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地理学强调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政策空间选择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进产生重要影响。从政策空间选择的视角,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①在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9年),政策空间集中在旅游节点,通过纵向垂直干预政策,促进了安徽省点状旅游空间结构的生成。②在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2000—2005年),政策空间拓展到旅游优势区域,政策转向单一尺度的横向水平干预,推动了单一板块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③在横向协调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政策空间拓展到全省范围,多板块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不同时期的政策空间选择加速了旅游空间结构的生成,推进了旅游空间递进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研究有助于丰富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体系,有利于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山岳知名度、等级、功能不同,其客源市场结构演化也不同.文章以黄山、九华山为例,通过对1994-2001年间黄山和九华山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指出两山主要客源市场均较稳定,但两山由于旅游资源强度效应的差异导致客源集中度和近、中、远程客源市场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由此推导出山岳型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1978—2013年入境旅游市场数据,研究了中国国家整体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西安、桂林6个旅游热点城市个体旅游品牌流行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国国家整体与6个旅游热点城市个体的旅游品牌流行度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其在各个市场的演化周期不同,国家整体较城市个体的演化周期更短;目前,中国国家整体和6个旅游热点城市个体的旅游品牌流行度在各个市场中所处的演化阶段不同,中国国家整体在各个市场都处于第3个阶段(熟悉阶段),6个城市个体总体处于第2个阶段(著名阶段);中国国家整体与6个旅游热点城市个体旅游品牌流行度的演化过程存在差异,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个体的演化过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杭州、桂林、西安的演化过程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温泉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及演化发展. 结果显示,广东省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群分布态势,集中程度较高,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珠三角和粤北山区分布密度高. 其演化发展经历了室内温泉、露天温泉、主题温泉和度假温泉等4个发展阶段,主要受资源禀赋条件、客源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变革以及旅游市场消费变化等因素的驱动影响.  相似文献   

6.
旅游共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是建设全域旅游、指导空间优化重构的有效方式.本文构建旅游地共生演化概念模型和黄山市旅游地共生网络,通过TOP网络空间分析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法,探索共生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及其复杂性特征,指导黄山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黄山市旅游地共生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为“中枢统领,边缘附生”—“核心引领,边缘追随”—“多核领衔,次核交织”.在共生演化前期,物质层面的要素推动力作用尤为明显,随后,信息、政策和管理要素的推动力更具效应,共生系统较为稳定时,演化成长需要全方位要素的推动;(2)网络复杂性特征表明,在“近邻共生”的基础上,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交织共生”和“择优共生”特征逐渐显著,同时,共生网络表现出明显的分层集聚、空间极化和马太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7.
以2002—2020年江西省438个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i)在时序演变上,以2013年为分界点,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增长呈现前缓后陡的“M”型特征,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增长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ii)在空间维度上,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高密度区经历单核状集聚—散点状分布—组团式结构的空间演化过程,并逐步形成环鄱阳湖的“O”型核密度结构,空间分布具有环湖、亲水、沿路等显著特征,空间方向分布在总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重心随着时间演化由北往南迁移,标准差椭圆整体呈现小幅度逆时针旋转;(iii)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主要受自然环境涵养力、经济发展推动力、市场需求拉动力、区位交通辐射力、旅游资源内驱力及政策制度调控力等多种内外部力量共同驱动.  相似文献   

8.
旅游地演化指的是旅游地系统内部构成要素及要素结构的交替演变促使旅游地系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而发生渐变或质变的过程。基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地演化研究是旅游地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旅游发展以及旅游研究的深入,原有理论的不足愈发明显,难以解释更深层次更为复杂的旅游地系统演化,理论提升与创新十分必要。回顾国内外旅游地演化已有研究,详细归纳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传统理论的提升与创新基础上,指出针对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区、旅游城市以及旅游城市群等不同尺度旅游地,可以分别采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经济地理演化理论研究其演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基于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1996—2016年的截面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其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演化规律,并寻找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联。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特征明显,两者关系发展经历了失调期、初级协调期、协调期三个阶段,最终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与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速度相一致。两者关联性研究可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提供科学量化的技术指标,丰富和拓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皖西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一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西是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尤为迫切。分析皖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构建了皖西红色旅游的“旅游区-旅游功能区-产品组团-重要节点-中心城镇-旅游线路”五级空间要素结构和“增长极式-组团式-板块式”空间演变发展格局,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分析认为,“分散保护+集中展示+红绿古结合”将是皖西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一体化的主导模式。上述结论可为中国同类红色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2015年统计数据,采用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陕西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位序-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过程。陕西省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两大市场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入境旅游分布集中且呈现极化发展特征,国内旅游分布均衡并表现为扁平化发展态势。两大市场空间演化阶段及演化路径差异显著:入境旅游仍处于核心极化阶段,空间联系仅由点发展到线;国内旅游则从核心极化到梯度扩散,并实现了一体化发展,空间联系从点线扩展到网面。两大市场不同格局主要因为入境市场规模小,追求世界知名景区并选择航空交通便利城市;而国内旅游本地市场规模大,休闲景区选择多且交通全域可达。  相似文献   

