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理论界在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和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特别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理论成果。但由于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解不同,其看法也就不尽一致。有的认为,马克思早期与晚期的东方理论互相矛盾,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其晚年思想困惑的产物;有的认为,苏东剧变表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不能跨越,跨越本身就是"误会";也有的认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可以跨越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其现代实现形式,等等。对此,我们不想简单地予以…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我国理论界的一部分人把马克思关于俄国"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简单理解为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提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是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设想的一种误解和误用。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对象只是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仅仅是指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产生"可怕的波折"的阶段,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3.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实现社会主义有两个途径:即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和直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来的社会主义。现有社会主义大都建立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客观辩证地来认识这个问题,科学地认识和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4.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是马克思晚年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挖掘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晚年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这一理论结果.从世界历史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四个方面突破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传统观点,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中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将其理论体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因此,在生产力同样比较落后的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走创新的发展之路,要求在充分理解“跨越”理论基础内涵的基础上,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惫,并且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6.
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不开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论断。看待这一跨越设想不仅要深刻反思它的历史价值,而且要积极回应当前社会主义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以,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看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并使这一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和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对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在论述19世纪中叶德国革命前途时,针对当时德国的具体情况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德国可以跨越资产阶段革命阶段,直接进行了共产共主义革命的思想,这表明马克思此时就已经对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可跨越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这种认识实际上成为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中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先声。因此,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理论价值作出重新评价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叙述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东方国家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而非“定一性”的命题,列宁对跨越峡谷的发展模式予以了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前苏联的解体正是跨越峡谷的两重性在历史实践中的应证。“卡夫丁峡谷”的论争是一种关于历史“线性”的论争,它与当前的全球化问题缠绕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经济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回答和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对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俄国社会发展前景时提出了"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该理论对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都是建立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要始终坚定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  相似文献   

11.
探讨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原意,深入理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五种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人类社会总体上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这是在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但是,具体的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演进方式。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开启了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的命题以及所提供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马克思关于低起点国家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跨越“卡夫丁峡谷”而建成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入手,论述了列宁采用“迂回”的办法即把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初步尝试,又论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低起点国家如何确立社会主义所进行的艰苦探求,并着重阐述了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对低起点国家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结合十五大精神分析了这些贡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作出了重大而杰出的贡献。这个是一篇文章所能包容得了的。我们这里着重讲两点。一、对东方社会理论的贡献19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前,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尽管有自己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但象西方国家一样,必须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到了19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从历史已从地域性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出发,认为象俄国这样的东方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内外条件厂,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从而能够走卜“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马克…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进入共产主义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焦点问题包括马克思是否提出了跨越的思想;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明成果能否跨越;经济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有何意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恩在对东方社会特别是对俄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列宁把这一设想付诸俄国革命的实践,领导俄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对如何建设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邓小平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系统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对马克思“晚年设想”的重读,解析出马克思的“晚年设想”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产生的理论局限性。通过对苏联和中国两个典型的东方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对社会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得失作综合的比较观察,从而总结出东方社会落后国家在走向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之后正确廓清本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时起,就有一条近乎于万丈深渊的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横在了面前。历经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仅成功地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而且也探索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段漫长曲折的艰辛历程及沉痛深刻的教训,将对巩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进入共产主义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焦点问题包括马克思是否提出了跨越的思想;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文明成果能否跨越;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有何意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其历史与理论的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19世纪80年代初马克思提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20世纪20年代,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把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真正解决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设想。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思想;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的成功经验等,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