养22~25小时和33~36小时的斜卧青霉JN15、Jul的菌丝体,得到大量具再生能力的原生质体。用不同浓度的脱壁酶处理指数生长期的菌丝体,在本试验范围内,原生质体的形成量随酶浓度的增高而增加,其再生频率随酶浓度的升高而下降;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获得大量具再生活性的原生质体的脱壁酶的浓度范围。同时,研究了温度,pH、渗透压稳定剂的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作用;在相差显微镜下,详细观察了原生质体的释放过程、形态变化以及原生质体再生成正常茵丝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蒙古口蘑与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为出发菌株,研究了酶浓度、酶解时间、菌龄和渗透压稳定剂、再生培养基等对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培养5 d的菌丝体用2.5%(w/w)的溶壁酶酶解4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KCl,MB为再生培养基,制备率为7.53×1010个/L,再生率为8.4×10-4;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培养5 d的菌丝体用2%(w/w)的溶壁酶酶解3 h,渗透压稳定剂为0.6 mol/L KCl,PQA为再生培养基,制备率为6.96×1010个/L,再生率为7.4×10-4.对两种菌原生质体的释放过程进行形态观察,均为顶端释放.采用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蒙古口蘑和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融合进行研究,蒙古口蘑原生质体采用热灭活,65℃处理30 min,灭活率达100%,双孢蘑菇采用紫外灭活,在15 W紫外灯下,距离30 cm,处理20 min,灭活率达100%,两菌株按1∶1混合,以30%PEMG(6 000)为促融剂,融合10 min,融合率为5.6×10-5.经遗传稳定性检验,融合菌株的遗传稳定率为80%,从菌落特征、菌丝形态、菌丝生长量、酯酶、游离全蛋白、乳酸脱氢酶、乙醇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同工酶方面对融合子进行筛选,获得一株具有双亲性状的融合株.  相似文献   

17.
木本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全面了解模板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的现状,找出原生质体培养的规律,概述了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及再生植株的条件和影响因素,介绍了国内外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及无性系变异筛选及遗传转化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8.
以β-胡萝卜素生产菌株Blakeslea trispora H1-为研究对象,对其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得知最佳形成与再生条件为:以摇瓶方式培养菌丝体,培养菌龄为56 h,酶解温度为30 ℃,酶质量分数2.0%,混合酶组成为m(蜗牛酶)∶m(纤维素酶)=6∶4,酶解时间为120 min,渗稳剂为0.6 mol/L MgSO4·7H2O.Blakeslea trispora H1-原生质体形成数为7.9×106 个/mL,再生率为3.9%.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龙新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6):49-49,52
食用菌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依材料的不同,有各自的最佳分离和再生条件。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也已很深入。选择单核体、同核体为基本的遗传材料,应用融合技术,可改良食用菌品种。将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目前已开展了外源基因的导入、DNA的分离和纯化、RFLP和PCR的应用、基因文库的构建等研究。  相似文献   

20.
槐耳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槐耳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槐耳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是以液体静置培养9d的菌丝体,0.6mol/L蔗糖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在体积质量比2%溶壁酶、1%纤维素酶和1%蜗牛酶作用下,25℃酶解3h,制备率达2.75×106个/mL;再生最佳条件是液体静置培养12d的菌丝体,0.6mol/L甘露醇为渗透压稳定剂,在2%溶壁酶作用下,35℃酶解2h,再生率为1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