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纯科学呼吁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1883年8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48-1901)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做了题为“为纯科学呼吁”的演讲。该演讲的文字后发表在1883年8月24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并被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中科院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科学新闻》杂志2005年第5期全文发表了这篇演讲的中译文(王丹红译,王鸿飞校,小标题为译者所加)。一百多年后重读罗兰的“为纯科学呼吁”演讲,可以感觉到今日中国的科学发展与美国当年颇有相似之处,在当前我国科技界尚存在许多急功近利、浮躁浮夸以及学术不端行为等现象的情况下,罗兰先生的文章更是具有洞穿历史的警世作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征得科学时报社同意,我刊特将演讲译文全文转发(仅个别词句作了校正),以期对我国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刊2005年第9期“科技评论”栏目发表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83年8月15日的一篇演讲——“为纯科学呼吁”之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反响。现将读者有关这篇文章的来稿、来信汇编,作为对这篇演讲以及有关“纯科学”问题的笔谈,每篇笔谈的题目均为编者所加。欢迎广大读者继续对此问题发表看法,本刊2006年第2期将继续刊登有关这篇演讲的读者来稿、来信。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也就是1883年8月24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首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这一年8月15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所作的题为“为纯科学呼吁”(A plea for pure science)的演讲。这篇被后人誉为“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的演讲,影响了美国科学研究发展的进程。122年后,中国科协学术会刊——《科技导报》在2005年第9期上重新刊登了罗兰大师的这篇演讲[1],读后恍觉罗兰转世,再次为中国科学研究发展敲响了警钟。罗兰大师在122年前的这篇演讲中,列举了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以…  相似文献   

4.
一个现代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必须要有科学的支撑,这种“软力量”不仅包括能够直接影响民生或者创造财富的应用科学与技术,那些“纯科学”领域里的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研究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一百多年前的“美国科学的独立宣言”——“为纯科学呼吁”,正是针对当时美国重视科学的功用价值而忽视“纯科学”的现状,为美国科学摆脱19世纪的欧洲大陆科学附属、辐射区的地位,创造20世纪的“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辉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整个世界为之震动,中国举全国之力完成的“两弹一星”大大地鼓舞了中国人。而振奋的背后,我国科技能力的飞跃,才是这项伟大“科学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实质的贡献:正是这样的大科学计划为中国的国防科技和基础工业科技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也正是这样的“技术”的集中开发,引导了中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迅猛进步。这种技术知识的积累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比如在中国的核工业,比如电子工业……这种“溢出效应”对技术能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大影响成为“大科学”最为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求真”的心理价值取向角度对科学创造主体的科学创造精神、科学创造实践、科学观念发展等的和谐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科学创造主体确立“求真”心理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东科技》2006,(6):1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整个世界为之震动,中国举全国之力完成的“两弹一星”大大地鼓舞了中国人。而振奋的背后,我国科技能力的飞跃,才是这项伟大“科学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实质的贡献:正是这样的大科学计划为中国的国防科技和基础工业科技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也正是这样的“技术”的集中开发,引导了中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迅猛进步。这种技术知识的积累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比如在中国的核工业,比如电子工业……  相似文献   

