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资源整合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的最大化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对旅游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考察辽宁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空间结构、分析辽宁省旅游资源整合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将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作为改变辽宁海陆不均衡发展问题的突破口.认为高铁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感知,拓展了游客出行的区域范围,是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助推器,并以高铁开通前辽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中、南、东、西4个圈演化为高铁开通后的"剪刀状"空间结构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空间结构演进理论,在凝练各圈旅游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差异式多彩整合开发方向、西部特色渗透开发策略和东部全面全线精品、参与性游乐和差异式错位开发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地理集中程度、分布密度与均衡度和效益差异,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交通和旅游资源禀赋三方面探讨了制约旅游景区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度开发皖北旅游区、充分发挥皖南旅游区的龙头作用、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加强旅游协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地理集中程度、分布密度与均衡度和效益差异,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交通和旅游资源禀赋三方面探讨了制约旅游景区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度开发皖北旅游区、充分发挥皖南旅游区的龙头作用、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加强旅游协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温泉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及演化发展. 结果显示,广东省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呈集群分布态势,集中程度较高,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珠三角和粤北山区分布密度高. 其演化发展经历了室内温泉、露天温泉、主题温泉和度假温泉等4个发展阶段,主要受资源禀赋条件、客源市场条件、交通条件变革以及旅游市场消费变化等因素的驱动影响.  相似文献   

5.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需要有理论进行指导,本文试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中与旅游规划紧密相关的区位理论和空间结构理论指导区域旅游规划实践,从而促进旅游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空间关系是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对旅游地发展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遗产型旅游城市作为较高等级的旅游地,其空间关系经历了较完整的演化过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启示意义。文章借鉴生态位理论,运用数理模型、层次分析、德尔菲、大事件等方法,以黄山、上饶、南平三个遗产型旅游城市为例,研究了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1979年至今,黄山、上饶、南平三市空间关系经历了混沌无序(1979—1989年)、竞争产生(1990—1999年)、竞争加剧(2000—2008年)和内部合作、外部共生(2009—)四个演化阶段;2)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演化遵循由资源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基本规律,在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完成,旅游市场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后,旅游城市将进入较稳定的共生发展阶段;3)随着旅游地逐渐进入成熟期,合作与共生成为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主要演化趋势,但仍存在再次产生竞争的可能,并推动旅游地螺旋向上发展;4)在资源和市场饱和阶段,未来研究将从政策、资本等角度切入,并就高速交通等新兴地理要素对遗产型旅游城市空间关系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轴系统”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辽宁省旅游资源类型以及旅游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以“点-轴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确定旅游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优化辽宁省旅游区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省23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椭圆法、平均最近邻指数法、核密度分析和V oronoi图三步迭代等方法,系统分析其空间分布方向和范围、空间结构类型、空间分布密度、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特色.结果表明,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分布不均衡,南北差异大,空间结构呈集聚型;全省可划分成4级密度区,7大聚集板块,有秦岭南北麓、渭北坮塬、环西安游憩带、汉江流域中段、沿黄公路西段、渭河百里画廊和丹江流域等乡村旅游示范村聚集区;铜川坮塬板块、咸阳袁家村板块、杨凌板块、秦岭北麓西安板块、秦岭南麓柞水板块、秦岭南麓商南板块和汉江石泉板块等是热点区域,总体呈"靠秦岭,亲水系,环城区,近景区"的格局.未来应重点进行"3色+10带+N板块"的空间重构,加大陕北黄土高原的开发力度,培育多元化产品类型和品牌.  相似文献   

9.
