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辽宁省乡村旅游“一圈两带”式空间分异现状,深入分析了产生此状况的经济、资源、市场及政策原因,并对此空间特点下的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模式提出建议:辽西地区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辽中地区的“圈层集聚”式空间结构以及辽东南地区“全域集群”式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完善都市旅游产品体系,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与空间结构,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结果探讨都市型乡村旅游概念以及在面向都市旅游与都市休闲市场下都市型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以西安市为例,探讨西安市都市型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结论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都市型乡村旅游是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发展都市型乡村旅游需要坚持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乡村性,发展具有乡村性特色的城郊乡村娱乐产品,构筑一体化城乡游憩空间中的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中心,以活化的乡土民俗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娱乐休闲产品,以自然化环境与景观强化乡村意象,坚持"社区参与"与旅游产业链本地化。  相似文献   

3.
重庆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乡村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在分析全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和强度效应的基础上,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资源价值较高,集聚性强,乡村旅游景区在全市40个县区的分布较不均衡,乡村旅游点和各区县的城镇人口在地域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较高,这为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中心地在组织旅游活动、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运用分形几何学方法,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的数据模型,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中心地规模与空间结构是分形的,该地区形成了以上海市为首位旅游中心地的四个层级的等级规模体系,各个旅游中心地之间是一种比较均匀的空间结构布局.最后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中心地的规模与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形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目的地三大核心子系统(旅游吸引物系统、旅游城镇系统及旅游交通子系统)空间结构分维值的对比分析发现,实证结果较客观地揭示出各子系统之间分形支体属性暗存的数理关系,反映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内在特征.研究成果为促进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整体优化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流域内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运用田野调查、农户访问以及计算机辅助GIS、RS等方法与技术,根据乡村旅游的特点、矿区的自然景观、资源环境、文化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建设以国家矿山公园为导向,矿山旅游与"世界橙乡游"、"生态赣州游"相结合的的乡村特色旅游,实现矿山乡村旅游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促进鄱阳湖流域经济、环境、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选取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为案例地,使用高德地图提供的最短路程和不同交通方式下通勤时间数据,从环湖12镇乡村旅游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和连接度的视角分析环巢湖区域的旅游交通网络状况,发现各乡镇节点之间可达性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长临河镇、烔炀镇、黄麓镇、中垾镇等巢湖北岸各乡镇的可达性较好;东北角的柘皋镇与西南角的盛桥镇、三河镇、同大镇可达性较差。各乡镇节点连接度中的的α指数为0.58、β指数为1.83、γ指数为0.73,都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说明总体上环巢湖区域乡村旅游交通网络的连接度方面较为良好,但是也存在部分节点间交通发展不均衡状况。区域交通网络空间上的的差异影响着各乡镇的旅游发展,为构建高效的乡村旅游的旅游交通网络,提出了交通网络空间结构优化的方案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探讨了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地类型和乡村旅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以具有乡村特点的旅游资源为主要客体,融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购物、餐饮、修学于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按照旅游内容或旅游者行为,乡村旅游地可分为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和综合型,按照空间位置,乡村旅游地可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和老少边贫地区型;乡村旅游开发迫切需要突出乡村性,旅游产品多样性,注重文物型乡村旅游地的保护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规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下文简称“广西”)378个乡村旅游地为研究样本,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系统研究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旅游地类型、等级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2)广西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核密度差异较大,呈现多核心集聚分布格局,乡村旅游地发展冷热点区域分布失衡,表现为“两翼冷,中间热”特征。(3)广西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结果,旅游水平、资源禀赋作为核心拉力,宏观政策、经济水平作为核心推力,影响较大;自然环境作为次要拉力,市场潜力作为次要推力,交通可达性作为阻力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品牌是同质产品竞争的关键,随着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走品牌化营销之路是乡村旅游地的必然选择。在分析了安徽乡村旅游资源及乡村旅游营销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品牌建设的理论,提出了安徽乡村旅游品牌营销的策略,认为安徽乡村旅游地应从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联合和品牌传播和保护等方面入手,打造出特色化、有竞争力的品牌,推动安徽乡村旅游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回顾,从乡村旅游地规划开发角度,对中外乡村旅游地开发的发展历程、动力机制、旅游产品形式、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系统对比分析,并针对中国乡村旅游地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赣南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出发,探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主要形式和基本模式,分析了赣南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斑块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它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的发展态势.研究游憩斑块空间结构方面的规律,有助于深入认识斑块的宏观特征,发现旅游投资及游客流动的规律,更有助于把握斑块、廊道与基质三者的关系.因此从类型、等级方面详细地分析长春郊区游憩斑块的空间结构,并且提出了优化斑块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以坡月村为例,构建了乡村旅游地感知框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了养生型乡村旅游地感知水平,运用变异系数和回归分析法探究了乡村旅游地的感知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地感知以及每一个感知维度的强度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归属感、依恋感和幸福感的强度差异较小,排斥感和满意度的强度差异较大.归属感、依恋感、满意度、幸福感与居住时间存在正向关系,与学历存在负向关系;而排斥感则相反.2000元是乡村旅游地感知及每一个感知维度与月收入相关关系发生变化的拐点.男性群体、中青年群体、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当地居民的乡村旅游地感知水平及每一个感知维度的强度均优于其他群体.归属感、依恋感、排斥感、满意度和幸福感相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乡村旅游地感知模型是一个基于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的综合多元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运营商客流大数据,以南京市江宁区22个星级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从客流时间序列特征与客流空间结构特征视角出发,利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显示:按照客流时间序列特征可分为客流单峰型、客流双峰型和客流多峰型3类乡村旅游点,按照客流空间结构特征分为强市场吸引型、中市场吸引型和弱市场吸引型3类乡村旅游点,且这两种划分结果有高度的一致性,并探讨了产生一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斑块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它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的发展态势。研究游憩斑块空间结构方面的规律,有助于深入认识斑块的宏观特征,发现旅游投资及游客流动的规律,更有助于把握斑块、廊道与基质三者的关系。因此从类型、等级方面详细地分析长春郊区游憩斑块的空间结构,并且提出了优化斑块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协同论和点-轴系统为理论依据,以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为思路,在分析陇南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陇南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滨海旅游区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受人们的追捧,其旅游开发不仅被业界所重视,且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旅游区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从滨海旅游区旅游安全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滨海旅游区旅游安全事故的表现形态及安全管理的系统结构,并以河北唐山滨海旅游区为例,分析了唐山滨海旅游区的产业发展及安全现状,详细阐述了唐山滨海旅游区安全管理的保障机制,以期对该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雷姝燕 《科技信息》2011,(12):19-19
当前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开展之时,城市化进程正迅速向乡村推进,对乡村旅游地生态产生了胁迫性影响,其成因一方面在于城市化快速推进而形成的向乡村的扩张与渗透,另一方面在于乡村对城市的模仿复制而导致的过度城市化。基于此,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协调各方利益主体、做好城乡统筹以及搞好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等方面,努力推动乡村旅游地生态的保护性建设。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研究也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从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资源研究、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关系及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四个角度对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以期反应这一领域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