8.
读罢“为纯科学呼吁”一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文中揭示的现象虽然出自美国,但是当今的中国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声明,本人不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也只知皮毛,但时不时听到有识之士对于时下科学研究的感叹,我还是颇有同感。纯科学的研究的确是支撑未来发展的基石,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除了需要从事纯科学研究的能力外,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人格或品质。在当今社会,我们很缺乏这样的人,我想这是不能苛求的。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为中国带来了“赛先生”,之后的百年间科学对国家建设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科学精神在当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从科学精神的内涵出发,回顾了自五四运动以来科学精神在中国的百年传承,论述了国人的科学观历经由救国利器到建国生产力、重要文化元素等观念的步步深入的过程,明晰了科学精神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的位置,并以科学精神为标准剖析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和现存的问题,针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现存问题和未来走向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发展纯电动汽车已成为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纯电动汽车发展还存在安全与节能技术等主要问题和瓶颈,该文针对我国纯电动汽车在安全与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及主要问题,以期为我国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理论虽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但是,从其建立和选择过程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性活动,非逻辑因素在其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经验与科学信念并非始终一致,尤其在科学革命来临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反常”的经验图景与原有的科学信念相冲突的情况,这时就会使科学家们处于两难境地,不同文化背景和科学素养的科学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文章对经验和科学信念在科学理论建立及选择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表现形态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经验与科学信念冲突时认识主体的反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圣人创造发明科技论体现了重视人类自身力量的科学思想;有机整体自然科技观,强调从世界的统一性和事物联系性中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理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自然科学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使其始终包含在思辨哲学和其它文化形态中;重科学技术的现实功用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古代技术的大发展,但不太注重对科学事理或成因的探寻,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发展;重经验总结、轻科学理论创造的科技倾向,局限于对实际操作程序的记录,基本上没有超出经验层次和升华到系统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理论的创造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技研发、应用、服务活动中,创新性进展精彩纷呈,突破性应用层出不穷,人性化服务耳目一新。但作为人类活动,其中必然存在错漏、不端,因而需要揭露和质疑,通过反思和防范促进科学技术更好发展。本文遴选10件2018年社会关注度较高、颇具争议或负面影响重大的科技事件,以期引发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科技普及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进程的加速 ,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提高大众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快捷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主旨的科技普及 ,其重要性日益加强。本文以系统思维方式对科普的内涵进行了详尽诠释与说明 ,力图为人们形成科学的科普观念参与实践 ,提高科普质量 ,提供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任建红 《菏泽学院学报》2005,27(1):21-24,3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显著,但科技传播相对滞后,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制约中国古代科技传播的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自身、传播媒介及受众等众多因素,以期能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传播事业提供一些借鉴,促进我国科技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20年1月30日,美国主动关闭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已5次延寿、在轨运行超过16年,运用科学数据发表了超过9000篇科学论文,在宇宙红外观测、恒星和星系演化、系外行星证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在研制阶段采用了新颖的地球尾随日心轨道设计,当时最先进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件;发射后科学目标紧扣空间天文观测新热点的系外行星及时调整,在3个焦面有效载荷仅剩1个红外阵列相机,且其4个波段仅存2个能正常工作的挑战下,任务运控团队和科学团队紧密协同,仍成功开展了长达10年的科学观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相关空间红外天文探测的预先研究,斯皮策任务的开放技术创新、科学目标与时俱进、协同一体化观测等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的系列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创新链实现路径,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链效能,对于促进当前中国的科技进步、产能节约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面剖析了当前产业技术中创新链的发展环境的不足与制约,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如何营造更适合的发展环境,从技术角度提出了科学的技术创新链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20年1月30日,美国主动关闭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已5次延寿、在轨运行超过16年,运用科学数据发表了超过9000篇科学论文,在宇宙红外观测、恒星和星系演化、系外行星证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在研制阶段采用了新颖的地球尾随日心轨道设计,当时最先进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件;发射后科学目标紧扣空间天文观测新热点的系外行星及时调整,在3个焦面有效载荷仅剩1个红外阵列相机,且其4个波段仅存2个能正常工作的挑战下,任务运控团队和科学团队紧密协同,仍成功开展了长达10年的科学观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相关空间红外天文探测的预先研究,斯皮策任务的开放技术创新、科学目标与时俱进、协同一体化观测等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的系列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首先,该文阐述了我国科普的实践困境:虽然科普投入不少但收效甚微,绝大部分民众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其次,指出了我国“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严重浪费,民众休闲的层次极端低下。再次,得出了结论:要想实现科普与休闲的“双赢”,那么PUS与休闲的互动与融合,既是必须的,又是可能的;PUS可以提升休闲的层次,休闲也可以促进PUS的发展。最后,提出了科普休闲一体化的几点现实举措。  相似文献   

20.
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我国绚烂的科技文明的创生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易学时间观妨碍了人们对物质实体的考察;易学自然观耗费了人们探索科学的精力;易学的思维模式阻碍了科学思维的萌芽;易卦的占卜功能削弱了人们追求科学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