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太平洋蓝鳍金枪鱼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APD和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分子标记技术对太平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运用18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产生96个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2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3.3,Sla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0.243 0,群体平均杂合度H 0.192 6;在SSRs分析中筛选出10个SSRs引物,多态座位比例为100%,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1.162 2,群体平均杂合度0.648 6.多态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57 1~0.818 7.平均0.546 2,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年8-9月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资源调查数据,对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群体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平洋延绳钓渔业捕获的长鳍金枪鱼个体较大,叉长为77.5~112.9 cm,优势叉长为93~103 cm(67.2%),平均叉长97.6 cm,雌性与雄性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2)体重(W,kg)与叉长(FL,cm)关系分别为:W=4×10-5FL2.829(9总体),W=10-4FL2.565(9雄性),W=6×10-5FL2.764(7雌性);(3)雌、雄性别比为1:1.94,成熟期雌性个体性以Ⅴ、Ⅵ期为主(94.4%),雄性个体以Ⅲ、Ⅳ期为主(65.7%)。推测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在调查海域及调查期间存在产卵行为;(4)长鳍金枪鱼在繁殖期间摄食水平较低,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81.1%),其中空胃率占56.6%。平均饱满度指数较低,且与个体大小无关(P>0.05)。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8-11月在中西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研究了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的最适水层为130.00~160.00 m,最适水温范围为22.00~24.00℃,最适盐度范围为35.70~35.80;长鳍金枪鱼活动较频繁的水层范围为130.00~190.00 m,水温范围为20.00~26.00℃,盐度段为35.60~35.90。  相似文献   

4.
南太平洋公海长鳍金枪鱼延绳钓钓捕技术及生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7-9月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探捕数据,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钓捕技术、南太平洋的海上环境、渔获组成和长鳍金枪鱼的的生物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渔获产量的因素、渔获冷藏加工、渔获销售相关情况进行了总结,针对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今后在该区域长鳍金枪鱼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AFLP分子标记探讨福建近海竹荚鱼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福建近海竹荚鱼群体的遗传分化,对竹荚鱼闽东(30尾)和闽南(30尾)群体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6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433条条带,其中多态位点286个.闽东和闽南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63.28%、61.89%,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71 8、0.172 2,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67 3、0.267 3.与其他鱼类对比显示,福建近海竹荚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说明其种质资源尚未遭到明显破坏;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分子生物学方差分析(AMOVA)均显示竹荚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基因流(Nm)显示2个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无明显独立的遗传结构.群体的位点差异数分布和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显示2个群体有相似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竹荚鱼闽东和闽南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可将福建近海的竹荚鱼划归同一个管理保护单元.近期扩张、较强的扩散能力和洋流可能是造成福建近海竹荚鱼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部沿海条纹斑竹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南部沿海闽东(MD)、闽南(MN)、粤西(YX)3个条纹斑竹鲨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34个随机引物在这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316个位点,各群体检测出的位点数分别为308、308、303,其中多态位点数分别为49、52、42,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5.90%、16.88%、13.86%.3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99 8、0.105 5、0.093 6;表明条纹斑竹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条纹斑竹鲨的基因交流模式属于沿海岸线的距离隔离模式,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到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0.044 04,p<0.05),显示大部分变异(95.60%)发生在群体内部,群体间变异较小(4.40%).  相似文献   

