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达到优化果胶酶澄清蜜瓜汁工艺的目的,以蜜瓜汁透光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研究果胶酶添加量、酶解起始pH值、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对蜜瓜汁透光率和果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胶酶添加量0.04g/100mL、酶解pH值4.0、酶解时间120 min、酶解温度35℃时,蜜瓜汁透光率可达95.71%,果胶定性检测为阴性,果胶酶处理蜜瓜汁前后,总糖、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VC等成分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果胶酶能够有效清除蜜瓜汁中的果胶等大分子物质,获得理想的澄清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桃脯产品的品质,采用渗透处理结合热风干燥,探究其对桃脯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直接干燥,渗透处理可在干燥前除去原料中的大部分自由水,有效缩短桃脯的干燥时间,提高了干燥效率。此外,经渗透处理的桃脯理化品质优于直接干燥,其色泽接近新鲜样品,硬度较低,维生素C含量、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能较好地保持桃脯的表面微观结构,尤其对于真空渗透处理组这种效果更为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硬度与维生素C含量和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L*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DPPH·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总酚含量与FRAP和DPPH·清除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FRAP与DPPH·清除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可将3组样品分为两类,直接干燥组和常压渗透组聚为一类,真空渗透组单独为一类;理化品质可分为3类,硬度单独为一类,L*值与维生素C含量聚为一类,总酚含量、FRAP和DPPH·清除能力聚为一类。因此,真空渗透处理结合热风干燥在有效缩短桃脯干燥时间的同时,能提升其产品品质,可作为桃脯加工的适宜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恒温、变温和预处理恒温干燥三种工艺模式下,对金丝皇菊的失水/复水特性、持水/结水特性以及色泽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恒温干燥下,金丝皇菊干燥时间缩短,但复水特性、结水能力及色泽等品质变差.蒸汽热烫预处理恒温干燥下,干燥速率提升,且干燥后表征菊花黄度的色相角为83.52°,比未预处理模式高2.93°,预处理后进行干...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马铃薯淀粉糊的性质,采用分析方法对马铃薯淀粉糊凝胶质构性、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考察了蔗糖、葡萄糖、果糖三种甜味剂对马铃薯淀粉糊凝胶质构性、凝沉性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葡萄糖、果糖均能提高马铃薯淀粉糊的凝胶质构特性,但影响程度几乎相同;三种糖类均能改善其淀粉的凝沉性,且添加浓度越高,蔗糖降低马铃薯淀粉凝沉性越明显。蔗糖、葡萄糖、果糖对马铃薯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马铃薯羧甲基淀粉糊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包括不同取代度羧甲基淀粉糊化温度,糊的冻融稳定性、透明度、抗霉生长能力及温度、浓度、回旋速度、pH值和介质对羧甲基淀粉糊粘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具有低温易糊化,糊凝沉性弱,冻融稳定性好,抗霉能力强和透明度高的优良性质.氯化钠及钙离子对马铃薯羧甲基淀粉粘度性质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处理下马铃薯淀粉糊的流变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对马铃薯淀粉进行物理化学改性,利用超声波处理马铃薯淀粉,采用Brookfield旋转粘度计研究了不同处理时间下马铃薯淀粉糊的流变特性.结果表明:不同超声波处理时间下的马铃薯淀粉样品均呈假塑性流体特征,符合幂定律;超声波处理时间越长,马铃薯淀粉糊的表观粘度越低,触变性相应减弱;超声波处理后,马铃薯淀粉糊的剪切稀化程度随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增大而加深.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添加不同食品胶体对马铃薯淀粉凝胶3D打印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3种胶体的马铃薯淀粉凝胶体系结构和打印特性。以马铃薯淀粉和大豆分离蛋白的糖基化产物作为基础原料,添加明胶、结冷胶和可得然胶作为结构改良剂,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红外光谱分析、流变仪检测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胶体对马铃薯淀粉凝胶的流变特性、稳定性和质构特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马铃薯淀粉凝胶相比,马铃薯-明胶、马铃薯-结冷胶和马铃薯-可得然胶复合凝胶硬度分别比马铃薯淀粉凝胶升高了390%、233%、469%,说明胶体的添加可有效提高马铃薯淀粉凝胶的机械强度;3种胶体中,马铃薯-明胶复合凝胶体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降低最为明显;添加胶体后,3D打印样品的打印直径和高度与贮藏后的直径和高度较为接近,说明胶体的加入显著提升了样品的打印稳定性。通过对比3种不同胶体的添加对马铃薯淀粉凝胶打印特性的影响,发现结冷胶对马铃薯淀粉凝胶的打印特性影响显著,在室温下可长时间存放并保持形状的稳定。研究结果旨在为马铃薯淀粉基材料3D打印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的提高,为数字化的食品营养精准设计和调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玉米淀粉和糯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微波加热制备玉米淀粉糊,并与水浴加热制备的淀粉糊相比较,以碘兰值和酶解力为指标,研究了微波法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糊化过程中水浴法和微波法糊化淀粉的碘兰值和酶解力均随糊化时间的延长逐渐上升,其中微波糊化淀粉的速度比水浴快,但微波加热玉米淀粉糊的碘兰值和酶解力比水浴加热低.  相似文献   

9.
