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徐铭  刘韶春 《甘肃科技》2011,27(15):42-44
机电扭振引发的次同步谐振(SubSynchrous Resonance SSR)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机电扭振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小干扰法对系统的运行特点和发电机电角度和电角速度与电磁转矩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扰动下的系统运行情况,说明了消弱次同步谐振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抑制次同步谐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常电抗模式下可能引起次同步谐振(SSR)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SSSC控制模式--电感模式.该控制模式补偿指令为电感,且可正可负,补偿的电抗与线路电抗随次同步频率同比例线性变化.理论和仿真对比分析了次同步频率范围内电感模式和常电抗模式的阻抗特性,证明了电感模式下SSSC不会与线路感抗发生谐振,有效提高线路阻抗,明显抑制次同步电流,消除了系统产生SSR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高维机电耦合系统Hopf分岔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Hurwitz代数识别原理,运用半解析半数值的判别方法,分析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系与电网耦合次同步谐振(SSR)非线性模型,确定出该系统在给定条件下的Hopf分岔点,计算结果与QR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与有效.  相似文献   

4.
可控串补抑制电力系统次同步谐振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域仿真实现的复转矩系数法———测试信号法,利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研究了含可控串联电容补偿(TCSC)的电力系统次同步谐振(SSR)问题.基于IEEE次同步谐振第一标准测试系统,从系统电气阻尼特性角度考虑分析系统发生SSR的危险性,同时在该测试系统中建立了可控串联电容补偿的控制仿真模型.提出了串联抑制次同步谐振的补偿方案,首先采用测试信号法对串联补偿方案进行安全性仿真分析,然后通过计算含可控串补方案的TCSC成本费用对各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最后通过比较分析获得能够较好地满足电网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串补方案.  相似文献   

5.
非自治铁磁谐振电路过电压脉冲时滞同步抑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铁磁谐振事故产生的过电压会对电力设备产生危害的问题,从对一典型铁磁谐振电路的非线性特性分析入手,并考虑铁磁谐振过电压从检测到加入抑制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时滞,提出了一种考虑时滞因素的脉冲同步铁磁谐振抑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可以使得发生谐振的电路系统与正常工作系统实现同步,从而抑制铁磁谐振过电压的幅值,降低系统风险。利用Simulink软件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时滞因素加入脉冲控制,系统达到同步状态所需时间约为1.5s,加入时滞后脉冲同步所需时间约为1.0s,同步所需时间能够缩短33%;通过和未考虑时滞因素的常规脉冲同步方法进行对比及对电路中非线性电感两端电压的监测,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铁磁谐振过电压的同步抑制。研究工作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次同步谐振抑制装置(SSR-Ds)在神华陕西国华锦界能源公司的成功运行,论述了SSR-DsTCR三相对称触发下负序电流、装置负序电流分析等问题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魏宏 《广东科技》2011,(24):179-180
为全面探究华北地区某实际大型坑口电厂(A电厂)串补送出方案存在的次同步谐振(SSR)问题,采用基于PSCAD/EMTDC的时域仿真分析法结合频域分析的方法,对该方案的SSR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计算和分析,得到了若干重要结论,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若干建议。该方法可为解决南方电网系统内交流串补输电工程中的SSR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布式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抑制次同步谐振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柔性交流输电(FACTS)领域中的一种新装置——分布式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DSSC),在实现其潮流调节功能的基础上,首次从频域的角度研究了DSSC特性,得到了DSSC的频率-阻抗分布曲线,既为DSSC影响次同步谐振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FACTS装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进一步,采用测试信号法,研究了DSSC对一个串联电容补偿系统的电气阻尼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SSC的串入使得系统的谐振点频率发生偏移,电气负阻尼绝对值显著减小,证明DSSC对于次同步谐振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准确地识别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模态数量和频率,以及时进行频率定位和重构,需要提高次同步实测数据的模态辨识的结果精度。针对DBSCAN聚类可以被应用于划分类簇但无法自动计算类簇中心,以及Kmeans聚类需提前确定类簇数量才能计算类簇中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同步挤压变换和DBSCAN-Kmeans混合聚类(以下简称D-K聚类)的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法。模拟数值信号和IEEE次同步谐振(SSR)标准模型算例的仿真实验数据表明,FSST方法能被用于分离距离较近的相邻信号模态。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结合FSST和D-K聚类的次同步振荡分析方法可以避免FSST方法无法自动获取模态的缺陷,且参数辨识结果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单质体双激振源非线性振动机械的机电耦合动力学模型,构造了双激振电机的转速差、相位差状态空间方程,提出了双激振电机基于滑模趋近律的谐振控制同步策略.针对该类非线性振动机械的谐振同步特性——对外干扰的敏感性,引入卡尔曼滤波器,建立了双激振电机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滑模趋近律谐振同步控制方案.通过仿真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文中建立的谐振同步控制策略对该类振动机械同步运动控制的有效性,可使双激振电机获得满意的谐振同步运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使电力系统不确定性增加,传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因此考虑从三维静态安全域(static security region,SSR)的角度进行系统静态稳定性分析.针对常规算法耗时长、精度低的不足,提出IPSO-RLS混合算法,该算法基于连续潮流数据,追踪系统稳定运行的电压、有功和无功功率安全域临界点,...  相似文献   