7.
野生和人工选育黄河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于长垣天然文岩渠(野生群体)、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品系Ⅰ群体)、小浪底水库(野生群体)、河南黄河鲤鱼良种场(豫选黄河鲤群体)的4个群体黄河鲤的1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8个ISSR引物共获得64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1个,多态位点比例为48.44%.4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4.06%,32.81%,34.38%和20.31%,遗传距离分别为0.0576、0.1657、0.1674和0.0800,Nei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0538、0.1099、0.1308和0.0723,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0784、0.1669、0.1923和0.1072.文岩渠群体与黄河品系Ⅰ群体遗传距离最远(0.1717),与小浪底水库群体遗传距离最近(0.0558).表明这些群体间发生了较弱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结果为文岩渠群体与小浪底群体先聚在一起,其次是与豫选黄河鲤,最后与黄河鲤品系Ⅰ相聚.用AMOVA进行遗传变异方差分析得到遗传变异固定指数(Φst=0.0179,P0.05),显示黄河鲤大部分变异(98.21%)发生在群体内,群体间变异较小(1.79%).说明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海南海桑遗传多样性的ISSR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海南岛的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 4个种群共33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11条引物共扩增出166条带,其中142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5.54%.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14.46%~80.12%,平均为46.24%.期望杂合度、Shannon信息指数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232 9和0.361 9;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153 8和0.231 7.依据Gst值,海南海桑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的个体间占75.89%,24.11%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UPGMA聚类结果为来自文昌的2个天然种群聚为一类,东寨港引种栽培的2个人工种群聚为另一类.Mantel检验表明海南海桑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海南海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与土壤总氮量、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丁鱼岁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5个丁鱼岁养殖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有16个引物可以扩增出稳定且清晰的条带,其中S103、S104和S105为多态引物.16个引物共扩增出65个DNA位点,片段大小在200~3 000 bp之间,其中多态性位点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9.23%.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0.067 4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28 6.结果显示,丁鱼岁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0.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长江下游苏州段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的2个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6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313个位点,多态位点47个.鳡鱼野生和野生F1代人工养殖2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和Shannon's指数分别为13.42%、8.31%,0.0544、0.032 O;前者遗传多样性较后者略高.基因分化系数Gst 和Shannon's指数分析均显示2个鳡鱼群体之间出现一定遗传分化.鳡鱼UPGMA系统树有分支出现且依据群体分别聚类,表现出一定的遗传趋异.结果分析表明,鲢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野生F1代人工养殖群体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遗传结构,但2个群体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经过较多世代的人工繁育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立而稳定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1.
我国部分家鸭和野鸭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AFLP技术分析我国8种常见家鸭和2种野鸭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在选取的17对引物中,有9对能得到重复性好的多态性扩增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带数在44-83之间.共得到513个标记位点,其中498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率达97.1%;根据AFLP图谱计算了不同样品间的遗传距离(D)和相似性系数(GS).家鸭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331~0.589范围内,绿头鸭、斑嘴鸭与家鸭品种(系)间的遗传距离分别在0.298~0.520和0.316~0.522之间.方差分析表明两组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知绿头鸭和斑嘴鸭在家鸭品种的形成过程中都作出了贡献.并根据D值绘制了它们的聚类图谱.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了鹀属(Emberiza)4种鹀(三道眉草鹀Emberi za cioides, 白头鹀Emberiza leucocephala, 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 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在选取的39对引物中, 有11对能得到重复性好的多态性扩增条带, 每对引物扩增带数为27~76. 共得到535个标记位点, 其中429个为多态位点, 多态位点 比率达801%; 在UPGMA聚类关系图中, 4种鹀聚成一大类, 三道眉草鹀与白头鹀、 白眉鹀与灰头鹀分别两两相聚. 结果表明, AFLP可用于分析鹀属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5个野生种群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FLP技术对中国大鲵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及河南五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水平进行了评估。9对引物组合在5个野生种群中共扩增出50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54。多态位点比例(69.82%)、香农信息指数(0.362 9)和基因多样性指数(0.241 4)等参数均较高,显示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为丰富。AMOVA分析发现,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绝大部分位于种群内(97.94%)。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弱(Фst = 0.021,P<0.001)。根据种群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基本依照流域进行聚类,结合化石证据,推测中国大鲵由北向南进行扩散。  相似文献   