以实验室自制马铃薯羟丙基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马铃薯交联羟丙基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三偏磷酸钠用量、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马铃薯交联羟丙基淀粉交联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偏磷酸钠用量为1%,pH值11,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2h时交联度最高.性能实验表明,交联羟丙基淀粉的冻融稳定性、热稳定性、透明度较原淀粉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渣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探索双酶法逐步水解马铃薯薯渣中的残留淀粉的研究,目的是解决马铃薯薯渣提取果胶的中性糖残留问题提高果胶纯度。结果表明,耐高温a-淀粉酶和高转化率糖化酶组合使用可有效的水解马铃薯薯渣中的残留淀粉,其最优工艺条件为:液化时耐高温a-淀粉酶的最适条件为,为pH为6.3,液化温度为95℃,加酶量为90u/g,液化时间为30min;高转化率糖化酶的最适条件为pH为4.3,液化温度为60℃,加酶量为198u/g,糖化时间为2.0h,在最适条件下,最终后续产品果胶的纯度上升至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马铃薯粉渣为原料,研究微波辅助提取果胶工艺.对比了液料比、提取pH值、微波加热时间、微波功率和硫酸铝用量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优化提取方案.结果表明,优化的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5∶1,提取pH值为2,微波加热时间为5 min,微波功率0.4 kW,硫酸铝用量7 mL,果胶提取率为1.853 7%,比传统提取方法时间缩短、产率提高、大量节约溶剂.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超声作用下淀粉凝胶特性的变化规律,以马铃薯淀粉糊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构仪测量了不同超声场条件及淀粉糊浓度下马铃薯淀粉凝胶强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SEM)分析研究了超声场中马铃薯淀粉糊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作用于马铃薯淀粉糊后,其所形成凝胶的凝胶性质有显著变化,随着超声作用时间和声强的增加,马铃薯淀粉糊形成的凝胶强度降低,且淀粉糊浓度越小,凝胶强度下降的程度越大;超声场对马铃薯淀粉凝胶强度的影响主要在于其所引起的淀粉糊微观结构的变化,超声作用前马铃薯淀粉糊的网络结构完善,因此形成的凝胶性质较好;超声作用后,马铃薯淀粉糊的微观结构较为松散,组织呈团状聚集,其凝胶性质较差。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酶碱法提取陕北马铃薯渣中的膳食纤维,并用正交试验法对淀粉酶添加量、淀粉酶作用时间和氢氧化钠溶液浓度3个影响提取率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研究,同时还测定了提取所得膳食纤维的持水力及膨胀力。结果表明,酶碱法提取陕北马铃薯渣中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为0.032g(0.8%,以马铃薯渣为基准)、α-淀粉酶作用时间为90min、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1.5%,膳食纤维的最高提取率为58.23%,持水力为454,膨胀力为5.50mL/g,感官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应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乙醇溶剂法制备了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将马铃薯羧甲基淀粉加入到冰淇淋及面粉中,研究了冰淇淋的膨胀率及组织结构变化以及面粉的粉质及拉伸特性。结果表明,马铃薯羧甲基淀粉能显著改善冰淇淋及面粉的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5.
用面粉和甘薯为主要原料研制甘薯保健面包,将为甘薯的开发应用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品种马铃薯加工鲜湿面条的适宜性,从流变学特性、烹调特性、质构特性等方面分析了13个马铃薯主栽培品种全粉原料对鲜湿面条产品品质的影响,并研究了马铃薯全粉糊化特性与鲜湿面条品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3个马铃薯品种中布尔班克全粉在糊化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膨胀度、耐剪切能力、热稳定性、硬度、凝胶强度、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由其制作的面团筋力最强,且鲜湿面条产品烹调特性、质构特性等指标优于其他品种,因此认为,13个主栽培品种中布尔班克适宜加工为马铃薯鲜湿面条。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全粉的峰值黏度与鲜湿面条品质显著相关,可以作为筛选加工鲜湿面条的马铃薯品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马铃薯鲜湿面条品质评价和加工鲜湿面条的马铃薯专用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玉米及土豆淀粉磷酸酯制备条件(反应物配比、浓度、时间、温度、pH 值等)与产物 DS 值的关系,较详细地研究了磷酸淀粉的流变学特性、糊化温度、糊的保水性、冻融性、成膜性、抗霉性等优良性能,并进行了部分应用试验,为淀粉磷酸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