12.
SSR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SR是建立在PCR技术上的新型分子标记 ,与RFLP、RAPD、AFLP相比 ,SSR具有多态性高 ,结果稳定可靠 ,重复性好 ,操作简便等特点 .阐述了SSR的原理和方法 ,概括介绍了其在遗传学和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确判断杂交种中混有的杂株, 是准确鉴定小麦杂交种种子纯度的前提。在分析180 份杂交组合的基础上, 以“京麦1100”为例, 提出了利用SSR 标记正确判断小麦杂交种中杂株的方法:1)筛选双亲间有多态性的引物不少于5 对;2)利用该引物检测亲本及杂交种的基因型, 并按照杂交种基因型记录原则记录每个个体的基因型;3)正确判断真实杂交种基因型:不论亲本是否存在非纯合位点现象, 只要某个体同时具备父母本的基因型, 均视为真实杂交种的基因型;4)判断杂株:当某个体在多个SSR 位点上与真实杂交种基因型不同时, 判断为杂株。  相似文献   

14.
SSR标记是植物中目前运用的最广泛的分子标记之一,广泛地运用于植物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和群体遗传学等诸多领域.由于SSR为共显性标记,可以区分纯合、杂合基因型,因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目前出现了有筛选文库、筛选富集文库、与其他现有技术结合、STMP技术等SSR标记方法.在这些技术中,目前运用最广泛而且比较成熟的方法是筛选富集文库的方法,STMP技术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分离单个微卫星位点的方法,可以开发SSR标记.本文对这些技术的原理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和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SSR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SSR分子标记,对致病疫霉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完善了中国研究晚疫病菌的分子标记体系。利用两个SSR引物Pi4B和Pi4G对来自河北和黑龙江两个省份的5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SSR基因型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河北省的菌株共鉴定出4个SSR基因型:D-03,F-01,G-02和F-06。其中,F-06是首次报道的新的SSR基因型。黑龙江的菌株共鉴定出2个SSR基因型。在两省的菌株中,基因型F-01所占比例都最大,且占绝对优势。不同交配型可存在于同一SSR基因型中,同一SSR基因型的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存在差异。聚类结果还显示占被测菌株群体最大比例的F-01基因型与国外的对照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地区主要推广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农艺性状与分子标记(SS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4个在内蒙地区选育的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用30对玉米SSR核心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34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5~15个多态性片段,平均为7.8个.每个位点SSR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化为0.408~0.916,平均多态性为0.876.聚类分析(UPGMA)可将24个玉米品种分为5大类.品种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性.内蒙古地区主栽玉米品种有着较为稳定的遗传特性,基础遗传资源丰富.这对新品种选育、品种改良和亲本选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中源于中间偃麦草抗白粉病基因PmCH5026的SSR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5026是衍生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5的新品系,用高感品种(系)CH5065、晋太170分别与CH5026配置组合,于温室接种并调查F2、F3、BC1F2群体的抗感分离之比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H5026成株期对白粉菌E09小种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5026.使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用378对SSR引物对CH5026×CH5065 F2代群体进行分析,筛选到标记Xcfd233、Xbarc11和Xgwm539与抗性基因连锁,位置顺序为:Xcfd233-7.2cM-PmCH5026-4.9cM-Xbarc11-5.5cM-Xgwm539.根据小麦微卫星遗传连锁图及利用中国春第2同源群缺四体、双端体对SSR标记的定位结果,将PmCH5026定位在染色体2DL上.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找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适用于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的水稻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方法,以水稻沈农265的半粒干种子为材料,采用SDS提取液进行一步裂解,并将RNA去除操作融入抽提过程,SDS浓度为0.5%(W/V),水浴10min,氯仿/异戊醇抽提,简单快速地获得了高质量水稻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能够满足SSR扩增模板的需求。该方法可大大缩短水稻种子DNA提取时间,为SSR标记在水稻种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栽培青稞SSR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SSR标记评估了64份青藏高原栽培青稞的遗传多样性。选择的30个SSR标记中,22个标记扩增良好且具有多态性,每位点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为2~15个,共检测出等位基因132个,平均6.0个;各多态位点检测出基因型为2~11种,多态信息指数为0.16~0.91,平均为0.65。这些表明青藏高原栽培青稞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发现,青藏高原栽培青稞在麦芽性状、淀粉性状、病虫及裸粒等重要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是遗传育种的宝贵资源库。不同来源的群体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具有区域特异稀有基因。聚类分析将材料分为四组,材料聚类与材料来源地和生长习性无相关性。聚类图显示了不同材料间的遗传距离或遗传相似程度,可为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