14.
0 IntroductionAsagroupofthemostimportantmarineunivalvegastropods ,thegenusabalonehasmorethan 1 0speciescultivatedintheworldnowadays .However,themajorityofspeciesgrowslowly ,challengingtheircultivation .Manystudies ,includingtriploidizationofH .discushan nai (Zhang ,1 998) ,gynogenesisofH .discushannai(Fujino ,1 990 )andgrowthhormonegenetransformationofH .rufescens (Power,1 996 ) ,werecarriedouttowardthedevelopmentoffastgrowingvarieties .Unfortunately ,theseapproacheshavenotbroughtprofoundc…  相似文献   

15.
利用AFLP技术从基因组DNA水平上分析福建省主要坛紫菜栽培品系和诱变筛选获得的突变品系的遗传差异,在25对引物中,有11对能得到重复性好的多态性扩增条带,总共在667个位点能扩增出条带,每对引物扩增带数为24~90条,并且各对引物扩增结果均显示样品间存在差异.共得到522条多态性条带,占总扩增带的78.3%.根据AFLP图谱计算了不同样品间的遗传距离(D)和相似性系数(GS).优良品系GL和CCS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仅为0.264,不同样品间的相似性系数介于0.602~0.736之间.并根据D值绘制了它们的UPGMA聚类图谱.  相似文献   

16.
杂色鲍×盘鲍杂交及亲本自繁群体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AFLP技术研究了杂色鲍(SS)、盘鲍(JJ)及其正反交群体(SJ和JS)的遗传关系,并比较了各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3对选择性引物共扩增出344个位点.双亲自繁群体SS和JJ 的AFLP图谱差异很大,平均遗传距离达1.425.因此,AFLP图谱可以用于两物种及其杂交种的种质鉴别.正反交群体SJ与JS的AFLP图谱很接近于母本自繁群体,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11(SJ与SS之间)和0.134(JS与JJ之间),而与父本自繁群体则有较大区别,平均遗传距离分别达1.408(SJ与JJ之间)和1.394(JS与SS之间).将4个群体分为SS/SJ和JS/JJ两组,进行三水平的AMOVA分析,结果显示:84.74%遗传变异来源于母本不同的两组之间(SS/SJ组和JS/JJ组之间),12.66%变异存在于群体内个体之间,正反交群体与母本之间的变异仅有2.60%.另一方面,正反交F_1群体的多态性位点比例、Nei′s 遗传多样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低于母本自繁群体.综合群体内多样性和群体间遗传关系分析结果,杂色鲍与盘鲍正反交F_1的遗传物质组成有别于同时含有双亲基因组的实质性杂交,而与母本有着高度的遗传同质性,且遗传多样性水平略低于母本自繁群体.  相似文献   

17.
0 IntroductionI soetes hypsophila, a Chinese endemic species, is a memberof the heterosporous aquatic quillworts, and is a perennialdistributed in shallow zones of plateau lake or plateau marsh of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hypsophilahas declined rapidly in population quantity (num ber) and has even disappeared from many locations. The spe cies is now considered to be rare and threatened or endangeredin China and is listed among first category of protected wil…  相似文献   

18.
应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唐鱼野生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40个10BP引物中选取15个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93个位点,其中46个(49.46%)呈多态;两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3.01%和41.94%;用香农指数量化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野生群体(0.23)略高于养殖群体(0.2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2,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例分别为85%和15%;群体的遗传相似度高达0.96,彼此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4。研究表明,唐鱼目前的种质资源状况令人堪忧,恢复唐鱼有效种群大小、丰富物种遗传多样性是资源保护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7号生理小种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AFLP技术对新疆棉花枯萎病菌7号生理小种的36菌株和2个标准枯萎病菌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表明:11对AFLP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28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99条,占总带数的34.49%,棉花枯萎病菌7号小种的遗传距离变化在0.41~0.95间,平均为0.71,表明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利用NTSYS pc软件中UPGMA算法构建了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亲缘关系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系的AFLP指纹多态性与致病力多态性不相关,但枯萎病菌遗传多样性与病原菌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