利用ArcGIS 10.2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平台,采用集聚度分析、均衡度分析、空间关联特征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保山市110个温泉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58.18%的温泉旅游地分布在腾冲市和隆阳区,其次为龙陵县和昌宁县,施甸县最少;(2)保山市温泉旅游地空间分布整体呈现集聚特征,且集中程度高,但其空间分布不均衡,热点区较少;(3)温泉资源禀赋、坡度、周边旅游景区是保山市温泉旅游地的主要影响因素,交通路网、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拔是保山市温泉旅游地分布的次要影响因素,影响力较弱的是河流.保山市应以腾冲市和隆阳区为核心区域,发挥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形成点—轴—面的空间发展格局,使温泉旅游地空间布局由集中向均衡方向发展;通过增加温泉旅游地的数量,提升温泉旅游地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关联度,加大开发力度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省已评的1277家四、五星级农家乐为样本,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最近邻指数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1980-2015年间安徽省农家乐的空间集聚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家乐出现了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演化经历了散点模式—多点模式—点轴模式—网络模式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集聚演变过程,呈现出由单一散点布局向集群化、网络化布局的发展路径,并最终形成"五圈三带"的总体空间格局.从城市依托、旅游资源依赖、交通推动、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五个方面分析了推动安徽省农家乐空间集聚演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安徽省17个地市1999-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及空间变化特征,并对旅游产品与旅游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市间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虽然区域间旅游经济差异在逐步缩小,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旅游产品开发水平是影响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各地区应通过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来促进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应进行适度的非均衡发展,以实现旅游经济的整体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关中—天水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及区域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方法在野外考察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图表对其空间结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关中—天水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由"两条核心发展轴"和"四条拓展轴"及多个城市组合而成,空间结构虽然相对成熟,但总体滞后于旅游发展的实践,不利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结论加强区域内外空间合作是实现城市群旅游发展空间结构优化非常重要的途径。此外,理顺行政体制,共享市场品牌;重组资源优势,创新旅游精品;共建基础设施,优化交通网络等途径是达到优化旅游空间结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7年该区域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该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市发展最快,平均增速为23%,空间差异较大,出现不平衡发展;2)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由极化向均衡分布发展;3)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合肥、池州,盐城、南通、马鞍山等市发展较为缓慢;4)耦合协调度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据此,从建设管理机制、经济带动旅游、产品研发、区域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促进该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环城游憩带及都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概述河北省唐山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唐山乡村旅游地类型及空间结构布局进行划分,利用回转半径法进一步分析唐山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情况,进而揭示唐山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协同论和点-轴系统为理论依据,以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为思路,在分析陇南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陇南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1996—2016年的截面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究其旅游产业发展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及演化规律,并寻找其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关联。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协调特征明显,两者关系发展经历了失调期、初级协调期、协调期三个阶段,最终达到优质协调状态。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水平与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相对应,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与旅游地生命周期演进速度相一致。两者关联性研究可为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提供科学量化的技术指标,丰富和拓展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边境型旅游地是区别于内地型旅游地的一种独特类型。通过实地考察、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和相关资料,研究人员分析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特征,并从国际、国内两种角度将边境型旅游地与内地的海滨型、山岳观光型、城市型、古村落型旅游地以及其他不同地域的边境型旅游地的客源市场空间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边境型旅游地的客流特征,并就如何促进边境型旅游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说明了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变迁,系统地对国内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简要评价,探讨了我国区域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分析——以枣庄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居民以城市周围为目的的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状况,选取枣庄5区1市49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旅游活动性质将旅游地分为5种类型.因枣庄组群城市特征选取枣庄汽车总站和滕州火车站为中心,分别对49处旅游地数据进行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与空间分布曲线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从而得出枣庄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了枣庄环城游憩带的"一轴一廊,两翼辉映"的环城市游憩空间格局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DEA模型、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的结合、耦合模型分析了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效率、旅游强度及耦合指数.结果表明:(1)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逐渐趋向有效,旅游综合效率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强度的主体演化类型为先降后升型,旅游强度由区域非均衡阶段逐渐转向相对均衡阶段,但省市间旅游强度的差距仍然存在.(3)2010年之后,长江经济带整体上旅游综合效率与旅游强度开始步入良性协调轨道,高度、较高度耦合型省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均衡—相对集中—分散"的演变过程,中度、低度耦合型省市在方向上历经了自西向东的梯度扩散过程,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集中—分散—均衡"的演变态势.高度耦合型省市具有较好空间集中性和年际变化稳定性,较高耦合型省市表现出对高度耦合型省市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