12.
作为品牌共享型旅游地,福建土楼在"申遗"成功后,旅游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为了理顺土楼地区旅游地之间的空间竞合关系,实现该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种群生态学上的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品牌共享型旅游地的竞合关系模型,并采用灰色系统方法确定模型中的参数;然后以土楼主体分布区永定、南靖两地2004—2011年接待的游客量为对象,建立两地的竞合关系模型。结果显示,永定的内禀增长率为0.90,而南靖仅有0.16,永定地区旅游业增长势头高于南靖,从长远看永定旅游业竞争潜力大于南靖;另外计算得到永定对南靖旅游业影响程度的参数为6×10-4,而南靖对永定旅游业影响程度的参数是-56×10-4,两地在L-V旅游系统中属于"捕食者-猎物"的竞争关系,永定是"捕食者",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但由于两地相互之间的影响参数相差较小,所以南靖旅游业并不会被永定所取代。永定、南靖两地竞合关系分析证明了从生态学视角下研究品牌共享型旅游地的空间关系对旅游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安徽省已评的1277家四、五星级农家乐为样本,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最近邻指数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1980-2015年间安徽省农家乐的空间集聚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家乐出现了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演化经历了散点模式—多点模式—点轴模式—网络模式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集聚演变过程,呈现出由单一散点布局向集群化、网络化布局的发展路径,并最终形成"五圈三带"的总体空间格局.从城市依托、旅游资源依赖、交通推动、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五个方面分析了推动安徽省农家乐空间集聚演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市旅游地和山岳旅游地是两种重要的旅游地,其旅游客流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本文以南京市和黄山为例,从年龄、性别、职业、旅游动机以及季节性变化等方面对城市旅游地和山岳旅游地旅游客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规律,为旅游决策部门制定正确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域旅游"下旅游类型的不断丰富,古镇旅游成为对外展示城镇特色的一支新生力量。近年来,古镇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但不可避免的旅游空间竞争性制约了毗邻旅游地的市场影响力。文章以凤凰古城与镇远古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两地资源禀赋条件分析和古镇旅游空间竞争力指标体系建构,围绕空间认识的相似性、目标市场的趋同性、交通的可进入性及城市辐射和产业效应的有限性探究古镇旅游发展空间竞争关系及其作用下的镇远古镇旅游发展困境,并据关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创新发展策略。文章旨在顺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潮流下,寻求弱势古镇旅游地规避空间替代性风险的新路径及其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边境型旅游地是区别于内地型旅游地的一种独特类型。通过实地考察、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和相关资料,研究人员分析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国际、国内两种角度将边境型旅游地与内地的海滨型、山岳观光型、城市型、古村落型旅游地以及其他不同地域的边境型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边境型旅游地的客流特征,并就如何促进边境型旅游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旅游活动"六要素"中核心"游"的空间载体旅游地,其发展情况决定了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兴衰。要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必须根据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寻出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影响青城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子尤其是对阻碍其发展的限制因子,认为旅游资源、市场区位等是其发展的促进因子,而旅游产品、空间竞争则是其发展的阻碍因子。  相似文献   

18.
面对国内外城市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城市旅游地的发展不应只着眼于自身的发展与优化,其发展应放宽视野,注重旅游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以培养竞争力来增强持续市场的能力。而通过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则是获取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旅游形象和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概念、内容、作用等,然后阐述了城市旅游形象对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效应,最后提出了如何通过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来获取城市旅游竞争优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覃业银  陈超群 《奇闻怪事》2009,(2):38-38,41
世界遗产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成为高质量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必须性的社会生活组成部分。湖南省作为一个遗产旅游资源发达的省份,在目前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空间开发错位、遗产旅游地原真性降低、管理体制不顺、人才匮乏等弊端,因此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实施遗产旅游开发的数字化战略、强化旅游地社区参与机制、确保旅游设施与景观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科学合理规划,实现遗产旅游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和湖南省遗产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山岳型旅游地开发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安徽省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和天柱山四座名山的旅游资源和现有开发水平为基础,建立山岳型旅游地评价模型: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说明评价结果与评价因子的匹配关系,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加速安徽山岳型旅游地的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